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必修三主题和线索树立文化交流和借鉴;文化发展多样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观念。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形成汉代成为正统宋明发展为理学明清新发展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宋程颢、程颐和朱熹、明朝王阳明思想主张李贽反正统思想,顾炎武、王夫之和黄宗羲反君主专制概念、形成原因、表现与意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4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战国时期各学派按照本阶级(层)的利益或者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人生发表见解,展开争论,互相融合。1、“百家争鸣”的含义:2、“百家争鸣”的原因(社会大变革)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生产力)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办;宽松的文化氛围一定社会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53、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主要思想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兼爱”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起源和演变;“非攻”“尚贤”继承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齐物”、“逍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主张法治;政治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节俭64、“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①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提倡变革精神。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7二、孔子和儒学1、孔子生平:思想家和教育家2、孔子思想“仁”(核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文化古籍整理:编订整理《六经》81、孟子的思想2、荀子的思想三、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发挥孔子民本思想,提出“民贵君轻”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民本)主张“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9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民本思想异人性论爱人为政以德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10尊敬师长,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廉正、廉洁、自律依法治国以不变应万变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思想渊源礼治文明、有教无类“非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法治无为而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今的思想观点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老子孙子依据:历史的最终归宿要为现实服务,历史和现实是相互依存的11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1、汉初(“无为”时期)“休养生息”,增强了国家实力,奠定了大一统的基础(经济条件)2、国家安全隐患和“有为”的必要性,加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形势需要)边境不宁、王国威胁、阶级矛盾、宫廷斗争3、新儒学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需要,融合其他学派(统治需要)“仁、和、中庸、大一统、礼、4、新儒学获得赏识和发展的时机——汉武帝的“贤良对策”,重视人才(察举制度和征召)12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1、董仲舒的生平及贡献著作贡献把道家、阴阳五行家、法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春秋繁露》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传世佳句13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核心)针对土地兼并,“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探究讨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14(1)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儒学之士在中国政治和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多民族的国家的统一与稳定。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影响)15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总之:政治制度层面的作用上升;作为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16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魏晋:佛、道盛行,儒学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唐朝:三教并行政策,复兴儒学,建立国学等2、隋唐宋以来实行科举取士,士大夫人文素养提高。3、宋王朝重文轻武(文治)。4、民族、阶级矛盾尖锐,为缓和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17二、代表人物及主张哲学思想社会伦理认识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核心)理之源在于天理;“理气论”、“心性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即物穷理”;明道德之善,不求科学之真程颢、程颐(北宋)朱熹(集大成者)朱熹理学影响:从根本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几百年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朱子学”18三、陆王心学1、陆九渊的“心学”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2、王阳明的思想对“仁”的思想进行发挥,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提倡“知行合一”。主观唯心论宇宙观:“心即理”、“心外无物(理)”19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相同内容:(1)主体思想内容相同,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属儒家学派思想。(2)哲学范畴相同:都认为世界本原不是客观物质世界(要么“理”,要么“心”)。唯心主义(3)目的相同:都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强调自我修养、克制。(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4)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明清以来,学术界普遍将心学视为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以“理学”统称程朱派理学和陆王心学。20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主观唯心主义)。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21程颢、程颐、朱熹:“理气一体”,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即理也”,主观唯心主义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捍卫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3.强调仁、义、礼、智等是“天理”,有利于道德建设、社会安定和人际和谐。3.用三纲维系专制统治,片面强调重义轻利。理学的影响:22(1)“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2)蛮不讲理天理何在理所当然天理难容天理昭彰同心同德心领神会眼不见心不烦心想事成宋明理学的价值23一、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形成的背景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反专制矛盾尖锐,局势大动荡。个性张扬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根源)阶级:江南一带市民工商业者成为重要力量。文化:程朱理学僵化腐朽、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严重束缚人们思想;反礼教;经世致用西学东渐开阔视野,促进中外交流。明清时期是我国又一重要社会转型期。一定社会的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241、“离经叛道”的李贽1、生活经历年少求学中年做官晚年入狱2、代表作《焚书》、《藏书》3、进步思想主张①阴阳本源:万物皆源于阴阳二气。(哲学世界观)②私欲自然:人有正当私欲,揭露道学家的虚伪③反正统:自称“异端”,公开挑战孔孟的正统地位。④反传统: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4、对李贽思想的评价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二25政治经济思想代表作共同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读通鉴论》继承“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法治;“天下为主,君为客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提倡实践,求真反对天命论、生知论,建立唯物主义体系2、三大进步思想家主张《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26三、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①对传统儒学思想批判继承(反理学),促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②近代反专制民主斗争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开一代朴实学风之先河。主张工商皆本,具有进步性。王夫之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思维方法。③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奠定了基础。27深入探讨: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发展成思想启蒙运动?(1)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缺政治环境)(2)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非常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缺经济和阶级基础)(3)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缺思想基础)(4)早期民主思想本身还非常零散,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根本原因?腐朽君主专制制度的束缚
本文标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1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