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程设置的目的与意义1.城市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心,是它所在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的影响范围,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不同等级的经济区的轮廓。一国一地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体现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地域组织的若干特征。因此,城市地理研究是区域规划的重要资料来源。2.当代世界城市化方兴未艾,并出现郊区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和城市数目不断增大,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程度进一步加剧,城市机体也越来越复杂,使得各国政府在城市再开发和人口再分布的决策上面临许多难题。城市地理学从空间方面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对城市建设的决策具有实际意义。3.了解家乡,培养对家乡的一种爱;培养“地方感”。爱是一种能力。4.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地方城市建设也要从了解自己开始。良好的地方感,是要通过细心观察,深入思考、不断学习对所熟识的地方深层了解的能力。是热爱生活的体现。本课程研究内容与特点--集城市地理与乡土地理研究内容与特点于一身1.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镇)的形成、发展、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从区域的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两种地域系统,考察城镇的空间组织。2.包括城市化、城市职能、城市体系、城市形态、城市群、城市地域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综合地理研究等等。3.乡土地理:地方感4.乡土地理研究内容包括:○1历史发展—开拓经过、重要事件、名胜古迹、地名起源;○2自然地理—位置、地形、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等;○3人文地理—人口、聚落、产业、社会等;○4其他专题—城市群发展、城市空间形态等乡土与地方感1.一个人出生或长久居住的地方—故乡,也叫乡土。由于长期接触,人们对故乡特别熟悉,心里对故乡会有所依恋。2.乡土的范围大小,是相对的。同乡会(国外—同为中国人,就是同乡;国内—同为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一个村镇)3.地方感:与乡土有关的地理概念--senseofplace。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我们长期生长、生活在一个地方,就会对当地的环境、经济和政治产生一些抽象的看法。地方感也可以通过后天习得,也就是如何认真地科学地了解环境,了解包围我们的空间。4.地方感包含了客观的环境与主观的经验,比如地方的地理位置(客观),地方的独特性与功能(主观经验)。要了解一个地方,二者都不可或缺。天津概况–纬度位置及范围1.天津市位于北纬38度34分—40度15分,东经116度43分—118度04分之间,属于国际时区的东八区。2.北起蓟县古长城脚下的黄崖关附近,南至大港区翟庄子以南的沧浪渠,南北长189公里;东起汉沽区汉沽盐场洒金坨村之东陡河西排干大渠,西至静海县子牙河畔的王并庄以西滩德干渠,东西宽117公里,总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3.天津市疆域周长1290.8公里,其中海岸线长153公里,陆界长1137.48公里。天津概况–海陆位置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的东北部,海河流域的下游,东临渤海湾,北依燕山,有枕海襟河之势,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在金刚桥附近汇合形成海河,贯穿市区,蜿蜒72公里,东流入海。同时,天津还是子牙新河、独流减河、永定新河、朝白新河、蓟运河等河流的入海地。因此便得了“九河下梢”以及“河海要冲”的称呼。天津概况–战略位置1.政治方面:--天津距北京12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师的要地和门户,也称谓畿辅首邑。--中国近代历史时期政治的后台。2.经济方面:--腹地辽阔,辐射华北、东北、西北13个省市自治区,对外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天津海陆空交通便捷,铁路、公路四通八达。天津建城设卫之前,天津港是京杭大运河的一个内河港口。北方经济中心天津概况–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指一个国家行和地区政管理的区域组织系统。国家或地区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有效地控制各个地域,通常在其所辖的领土范围内按照自然地理的条件、政治经济的状况、民族和人口的分布、历史的传统以及军事的需要,把全国划分为不同级次的若干行政区,这种划分叫做行政区划。天津市是中央直辖市,全市辖18个区、县,20个乡,120个镇和101个街办事处。市辖区有和平区、河西区、河东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滨海区有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环城区有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市辖县三个,分别是静海县、宁河县、蓟县天津概况–人口状况1.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11月1日零时,在我市常住、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口总数为1000.88万人,在我国百万人以上大城市中人口总数少于上海市、北京市和重庆市。2010年将举行第六次人口普查。2.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达26.38万,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苗族等49个少数民族。和平区32.23万人东丽区45.13万人河东区73.23万人西青区44.26万人河西区79.14万人津南区42.61万人南开区87.21万人北辰区45.38万人河北区64.56万人武清区82.38万人红桥区53.91万人宁河县36.42万人塘沽区56.16万人静海县54.75万人汉沽区17.88万人宝坻县65.19万人大港区39.87万人蓟县80.57万人天津的陆地环境一、天津的海陆格局天津地处渤海之滨,海河流域的尾闾,海河干流从市区穿过经塘沽自大沽口入海。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背依燕山,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缓降低,整个地势就像不规则的畚箕,向渤海倾斜。远古时代的天津曾是渤海湾的一部分,经多次地质变化,退海成陆。海陆变迁在天津地区的地表和地下都留下了许多遗迹,沿海自军粮城以下从西到东有三条自然形成的贝壳堤,就是从远古的“北京湾”逐渐海退的见证。二、华北平原的形成从构造环境来讲,天津所在的华北平原地区自中生代晚期发生的燕山运动以来,一直属于构造沉降地区。从地形上看华北平原自新生代的新第三纪时曾为一个巨大的海湾,最初从山西高原流出的永定河、滹沱河以及漳河等许多河流开始在自己的出山口形成冲积扇,当黄河改道流向东海时,黄河三角洲迅速向东南延伸,并逐渐与东面的山东丘陵和南面的淮阳丘陵相联接,淮河水系逐渐形成,但是在山东丘陵西侧则出现一片湖泊洼地。当黄河再次改道向东北流入渤海时,黄河三角洲又迅速向东北延伸,并且与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冲积扇再次相连,海河水系逐渐形成。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存在于华北平原上的,以黄河为分水岭的海河水系和淮河水系。1.中国第二大平原,位于黄河下游2.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依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3.延展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内。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主要有黄河、淮河、海河等冲积而成,又被称为黄淮海平原。黄河下游天然的横贯了华北平原的中部,南面为黄淮平原,北面为海河平原。近百年来,黄河在这里填海造陆面积2300平方公里,平原不断向海洋延伸。4.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东部沿海平原海拔在10米以下。平原内多湖沼和洼淀。集中分布在黄河冲积扇北面保定与天津大沽之间。冲积扇东面与山东丘陵相接触,排水不畅,地下水位较高,易受洪水内涝威胁,形成盐碱地。三、第四纪以来的海侵和海退位于渤海湾西岸的天津地区自新第三纪以来,地表环境以陆地为主,当时地表的沉积物基本上是河流湖泊环境形成的沉积物,并且普遍埋藏有陆相化石群。据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在第四纪为陆地环境时期,多为气候寒冷的冰期,尤其在距今1.8万年的第四纪末次冰期气候盛行时期,北半球中纬度的气温比现在要低10—15C,地球表面大量的水分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岳冰川之中。据推算,末次冰期时海平面比现在下降了132m,当时象黄海、渤海等浅海的海底露出海面,与华北平原连成一片广袤的大平原,也致使原来被海水阻隔的大陆或岛屿有部分相连,为陆地生物的迁徙提供了条件。在天津附近的渤海海底所发现的曾活跃于第四纪冰期的披毛犀和猛犸象的化石就是最好的见证。天津地区的第四系地层中也有些层位含有海相和海陆过渡相的化石群,根据其化石群的生物特点分析,确定了天津地区的陆地在第四纪时曾发生了四次短暂的海侵。据研究分析,发生海侵的原因与当时的天津地区靠近海洋,地势低平,并且也与寒冷的冰期气候以后气温的转暖造成海平面上升有密切的关系。•1.第一次海侵发生在距今30万年前渤海形成的初期,相当于中更新世大姑--庐山间冰期,海侵层位较薄,分布范围也较小,现埋藏深度100-150m。•2.第二次海侵发生在距今7万-10万年前,相当于晚更新世的庐山--大理间冰期,现埋藏深度40-70m。•3.第三次海侵发生在距今2.4万-3.9万年前,相当于晚更新世的大理亚间冰期,现埋藏深度20-45m。根据生物化石分析,当时是水深20-50m的内浅海环境。4.第四次海侵发生在距今0.25万-0.8万年前,相当于全新世冰后期,此次海侵分布范围较广,现埋藏深度0-25m。根据生物化石分析,当时是水深小于20m的潮间带、河口、泻湖、和滨岸--近岸的浅海环境。此次海侵在天津宁河县东部的蓟运河下游沿线和宁河--天津的狭长洼地的地下埋藏了大型海生动物鳁鲸的遗骸和牡蛎层以及在天津东部地区形成了三道贝壳堤等海侵的标志。鳁鲸体形巨大,宁河乐山庄出土的一具遗骸全长12m,仅下颚骨就有2.5m,足见当地海水之深。四、天津市区东部的古海岸遗迹•1.贝壳堤是渤海湾西岸天津地区平原上最引人注意的地貌现象之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市的历史、考古、地质、地理工作者就对它进行了全面的研究。•2.结果证实,贝壳堤是天津地区成陆过程中在特定的条件下由于海积作用留下的以贝壳碎屑为主要成分的呈堤状分布的古海岸遗迹,它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天津地区的海陆变迁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原始资料。3.经过二十多年的考察和研究,到目前为止在天津市区东部平原上的贝壳堤一共发现有三道,大致沿南北走向延伸,与现代海岸线平行,其时代由新到老呈东西向依次由沿海向内陆排列。1、贝壳堤的分布第一道贝壳堤距现代海岸线最近,基本沿现代海岸线附近分布。北起汉沽区的蛏头沽,向南经北塘、新河、塘沽、驴驹河、高沙岭、唐家河,一直延伸到马棚口,再向南至岐口后与第二道贝壳堤和并。本道贝壳堤高出海平面3-4米,最高可达5-6米。宽度一般10-30米,最宽处可达100米。第二道贝壳堤起点于宁河县的小北涧沽,经芦台、白沙岭、军粮城、泥沽、邓岑子、上古林、老马棚口、岐口、狼坨子一带。本道贝壳堤高出海平面3-6米,米。宽度一般50-60,局部可高达5-8米,宽处可达200-300米。第三道贝壳堤大致分为三段,北段由田庄坨经小王庄、张贵庄、巨葛庄、南八里台、中塘;南、北大港之间分为三支,其中西支为大苏庄、小刘庄、窦庄,中支为坡江--友爱村,东支为沙井子;南段为王肖庄--武帝台及常庄--边庄。一般宽20-50米,高不足1米;个别宽达100-200米,高2米多;最高达3.5米,宽达3公里,巨葛庄和中塘整个村都建筑在贝壳堤之上。除此之外,还有些学者认为,天津市西部还有第四道贝壳堤。2、关于贝壳堤形成的时代根据有关科研单位对贝壳堤中的贝壳进行C14同位素年龄测定,并参考贝壳堤附近的古代文化遗址,得知:第一道贝壳堤在天津境内形成于明清以前的700-500年,明末清初在贝壳堤上已有人居住;河北省黄华县境的部分形则成于唐宋以前,距今大约1000年前。第二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2500-1100年,即东汉初年至唐代期间的古海岸线,第三道贝壳堤则形成于3800-3000年以前的殷商时期,战国和汉代的人类遗址均分布于其西侧。3、贝壳堤形成条件天津东部平原上的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沿岸堤,其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它的形成必须要具备适合贝类繁殖的生态环境。(2)还有适当的海洋水文条件、气候的变化和海平面变化等因素。(3)除此之外还要有陆地上携带大量细粒物质的大河在附近海域注入、迁徙等自然条件。例如混浊的黄河在历史上的几次改道远离天津有利于贝壳堤的形成。4、小结:总的来说,自从距今5500年以来气候总的趋势是变冷,天津附近海域的海水不断后退,在此期间随着气温小幅度的
本文标题:天津地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2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