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5_文言文阅读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考语文试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选文多以山水游记、名人掌故、趣闻轶事、哲理故事、凡物真情类短小篇目为主,也有从长篇古典白话小说中节选的。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名篇。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的考查,常见的考点与题型一般有实词释义、虚词应用、诵读断句、文句翻译、作家作品、句式考查、信息提取、文章概括、内容理解、语言品析、手法揣摩、提炼观点、情感体味、形象分析、拓展延伸、拟写对联、阅读启示、自主探究、景象描摹、比较阅读。1.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注意利用注释,利用平时积累的实词虚词知识,利用拓展联想和关联组词,确认字词在上下文语言环境中的意思。2.正确、顺畅地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第一,要内容正确,符合文意;其次,译出来的句子要表达准确,得体流畅。3.概括文意。往往通过填空、回答问题的方式,考查对文章层次、景物特点、内容要点、人物性格特征与情感态度、作品意义、阅读感受等方面的把握程度。这是除了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之外考查频率最高的点。解答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4.比较阅读。这是近几年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常用的是两段材料比较,材料的相关点一般在于作品的题材、主题、人物、手法、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的以课内散文为主,链接课外相关材料;有的两篇都是写景的游记;有的是同一作者写不同景点的文章;有的用相关主题的两段材料。比较阅读只是一种形式,在两段或几段材料之间有一种互补或互衬的关系,有的从两段文章的共性方面命题,有的是各自单独命题,题目互不相干,材料之间没有比较,后面一篇只是前一篇在内容上或题量上的补充。考点基本与单篇考查是一致的。5.拓展迁移。为了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命题常考查对散文主题与人物思想感情的评价,要求考生联系实际谈谈对某些观点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要善于从古代史料中读取人物优秀的思想品质,从事件中读取宝贵的人文精神,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其社会意义,同时也要注意到时代的局限性,恰当地取舍,合理地扬弃。6.写法分析。包括语言品味、修辞赏析、结构分析、文章风格阐释等等。答题尽力借助已学过的课文,联想已做过的训练题,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寻求答案。(2010·哈尔滨)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4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阡陌:____________(2)向:____________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______。(填序号)①其中往来种.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②见渔人,乃大惊.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③既出,得.其船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④设酒杀鸡作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初极狭,才通人。(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4.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第2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均选自课内。第3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才”“闻”“咸”“问讯”的意思。第4题考查文章主旨,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答。答案:1.(1)田间小路(2)以前2.④3.(1)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2)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4.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2010·芜湖)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注】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然非精洁则不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4.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________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________阐述,他们都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是两个“说马”的语段对比阅读,一课内,一课外。第1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解释,前两个为课内,后两个为课外,课外实词的解释可依据课内词语的积累及自己掌握的语法现象来释义。第(3)题在《陈涉世家》中有“比至陈”,与此句“比”意义相同。第(4)句是一否定句,“不”后一定跟动词,所以“汗”可以译为“流汗”“淌汗”。第2题考查语句的翻译,译时注意“策”“临”“精洁”的意思。第3题是填空题,看清要求,用文中语句填空。第4题考查两文写法的共同点及写作主旨。答案:1.(1)鞭打,鞭策(2)通晓,理解(3)等到(4)流汗2.(1)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2)然而如果不是精致、洁净的就不接受(不吃不喝)。(意思对即可)3.一食或尽粟一石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4.反面正反对比优秀人才能够被识别和重用(意思对即可)考点训练21~30课内文言文阅读(一)(时间:50分钟分值:60分)一、(2010·北京)阅读《陈涉世家》(节选),完成第1~3题。(8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①。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③”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④“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注】①有教材为“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②有教材此处为逗号。③有教材此处为叹号。④有教材此处为冒号。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今亡.亦死亡:____________(2)宜多应.者应:____________【答案】(1)逃亡(逃走)(2)响应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1)上使外将兵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置人所罾鱼腹中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2)放在别人所捕(获)的鱼的肚子里。3.阅读选文,写出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用原文回答)(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失期,法皆斩。(或: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二、(2010·燕山)阅读《曹刿论战》,完成第1~3题。(5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衣食所安.安.然无恙B.小信.未孚难以置信.C.公问其故.无缘无故.D.弗敢加.也变本加.厉【答案】C2.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分)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3.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了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三、(2010·上海)阅读下文,完成1~3题。(8分)记承天寺
本文标题: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5_文言文阅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9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