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庄重自持但不争强好胜,合群团结但不结党营私。”不自己显示自己,因而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因而是非彰显;不自己夸耀自己,因而功绩显露;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人,世界上才没有人能和他相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1)分别指出孔子和老子对待“争”的态度。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矜而不争”,强调不争强好胜。“不争”,是“无为”的一种表现,讲求以退为进。(2)试评价孔子和老子的“不争”。孔子是从君子的仁德之心出发来看待“不争”的,侧重于不争强好胜,与人交往时不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老子是从顺应天道来讲“不争”的,主张不刻意而为,顺天道而行,认为这样就会以“不争”而立于不败之地。二者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在今天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材料一子曰:“非其鬼①而祭之,谄②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选自《论语·为政》)材料二天下有中③,敢直其身;先王有道④,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同苦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⑤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选自《荀子·性恶》)注①鬼:这里指死去的祖先。②谄:谄媚。③中:中正之道。④道:正道。⑤傀然:坚定的样子。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不是自己的祖先却去祭祀,这是谄媚;遇见正义的事却不挺身而出,这是不勇敢。”材料二天下有了中正之道,敢于挺身捍卫;古代的圣王有正道传下来,敢于贯彻执行他们的原则精神;上不依顺动乱时代的君主,下不混同于动乱时代的人民;在仁德存在的地方不顾贫苦穷厄,在仁德丧失的地方不愿富裕高贵;天下人都知道他,就要与天下人同甘共苦;天下人不知道他,就坚定无畏地屹立于天地之间:这是上等的勇敢。(1)两则材料阐述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勇敢是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动(2)简析两则材料的不同点。孔子站在个人立身处世立场上,从否定“无原则地迁就、讨好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勇敢须以正确的思想、正确的原则为基础;荀子则站在统治者强国安民的立场上,从捍卫正义、坚持优良传统、舍己立仁、爱护百姓等方面阐述了正确思想行为的具体内涵。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②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③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论语·公冶长》)(1)文中最能体现孔子“忠恕”思想的是哪一句话?你认为孔子“忠恕”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众生平等。(2)在现代社会中,“忠恕”思想有何积极意义?“忠恕”,意味着交往和沟通要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而不是凌驾于别人之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能实践“忠恕”,我们这个社会离和谐也就不远了。4参考译文②人们有了礼的规范,社会便得以安定;少了礼的规范,社会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礼的实质在于对自己卑谦,对别人尊重。即使是挑着担子做买卖的小贩,也一定有令人尊敬的地方,更何况富贵的人呢?身处富贵而懂得爱好礼,就不会骄横过分;身处贫贱而知道爱好礼,那么志向就不会被屈服。5参考翻译: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饰就显得粗俗,文饰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饰和质朴配合恰当,才能成为君子。”(1)“史”在材料中的含义是_________。虚浮不实(2)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儒家是如何看待文和质的关系的。儒家认为,文和质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君子既要具备质朴的个人品质,也要有优雅的外表、不凡的文采等,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要统一。(1)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是什么?“正名”是为了复兴礼乐,并使刑罚得当,这样,百姓的行为才能有规范,社会才有秩序。(2)结合上述《论语》和《礼记》的选文,你认为“礼”的作用是什么?“礼”的作用:使百姓行为规范;使人人有尊严,相互尊重;使社会安定和谐。(1)请从上述文字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升(登)堂入室(2)从孔子对子路两次评价的共同特点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并加以评析。①共同特点:每则文字中孔子对子路的评价都有抑有扬。②教育特色:针对性。(答“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亦可)③评析:略。7.(1)对于子夏在莒父理政,孔子提出的忠告是:不要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四字成语概括)。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综合上面两章内容谈谈儒家的为政主张政府不能与民争利,不顾人民的死活来聚敛财货。民生问题解决了,政府才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来源。百姓富裕了,才能为治理地方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反,为了表面的政绩(小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最终将酿成大患。8.(1)上面两段文字中,孔子认为“三年之丧”注重的不仅是外在形式,更是_____________。《礼记》认为“礼”的作用是____________发自内心的孝可以教化人(2)孔子认为“予之不仁也”,其原因是什么?孔子认为父母为了养育子女,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慈爱,因此父母去世多年后,子女仍会长久地沉浸在悼念父母的悲痛之中而寝食难安。宰我说父母去世一年后他就能心安,孔子认为他对父母的感恩和缅怀是不够的,所以孔子认为他不够仁爱。9、(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有严格的等级,不能僭越;提倡复古。(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①孔子尊崇的是周礼,提倡周代的礼制,并希望在当代恢复周代的等级制度。②荀子强调的是复古不能过远(政治原则可以学习夏商周的优点,法度不能“二后王”),应根据当代君王的需要制定礼制。③荀子在孔子的基础上,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10、(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11(1)从上述文字中分别找出表达儒家“忠恕”思想的句子。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孔子为何用“仁”的标准而不用“圣”的标准来要求人?孔子认为,圣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君主的道德人格和精神境界提出一个要求。而对普通人而言,有仁才具有实在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才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和评价他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吾亦欲无加诸人(能近取譬)。正反对比法。【示例】俗话说:勤能补拙。(观点)//就拿我国明代的张溥来说吧,他小时候很“笨”,别人读一会儿就能背下来的东西,他往往要读几十遍才能背下来。但是,他并没有灰心,每拿到一篇文章,先认真抄一遍,校正好,再大声朗读一遍,然后烧掉,接着再抄。这样,一篇文章往往要抄六七遍。后来,他逐渐变得文思敏捷,出口成章。26岁写下了名扬天下的《五人墓碑记》。(正面事例)相反,仲永5岁就能赋诗,可谓天赋出众。凭着聪明,他父亲带他四处作诗炫耀。仲永再也不思进取,长大以后,他变得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反面事例,注意其转述的简洁及侧重点)不难看出,张溥虽然很“笨”,但他肯勤学苦练,正是勤学苦练才使他的文思变得逐渐敏捷起来;而仲永虽然天赋出众,但他后来不思进取,终致庸庸碌碌,“泯然众人矣”!(分别对两个事例作对比分析论证)//由此可见,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的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总结)语段结构:观点+正面事例+反面事例+事例后的对比分析+总结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德国在战后用一切方法来弥补他们的罪过——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更有德国总理在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的惊世一跪!(正例)然而同样在那慕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的日本,战后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祭拜(反例)同样作为二战中的侵略国家,德国人在不断地反思,不停地纪念,用理性的力量向世人展示他们虔诚忏悔的灵魂。从而赢得世人的尊敬。(分析正例)而日本人这种一意孤行偏离的“纪念”却遭来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分析反例)有句话说得好:“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突出论点)4.运用想象和夸张将场面描写的叹为观止,这个阴惨惨、色彩神秘的开场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营造出残酷的、命运捉摸不定的气氛,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跳弹起来”。5.比喻、排比形容炮兽的张狂和威猛,越是将炮兽写得凶暴和残忍,越能显示出人的无能和怯懦,从而产生强烈的对比。6.①给小说定下了悲剧的调子。②营造紧张恐怖的氛围。③引出人物,就在这样一个悲壮的场面中,老头儿出现了,显示出他的严厉、冷峻和刚毅。④为下文作铺垫,炮兽越是凶猛,就越能体现人物的特点。7.①渲染灰暗压抑的气氛,借用阴沉清冷的环境烘托“我”阴郁的心情。②为小说前半部分奠定情感基调,与小说后半部分“我”情感的变化形成照应,并使首尾情感形成鲜明对比。③为后文小姑娘出现的情节做铺垫。8.①金色、鲜艳的特点给人以明亮、温暖的感觉。②一扫小说的阴暗之气,赋予橘子以亲情和爱意的象征意义和情感意义③凸显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给小说中的我,也给读者以震撼。9.①两者反衬小姑娘身上体现的人情的温暖②前者引出后文“我”对“小姑娘”的情感态度——生气或不喜欢。③后者暗含了“我”人生的疲劳、倦怠与“小姑娘”的命运一样,永远无法改变。•10.观点一:“小姑娘”是主人公。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小姑娘”。小说的主要意象是“橘子”,正是“小姑娘”姐弟之情的象征。小姑娘抛撒橘子,是小说的中心情节。“我”在“小姑娘”抛洒橘子之前之后的情感流露,只是为了烘托“小姑娘”不同于“我”的人生态度,目的是突出“小姑娘”的形象: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有着精神上的光芒。“小姑娘”才是“我”人生的启蒙者。“我”只是一个故事的见证者叙述者。
本文标题:论语试题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16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