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
弋第1页2020-2-8《海洋浮游生物》概述绪论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浮游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洋的真光层。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弋第2页2020-2-8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海洋浮游生物类别大小(μm)种类组成超微型(Pico-plankton)2细菌、金藻微型(Nanno-plankton)2-20微型硅藻、甲藻、金藻、绿藻、黄藻小型(Micro-plankton)20-200硅藻、蓝藻、原生动物、小型甲壳类中型(Meso-plankton)200-2000小型水母、桡足类、枝角类、介型类大型(Macro-plankton)2000-10000水母、大型桡足类、磷虾、樱虾、被囊类巨型(Mega-plankton)10000大型水母、大型甲壳类、大型被囊类浮游动物类别大小小型浮游动物200微米弋第3页2020-2-8小的中型浮游动物200微米-10毫米大的中型浮游动物1-20毫米大型浮游动物2-10厘米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硅藻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弋第4页2020-2-8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2.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蓝藻门;真核细胞型生物:硅藻门: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甲藻门:是很重要的类别,大多种类是赤潮生物。绿藻门:是海水养殖中的重要饵料,如盐藻、扁藻、小球藻。金藻门:在海水养殖中也有重要地位,有些种类是良好的饵料。黄藻门:大多生活于淡水。隐藻门:主要生活于淡水。眼藻门:淡水中多,且个体极小,不易采到。3.硅藻的形态构造细胞外形和结构:硅藻是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植物,也常由几个或很多细胞连结成各式各样的群体。细胞壁富含硅质,成为坚硬的外壳。壳分为上、下两个,如同小盒似地套在一起。套在外面、较大的称为上壳,套在里面、较小的称为下壳)。上下壳的壳顶都称为壳面或壳瓣。壳边称为相连带,上、下相连带总称为壳环或壳环带,该面称为壳环面。壳面向相连带弯转的部分称为壳套。弋第5页2020-2-8硅藻细胞壁上都具排列规则的花纹,主要有:点纹(点条纹);线纹;孔纹;肋纹。纵沟或壳缝:羽纹硅藻的壳面上沿纵轴有一条裂缝,称为纵沟。纵沟可能是羽纹硅藻的行动器官。细胞表面突出物:细胞表面突出物是细胞壁向外伸展而形成的,有突起、刺、毛、膜状突起和胶质突起等。它们都具有增加浮力和相互连接的作用。4.硅藻类的繁殖有营养繁殖、复大孢子、小孢子和休眠孢子等四种方式复大孢子:硅藻细胞经多次分裂后,个体逐渐缩小,到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不再分裂而产生一种孢子,以恢复原来的大小,这种孢子称为复大孢子.5.硅藻的分类硅藻的分类依据为:纲的特征以壳面花纹为主。花纹呈同心的放射状排列.不具壳缝或假壳缝——中心硅藻纲(中心纲)圆筛藻目、盒形藻目、根管藻目圆筛藻目:单细胞,或以壳面相连成链状或靠胶质丝连成链状,或埋于胶质内;细胞常为圆形、鼓形或圆柱形、透镜形等。横断面圆形;壳缘平滑,有的种类壳缘具小刺。花纹左右对称,呈羽状排列,壳缝或假壳缝——羽纹硅藻藻纲弋第6页2020-2-8甲藻1.引起赤潮的生物以甲藻类为主,其中有夜光藻、锥形斯氏藻和原甲藻。赤潮生物有原生动物的红色中缢虫以及浮游植物的甲藻门、硅藻门、蓝藻门、裸藻门、金藻门、隐藻门;2.甲片式:表示甲藻纤维质小板嵌合而成的细胞壁上、下甲板片的数目、形状和排列方式的式子称为甲片式,为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3.甲藻的分类甲藻门仅一纲,甲藻纲。根据细胞壁组成和鞭毛着生位置,分为两个亚纲:横裂甲藻亚纲;纵裂中藻亚纲。单细胞,或由单细胞组成各种形状的群体。细胞裸露或细胞表面有一层或薄或厚的纤维质细胞壁。细胞壁由多数板片构成。本亚纲分5个目。种类多、分布广也为最重要的是多甲藻目。其他藻类1.绿藻门接合生殖:两没有鞭毛能变形的配子结合(侧面接合、梯形接合);绘出衣藻细胞模式图,并说明绿藻门的特点。试述绿藻与水产养殖的关系简述绿藻门形态的基本类型弋第7页2020-2-82.金藻门3.黄藻门4.蓝藻门原生动物1.基本特征概述:原生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或由单细胞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类动物在形态上相当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细胞,但是,它们的每一个个体在生理上却是独立的有机体,具有多细胞动物所具有的一切主要特征:新陈代谢、对刺激的感应性(应激性)、运动、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原生动物不是由组织构成,也没有器官,但其细胞内分化出各种细胞器,这些细胞器具有多种功能,类似于多细胞动物的器官。2.分类:肉足虫纲、孢子虫纲、纤毛虫纲、吸管虫纲;海洋中的浮游原生动物主要是肉足虫纲和纤毛虫纲的种类。3.原生动物的基本形态大小和形状:原生动物体型各异,但一般都很小,细胞平均长度在250微米以下,最小的只有3-4微米,最大的也只有2毫米(少数有孔虫可达几厘米或十几厘米)。除变形虫外,多数种类体表都具有一层由纤维质、硅质、石灰质、胶质或假几丁质构成的较坚硬的膜或外壳,有些种类在细胞弋第8页2020-2-8内还具有硅质、石灰质或硫酸锶质的骨针。这些外膜、外壳和内骨针使个体形成各种形状,又起保护和支持的作用。浮游原生动物体表还常具有纤毛、鞭毛等突起。细胞质: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可分为内质和外质两部分。外质较透明而均匀,表面具有坚硬的薄膜,称为皮膜,其化学成分为蛋白凝胶。有的种类的外质有分化,皮膜外有纤毛,其内有丝泡。内质颗粒较多而色泽较暗,具较大的流动性。原生动物的细胞核及其它细胞器一般分布于细胞内质,可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功能。细胞核:细胞核位于内质,一般只有1个,有些种类有两个或多个核。其功能主要与生殖有关。细胞核可分为泡状核和致密核。前者染色质较少,分布不均匀;后者染色质多,分布均匀而致密。细胞器:运动胞器包括伪足、纤毛和鞭毛。伪足是细胞质的突出物,不少原生动物行动时能自由伸缩伪足,以此进行移动或包围食物。伪足有叶状、丝状、针状和网状等类型。纤毛短而多,呈丝状,从外质的基体穿过皮膜至体外,通常呈纵的或斜的排列,可结合成波动膜或膜带等构造。营养胞器包括与消化有关的胞口、胞咽、食物泡和胞肛等,相当于多细胞动物的消化器官。排泄胞器主要是伸缩泡,其功能是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内的渗透压。弋第9页2020-2-8腔肠动物1.一般特征(了解)腔肠动物是一类低等多细胞动物,其身体由内、外两胚层和中胶层构成。辐射对称)或两辐对称。具有1消循腔(原肠腔),故称为腔肠,有口,无肛门。除消循腔外,此类动物的神经及肌肉已开始分化。因此,腔肠动物属于低等的后生动物。常有世代交替现象。这类动物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刺细胞,又称为刺胞动物2.水螅水母纲(根据水母体的形状、眼点和平衡囊的有无及数目、生殖腺位置及形状、辐管的有无及数目、触手的生长位置和数目等特征,可分为6个目。)、钵水母纲(根据伞部的形状、伞缘的构造、触手和感觉器官的构造等特征,可分为4个目。)栉水母纲(根据成体有无触手,可分为2个亚纲)3.有世代交替类型:在同一种的生活史中包括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水螅水母和钵水母大多属于此类型;无世代交替类型:生活史中仅有有性世代或仅有无性世代,属于终生浮游的种类,水螅水母和钵水母的少数种类及所有的栉水母属于此类型。无世代交替的水螅水母和钵水母,其发育过程也要经过浮浪幼虫阶段,但浮浪幼虫不发育成水螅体,而是直接发育成水母体;而栉水母类的发育为镶嵌型,既没有世代交替,也不经过幼虫阶段。弋第10页2020-2-8浮游甲壳动物1.甲壳动物包括许多终生浮游的种类,也包括暂时性、阶段性浮游的种类,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浮游动物。2.甲壳动物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和分段:浮游甲壳动物的身体有明显的分节现象,节数随种类而异,多数甲壳类的体节数在16-17节(桡足类)和20-21节(软甲类)之间。通常,每个体节有1对附肢。浮游甲壳动物的身体一般也有分段,分段的情况随种类而异:低等甲壳类的分段不明显,高等甲壳类一般可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外骨骼:钙质或几丁质的外骨骼又称外皮:表皮、真皮、基膜;附肢:甲壳动物的附肢是多样化的,在身体的各部分附肢的形态不一样,并与其功能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双肢型和单肢型两类。根据功能和着生的位置,附肢可分为:触角、大颚、小颚、颚足、步足(胸足)、游泳足(腹足)、尾足。3.浮游甲壳动物的主要类别浮游甲壳动物属于水生节肢动物,称甲壳纲,约有38700种,可分为6个纲,其中蔓足亚纲和鳃尾亚纲为底栖种类,浮游种类包括4个纲:鳃足亚纲、介形亚纲、桡足亚纲和软甲亚纲。其中,比较重要的种类是鳃足亚纲的枝角目、桡足亚纲的哲水蚤目、剑水蚤目、猛水蚤目和软甲亚纲的糠虾目、端足目、磷虾目和十足目。枝角类弋第11页2020-2-84.第二触角:又称大触角,位于头部后面,双肢型,有刚毛,每肢的节数和各节的刚毛数随种类而异,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刚毛式是指表示枝角类第二触角内外肢的节数和刚毛数的式。表示什么: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l、l、3根刚毛。刚毛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5.躯干部有附肢(胸肢)的部分称胸部。胸肢4—6对。枝角类的胸肢已丧失运动机能,主要为摄食器官,其形成与摄食方式(食性)有密切关系。6.后腹部:自小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后腹部是腹部的最后一节,形状因种类而不同,是分类的重要依据,末端有一尾爪,其形状弯曲,广生棘刺,靠基邻的1—2个较大,成基刺或爪刺,其余的较小,排成一行,合称附栉。7.孤雌生殖:一部分鳃足类,如水蚤等,在春、夏季所产的卵,可以不经受精,就能发育成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8.圆囊蚤科特征:壳瓣形成孵育囊,不包被头部和胸部。体短、头大,复眼大,无单眼。第一触角小,不能动。第二触角外肢4节,刚毛6—7根;内肢3节,刚毛6根,海产。圆囊蚤属的桡足类弋第12页2020-2-89.身体分段和分节桡足类身体有明显的分节,由16-17个体节组成,但由于愈合的结果,一般不超过11节。身体分为前体部和后体部,二者之间有1个活动关节,其位置是分类的依据之一。前体部包括头部和胸部,头部由头节(5个体节愈合而成)和第一胸节愈合而成。后体部包括腹部或末胸节和腹部或末2胸节和腹部。腹部无附肢,一般由3-5节组成,节数有雌雄区别,雄性比雌性多1节。第一腹节称为生殖节,具有生殖孔,是分类的依据之一。最后一个腹节称为肛节或尾节,肛门位于其背面末端,尾节末端有1对尾叉,尾叉的形状、长度随种类而异。尾叉末端有5根
本文标题:《海洋浮游生物》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04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