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医药动态-125223205241
1医药动态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信息技术部(第5卷——第1期)2005.4.30·新医新药·中医中药·国外医药·中医基础·医学论坛·简讯·医药常识·医师之窗·药膳食疗医药动态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们一直恪守服务于教学与医疗的原则,及时反映最新医药动态,本期继续开办了医师之窗、药膳食疗等栏目,供全院教师、临床工作人员查阅。欢迎交换资料欢迎提供信息2目录新医新药………………………………………3—9中医中药………………………………………9—21国外医药………………………………………21—39中医基础………………………………………39—42医学论坛………………………………………42—44简讯………………………………………44—57医药常识………………………………………57—61工医师之窗………………………………………61—69药膳食疗………………………………………69—76编者:吉聪祖薇郝俊红冯晶霍珊地址: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邮编:130117电话:61726253新医新药51276抢占艾滋病毒复制“椅子”中美合作研制抗艾新药获突破: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由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一个课题组和美国西莱山医学院学者合作进行的艾滋病药物研制获得重大突破,他们的研究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小分子化合物,并设计出艾滋病治疗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极有可能开发出一类无耐药性的治疗艾滋病新药物。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汪志勇教授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艾滋病毒要想进入复制环节,必须首先坐上一把“椅子”,而他们现在发现的一组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抢先坐上这把“椅子”,并且“坐”得很牢,从而使艾滋病毒无法在人体内生存和繁衍。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Ⅰ)引起的,目前世界上针对HIV-Ⅰ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但由于HIV-Ⅰ的快速变异以及遗传异质性,使得这两类药物极易产生耐药性,难以有效控制艾滋病毒的繁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复杂的复制周期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关键是寻找到其中的关键环节,发现抗HIV-Ⅰ转录和复制的新靶点。早在1997年,美国西莱山医学院的专家就发现了这个新的靶点,但是一直没有寻找到理想的物质来阻断复制的进行。在与美国学者合作的过程中,中国科大的课题组发现并筛选出一组小分子化合物,具有这种抢占“椅子”的良好功能,它们能阻止病毒的复制,从而控制艾滋病病毒的蔓延。据悉,他们的这项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并有望在3~5年内进入临床。健康报网主页……健康报历史检索2005/3/3151277全球两项临床研究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降低急性心梗死亡率:每日服用一片75毫克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联合标准治疗,可降低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病人死亡率。3月25日,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在北京向媒体通报,我国参与的两项跨国临床研究,今年3月在第5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发表结果。据介绍,氯吡格雷是2001年上市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在法国赛诺菲-安万特集团的赞助下开展了两项相关的临床研究。其中CLARITY-TIMI28研究在北美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23个国家中募集了3491名急性心梗患者。他们在使用纤溶剂和阿司匹林的标准治疗方案基础上,每日加用一次75毫克氯吡格雷,与用安慰剂的对照组相比,在一周的住院治疗期间,再次发生动脉闭塞或再发心梗或死亡的相对危险性降低36%;在第30天,发生心血管性死亡、再发心梗和再发心肌缺血等相对危险性也降低20%。这一结果不受性别、标准治疗方案或心梗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另一项COMMIT/CCS-2研究是目前心血管药物治疗领域最大型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从1999年7月到2005年2月,在中国1250个研究点共募集了近46000名患者。中国医科院阜外医院刘力生教授和英国牛津大学临床研究中心RoryCollins教授担任协作机构主席。28天的疗程同样证明,氯吡格雷联合含阿司匹林的标准治疗,可以降低急性心梗患者的死亡率7%,降低心梗复发、脑卒中或死亡的总相对危险性达9%。氯吡格雷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有早期和长期保护作用。健康报网主页……健康报历史检索2005/3/2851278汉族人白癜风易感基因被“捕获”对探索发病机制和治疗途径意义重大:深藏不露的白癜风易感基因终于现出原形。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与襄樊铁路中心医院白癜风诊疗中心、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经过3年艰苦努力,成功地将中国汉族人4白癜风易感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长臂的4q13-q21位点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确定汉族人白癜风易感基因位点,不仅对于发现易感人群、开展基因诊断等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于探索该病的发病机制和开辟新的治疗途径有重大意义。近日,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遗传学权威杂志《美国人类遗传学》今年第6期上。白癜风属于一种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病,其易感基因的定位近年来一直是国际皮肤病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安徽医大皮肤病研究所自2000年起调查了3500例白癜风先证者和家庭,确定了中国人白癜风的遗传模式、遗传度。在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对HLA-Ⅰ、Ⅱ类等位基因与白癜风的遗传易感性进行系统研究,进而发现HLAⅠ类和Ⅱ类基因中多个等位基因与白癜风高度关联以及数个与白癜风相关的易感单倍体。近些年来,他们又收集了中国汉族人白癜风核心家系近200个,建立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白癜风遗传资源库。在此基础上运用成熟的全基因组扫描技术,对106个多代中国汉族人白癜风核心家系进行了易感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分析,最终将白癜风的易感基因位点定位于4q13-q21。健康报网主页……今日健康报2005/4/2651279治疗白血病新理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提出的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新理论,可能为白血病治疗开辟新途径。瑞金医院的研究人员致力于假说驱动的有关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细胞分化和凋亡机制的系列原创性研究。他们发现低氧、氯化钴和去铁胺能诱导AML细胞分化,并首次通过白血病小鼠模型,发现一种新型衍生物在低浓度下可诱导AML细胞调亡,提出该化合物可能成为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治疗AML的药物。这一成果进一步证实了此前该研究小组的原创性发现。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对低氧诱导AML细胞分化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低氧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的理论,证实了低氧环境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浸润和诱导分化能延长小鼠生存时间。摘自《保健时报》2005/3/1751280我国首次利用荧光偏振技术筛选新药:日前,记者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了解到,该中心科研人员在我国首次制备成功两种荧光偏振技术专用的荧光标记药物靶点配基,建立了两种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荧光偏振技术(又称荧光极化技术),是根据分子运动频率和荧光偏振原理建立的荧光分析技术。应用该技术可以灵敏地分析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对于大分子(如蛋白质)与小分子(如化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荧光偏振的角度变化得到特异的反应,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国外已经将此项技术应用在多种药物的筛选中,而我国一直没有应用。这项研究为国家科技部支持的“863”计划“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重大科技项目中的“药物筛选平台”专项。在该所副所长杜冠华教授的指导下,张天泰、王金华两位博士后等科研人员反复实验,突破了小分子荧光标记的关键技术,制备了两种荧光偏振技术专用的荧光标记药物靶点配基;通过竞争结合的方法,建立了两种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可灵敏地筛选出能够与靶点相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据介绍,同其他相关方法比较,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假阴性或假阳性率低,全部试剂可以在实验室制备,降低了筛选成本,特别适用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实现了每日筛选样品1万个的高通量。目前,这两种模型已经完成约16万个样品的筛选,发现了10个具有研究价值和开发前景的活性样品,为新药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5据悉,由该中心建立的这两种高通量药物筛选模型均针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物靶点,用于筛选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同样模型的报道。由该模型筛选出的活性样品(化合物),不仅可以用于新药研究和开发,而且对于药物新靶点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摘自《中国医药报》2005/3/3151281“蛋白质钥匙”开启神经生长方向之门为研究神经损伤再生机制提供新思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袁小兵、王以政领衔的一项研究成果,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神经纤维生长锥的细胞膜上有一类学名为TRPC的阳离子通道,起着传递生长方向指令的关键作用,为研究神经损伤再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该研究原创性成果论文于3月10日发表在英国出版的国际顶尖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袁小兵、王以政等科研人员在历时两年时间的研究中,发现一个名叫BDNF的蛋白质,犹如一把钥匙,经过与受体蛋白结合、激活信号分子的连锁反应,在细胞内释放出微量钙离子。这些钙离子可进一步打通细胞膜上的阳离子通道TRPC,引入神经转向所需的大量钙离子。研究表明,生长中的神经纤维最前端,哪一侧细胞中钙离子浓度较高,神经就往哪里长。《自然》杂志在发表该论文的一篇评论中说,目前,人们面对神经回路发育的失调或缺陷尚未找到理想的修复方式,因而备受小儿痴呆症、脊髓损伤等疾病的困扰。人类对神经回路的了解更深入一点,无疑就离治好神经类疾病的目标更近一点。袁小兵说,人类的情感、学习、记忆、思维等都有赖于各条设计精确的神经网络的参与及调控,因此该研究可能为探索神经网络发育、治疗神经损伤,指明一条新的途径。健康报网主页……健康报历史检索2005/3/2251282中文智能化胰岛素泵问世:一种体积只有手机大小,可以挂在患者的腰带上或装入衣服口袋里的胰岛素泵——中文智能化快易达712胰岛素泵日前由美敦力公司在京推出。这种全新的胰岛素泵采用简体中文界面、菜单式操作,只需一节7号电池驱动,即可通过细小的管路向人体24小时精确地输注胰岛素,还可以在需要时随时启动和停止。由于该泵内置人工智能的大剂量向导计算器,在患者进餐时,可根据吃进的食物或当前血糖值,自动向患者建议胰岛素剂量,也可根据患者输入的信息进行计算后给出建议的胰岛素剂量,还可自动跟踪患者以前输入并且在体内仍然保持活性的胰岛素,帮助患者减少相应的低血糖危险。据介绍,这种新型的胰岛素泵特别适合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儿童和血糖控制不住的2型糖尿病患者。据有关机构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000万。目前,采用胰岛素注射的方法来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并且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近20万人采用胰岛素注射的方法来治疗糖尿病。但是,普通的胰岛素注射方式由于患者吸收差异大、剂量难以精确控制等原因,容易引发高血糖或低血糖。因此,在近10年中,采用胰岛素泵作为注射载体的方法逐渐被中国的医护人员所接受。据美敦力公司公布的信息显示,快易达712胰岛素泵的输注精确度,达到目前最小的0.05u/小时,更适合用于临床上一些特殊病例的要求。健康报网主页……健康报历史检索2005/3/1751283类风湿性关节炎致病基因发现: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获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上海专家经过两年研究后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骨桥蛋白”基因引起的。这是科学家们第一次阐明骨桥蛋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这个最新的研究是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6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创建的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臧敬五教授领衔下完成的。科研人员对中国人相关发病基因进行了筛选,然后从64个致病基因中选出“骨桥蛋白(OPN)”作为突破口,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及其炎症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作了深入研究,获得重大发现。《医药卫生报》2005/3/551284小脑电刺激治疗脑瘫:全国优生优育协会脑损伤康复研究示范培训基地、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在全国首先将小脑电刺激作为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措施之一,通过三年的临床应用表明,小脑电刺激对小儿脑瘫治疗有显著疗效。大量研究和临床实验表明,脑瘫不是不治之症,如果能早
本文标题:医药动态-12522320524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