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砖墙构造默认分类2010-04-2010:48:29阅读80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4.2砖墙构造黏土多孔砖的类型1、模数型(M型)系列DMl-1、DMl-2(190×240×90)、DM2-1、DM2-2(190×190×90)、DM3-1、DM3-2(190×140×90)、DM4-1、DM4-2(190×90×90)。(单位均为mm)上述砖体为主规格砖,还有配砖,规格为DMP(190×90×40),以使墙体符合模数的要求。在代号中,“-1”为圆孔,“-2”为方孔。2、KPl型系列(图4-2)KPl型多孔砖的代号为KPl-l、KPl-2、KPl-3,尺寸为240mm×115mm×90mm。其配砖代号为KPl-P尺寸为180mm×115mm×90mm。多孔砖的强度等级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即MU10,MU15,MU20,MU25,MU30。图4-2KP1砖型砂浆的种类水泥砂浆:属于水硬性材料,强度高,适合砌筑处于潮湿环境下的砌体,如基础部位。石灰砂浆:属于气硬性材料,强度不高,多用于砌筑次要的建筑地面以上的砌体。〕混合砂浆:强度较高、和易性和保水性较好,适于砌筑一般建筑地面以上的砌体。砂浆强度分为七个等级,即M0.4、M1、M2.5、M5、M7.5、M10、M15,常用的砌筑砂浆是M1~M5。黏土多孔砖墙体的砌合方法(图4-3)黏土多孔砖墙在砌合时,应满足横平竖直、砂浆饱满、内外搭砌、上下错缝等基本要求,以保证墙体的强度和稳定性。1、一顺一丁式:一层砌顺砖、一层砌丁砖,相间排列,重复组合。在转角部位要加设配砖(俗称七分砖),进行错缝。这种砌法的特点是搭接好,无通缝,整体性强,因而应用较广。2、全顺式:每皮均以顺砖组砌,上下皮左右搭接为半砖。适用于模数型多孔砖的砌合。3、顺丁相间式:由顺砖和丁砖相间铺砌而成。它整体性好,且墙面美观,亦称为梅花丁式砌法。砖缝形式;(b)、(c)一顺一丁式;(d)全顺式;(e)顺丁相间式图4-3常见的几种砖墙砌法黏土多孔砖的墙体尺度1、模数型多孔砖:模数多孔砖砌体用没型号规格的砖组合搭配砌筑,砌体高度以100mm(1M)进级,墙体厚度和长度以50mm(1/2M)进级,即90、140、190、240、290、340、390mm等。个别边角空缺不足整砖的部位用砍配砖或锯切口DM3、DM4填补。排砖的挑出长度不大于50mm。模数多孔砖墙厚尺寸见表4-1。模数多孔砖砌体的平面尺寸进级见表4-2。(1)模数多孔砖的平面设计:三模制(3M)轴线定位,6层住宅内墙厚240mm,用DMI砌筑,轴线居中;外墙厚340mm,用DMl+DM4组砌,轴线内侧120mm,外侧220mm。隔墙厚90mm,用DM4砌筑。(2)模数多孔砖的竖向设计:建筑层高以100mm进级,首皮砖从±0.000及各楼层楼地面标高开始。2、KP型多孔砖:KPl型多孔砖的砌体高度以100mm(1M)进级,墙体厚度有120mm、240mm、360mm、490mm。墙体灰缝厚度10mm,砖的规格形成长:宽:厚=4:2:1的关系。在1m长的砌体中有4个砖长、8个砖宽。砌体的平面尺寸以半砖长(120mm)进级。三模制(3M)轴线定位,内墙厚为240mm时,轴线居中;外墙厚360mm时,轴线内侧120mm,外侧240mm。勒脚概念:外墙身接近室外地面处的表面保护和饰面处理部分。高度:一般指位于室内地坪与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也可根据立面的需要而提高勒脚的高度尺寸。作用:加固墙身,防止外界机械作用力碰撞破坏;保护近地面处的墙体,防止地表水、雨雪、冰冻对墙脚的侵蚀;用不同的饰面材料处理墙面,增强建筑物立面美观。做法:通常在勒脚的外表面作水泥砂浆或其它强度较高且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抹灰处理(图4-4a),也可用石块砌筑(图4-4c),或用天然石板、人造石板贴面(图4-4b)。图4-4勒脚构造墙身防潮层作用: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基础上升,以免位于勒脚处的地面水渗入墙内而导致墙身受潮。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保持室内干燥卫生。在构造形式上有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两种形式。位置(图4-5):1)水平防潮层一般应在室内地面不透水垫层(如混凝土)范围以内,通常在-0.060m标高处设置,而且至少要高于室外地坪150mm,以防雨水溅湿墙身;2)当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如碎石、炉渣等)时,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平齐或高于室内地面一皮砖的地方,即在+0.060m处;3)当两相邻房间之间室内地面有高差时,应在墙身内设置高低两道水平防潮层,并在靠土壤一侧设置垂直防潮层,将两道水平防潮层连接起来,以避免回填土中的潮气侵入墙身。图4-5墙身防潮层的位置做法:1、防水砂浆防潮层:(图4-6a、b)。它适用于抗震地区、独立砖柱和震动较大的砖砌体中,其整体性较好,抗震能力强,但砂浆是脆性易开裂材料,在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而导致墙体开裂或因砂浆铺贴不饱满时会影响防潮效果。2、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图4-6c)。它适用于整体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中,但应把防水要求和结构做法合并考虑较好。3、用钢筋混凝土基础圈梁代替防潮层(图4-6d)。4、垂直防潮层的做法:在需设垂直防潮层的墙面(靠回填土一侧)先用1:2的水泥砂浆抹面15~20mm厚,再刷冷底子油一道,刷热沥青两道;也可以直接采用掺有3%~5%防水剂的砂浆抹面15~20厚的做法。图4-6水平防潮层的做法踢脚(图4-7)概念:外墙内侧或内墙两侧的下部与室内地坪交接处的构造。作用:加固并保护内墙脚,遮盖墙面与楼地面的接缝,防止平时使用中污染墙面。高度:一般在120~150mm,有时为了突出墙面效果或防潮,也可将其延伸至900~1800mm(这时即成为墙裙)。面层材料:常用的是水泥砂浆、水磨石、木材、缸砖、油漆等,但设计施工时应尽量选用与地面材料相一致的面层材料。图4-7踢脚构造做法散水概念:靠近勒脚下部的排水坡。作用:为了迅速排除从屋檐下滴的雨水,防止因积水渗入地基而造成建筑物的下沉。尺寸:宽度一般为600~1000mm,当屋面为自由落水时,其宽度应比屋檐挑出宽度大200mm。坡度一般在3%~5%左右,外缘高出室外地坪20~50mm较好。做法:一般可用水泥砂浆、混凝土、砖块、石块等材料做面层。由于建筑物的沉降、勒脚与散水施工时间的差异,在勒脚与散水交接处应留有20mm左右的缝隙,在缝内填粗砂或米石子,上嵌沥青胶盖缝,以防渗水和保证沉降的需要(图4-8)。图4-8散水构造明沟概念:靠近勒脚下部设置的排水沟。做法:可用砖、石材等砌筑(图4-9)。图4-9明沟构造窗台概念:窗洞口下部设置的防水构造。以窗框为界,位于室外一侧的称为外窗台,位于室内一侧的称为内窗台。外窗台构造(图4-10):1、外窗台应有不透水的面层,并向外形成不小于20%的坡度,以利于排水。2、外窗台有悬挑窗台和不悬挑窗台两种。对处于阳台等处的窗因不受雨水冲刷,或外墙面为贴面砖时,可不必设悬挑窗台。悬挑窗台常采用丁砌一皮砖出挑60mm或将一砖侧砌并出挑60mm,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窗台。3、悬挑窗台底部边缘处抹灰时应做宽度和深度均不小于10mm的滴水线或滴水槽或滴水斜面(俗称鹰嘴)。图4-10窗台构造内窗台构造:内窗台一般为水平放置,起着排除窗台内侧冷凝水,保护该处墙面以及搁物、装饰等作用。通常结合室内装修要求做成水泥砂浆抹灰、木板或贴面砖等多种饰面形式。使用木窗台板时,一般窗台板两端应伸出窗台线少许,并挑出墙面30~40mm,板厚约30mm。在寒冷地区,采暖房间的内窗台常与暖气罩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并在窗台下预留凹龛以便于安装暖气片。此时应采用预制水磨石板或预制钢筋混凝土窗台板形成内窗台。过梁概念:设置在门窗洞口上方的用来支承门窗洞口上部砌体和楼板传来的荷载,并把这些荷载传给门窗洞口两侧墙体的水平承重构件。钢筋混凝土过梁(图4-11):钢筋混凝土过梁图4-11钢筋混凝土过梁形式1、适用于门窗洞口较大或洞口上部有集中荷载时,承载力强,一般不受跨度的限制。2、一般过梁宽度同墙厚,高度及配筋应由计算确定,但为了施工方便,梁高应与砖的皮数相适应,如120mm、180mm、240mm等。过梁在洞口两侧伸入墙内的长度应不小于240mm。3、过梁的断面形式有矩形和L形,矩形多用于内墙和混水墙,L形多用于外墙和清水墙。在寒冷地区,为防止钢筋混凝土过梁产生冷桥问题,也可将外墙洞口的过梁断面做成L形或组合式过梁。4、为配合立面装饰,简化构造、节约材料,常将过梁与圈梁、悬挑雨篷、窗楣板或遮阳板等结合起来设计。砖拱过梁砖拱过梁1、是将立砖和侧砖相间砌筑而成的,它利用灰缝上大下小,使砖向两边倾斜,相互挤压形成拱的作用来承担荷载。2、有平拱和弧拱两种(图4-12)。砖砌平拱的高度多为一砖长,灰缝上部宽度不宜大于15mm,下部宽度不应小于5mm,中部起拱高度约为洞口跨度的1/50,受力后拱体下落时,适成水平。适宜的宽度为1.0~1.8m。弧拱高度不小于120mm,其余同平拱做法,但跨度不宜大于3m。砖拱过梁用砖的标号不低于Mu7.5,砂浆不低于M10,才能保证过梁的强度和稳定性。3、砖拱过梁不宜用于上部有集中荷载或有较大振动荷载,或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和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中。图4-12砖砌平拱过梁钢筋砖过梁1、是配置了钢筋的平砌砖过梁。2、砌筑形式与墙体一样,一般用一顺一丁或梅花丁。通常将间距小于120mm的φ6钢筋埋在梁底部30厚1:2.5的水泥砂浆层内,钢筋伸入洞口两侧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240mm,并设90度直弯钩,埋在墙体的竖缝内。在洞口上部不小于1/4洞口跨度的高度范围内(且不应小于5皮砖),用不低于M5.O的水泥砂浆砌筑。钢筋砖过梁净跨宜≤1.5m,不应超过2m。3、适用于跨度不大,上部无集中荷载的洞口上。圈梁概念: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及部分内墙的水平方向设置的连续闭合的梁,又称腰箍。作用:增强楼层平面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减少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墙身开裂,并与构造柱组合在一起形成骨架,提高抗震能力。构造做法: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其宽度同墙厚,在寒冷地区,为了防止“冷桥”现象其厚度可略小于墙厚,但不应小于180mm,高度一般不小于120mm。位置和位置:在墙身上的位置应根据结构构造确定。当只设一道圈梁时,应设在屋面檐口下面;当设几道时,可分别设在屋面檐口下面、楼板底面或基础顶面;有时为了节约材料可以将门窗过梁与其合并处理。钢筋混凝土圈梁在墙身上的数量应根据房屋的层高、层数、墙厚、地基条件、地震等因素来综合考虑。附加圈梁:按构造要求,圈梁必须是连续闭合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当遇有门窗洞口致使圈梁局部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应截面的图4-13附加圈梁附加圈梁。附加圈梁与圈梁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其垂直间距的二倍,且不得小于1m(图4-13)。但对有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圈梁不宜被洞口截断。构造柱作用:砖砌体系脆性材料,抗震能力差,在6度及以上的地震设防区,增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位置:一般设在外墙转角、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较长墙段的中部及楼梯、电梯四角等。构造要求(图4-14):1、构造柱必须与圈梁紧密连接,形成空间骨架。2、其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当采用黏土多孔砖时,最小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240mm。最小配筋量是:纵向钢筋4Φ12,箍筋φ6@200~250。3、构造柱下端应锚固在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内,无基础梁时应伸入底层地坪下500mm处,上端应锚固在顶层圈梁或女儿墙压顶内,以增强其稳定性。4、为加强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构造柱处的墙体宜砌成“马牙槎”,并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000mm。施工时,先放置构造柱钢筋骨架,后砌墙,并随着墙体的升高而逐段现浇混凝土构造柱身,以保证墙柱形成整体。小号字(上面看不清时可查)4.2砖墙构造黏土多孔砖的类型1、模数型(M型)系列DMl-1、DMl-2(190×240×90)、DM2-1、DM2-2(190×190×90)、DM3-1、DM3-2(190×140×90)、DM4-1、DM4-2
本文标题:砖墙构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9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