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时期外交成就考向一通过材料,考查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背景和目的的认识,考查对新时期我国主要外交成就的理解,考查对我国外交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关系的把握。从现实热点的角度,考查新时期外交活动的目的和重大意义。(1)掌握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目的。(2)掌握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主要成就,正确认识我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活动。(3)联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历史及旧中国历史,比较新时期的外交与它们的主要不同。新时期取得了哪些突出的外交成就?【提示】(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如:2001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形成了“上海共识”。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如: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原因有哪些?调整后的对外政策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提示】原因:(1)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2)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变化:(1)由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2)奉行不结盟政策。(3)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4)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5)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到2009年底,有26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C.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解析】中国参加联合国领导下的维和行动,反映了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答案C。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愿望。2012年高考可能考查对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形成原因的了解,考查对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原因和意义的理解,考查中央政府对台湾政策的理解。祖国统一大业考向二(1)了解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2)理解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原因和意义,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作用。(3)理解新时期中央政府的台湾政策,把握两岸关系趋向缓和的原因,分析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香港回归的过程和意义。【提示】过程:①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问题与她会谈,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②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③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②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③为澳门及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为什么趋向缓和?【提示】(1)早日结束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国人的共同愿望。(2)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缓和与交流。(3)台湾有关力量的努力。“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近三十年来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这段材料应出自()A.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B.1992年“九二共识”C.1995年江泽民关于祖国统一大业谈话D.2005年胡锦涛与连战会谈新闻公告【解析】注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由材料中“近三十年来”可知材料出自1979年的讲话或新年文告。答案A。改革和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特征、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两大力量。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每年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2012年高考可能通过材料或情景,考查对改革、开放中具体事件特点和意义的理解;联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考查对我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考向三和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相联系,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的能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将成为命题的重点。(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意义。(2)理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实质和影响。(3)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内容、过程、意义。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成就。【提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980年,在安徽、四川等地实行责任制试验的基础上,国家开始“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主要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自身的活力,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解决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提出了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2)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开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20世纪初期,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学者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起点,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提示】(1)从思想路线上看:结束了“左”倾错误的束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从政治路线上看: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3)从工作重心来看:由阶级斗争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从党的领导来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以下关键词能正确体现这一特征的是()A.联产承包、“大跃进”、好莱坞大片、村民自治B.中外合资、市场化、“文化大革命”、南方讲话C.人民公社、互联网、“一国两制”、“三个代表”D.经济特区、个体户、时尚中国、依法治国【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78年至今”。“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发生于1966~1976年,排除B项;人民公社始于1958年,排除C项。答案D。考点高频【例1】(2011·上海)“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析】D。“生产队”是在1961年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之后出现的农村基本核算单位。打破大锅饭,鼓励多劳多得,这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情,排除A、B、C。答案D。【方法技巧点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之二——寻找材料与教材知识的联系材料解析题的材料、问题都体现一个“新”字,材料都不是来源于课本,但不管多新,一般是与课本知识有关系的,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哪个知识点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了,挂靠准了,答案的大方向便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易混易错分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及作用混淆。辨析:(1)1950年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易混易错点(2)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例2】(2011·江苏历史)下列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解析】A。左图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反映,土地由个人使用到集体使用;中间是人民公社化运动,土地由合作社使用到公社使用;右图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集体使用到家庭使用。答案A。【例3】中国国家邮政局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于2007年7月1日发行了纪念邮票1套3枚。下图是其中的第一枚“欢庆”,邮票画面采用国旗、香港区旗和紫荆花雕塑作为设计元素。你认为这枚邮票可用于研究的主题是历史图解A.“一国两制”的方针在香港的成功实践B.内地与香港经贸联系日益密切C.香港在国际金融、贸易中的地位D.借鉴香港问题在国际关系框架内的方法来解决台湾问题【解析】A。1997年7月1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一国两制”方针成功实践的结果。答案A。【方法技巧点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之三——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甚至下一设问的问题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若考生能借助并把握其微妙关系引导思维方向,那么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背景材料】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以2778票赞成的高票通过“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设立专篇对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热点导练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将贯穿于未来中国的发展过程之中。【教材链接】必修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例4】有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有选举权的公民都集中在会场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投自己信任的人一票,选出领导者,选举结果公布后,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场面让人仿佛回到了古代雅典。”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因为实施了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解析】C。材料反映了中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场景,它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答案C。
本文标题:2012届高考历史新课标学海导航二轮总复习课件:专题6 第3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69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