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子之后,唯孟子知道。”——宋·欧阳修“孔孟如日月。”——宋·王安石“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唐·韩愈“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宋·朱熹“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宋·程颐评价走近孟子走近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孟子生平: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生卒年月不可详考,——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孟母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十五岁左右入学读书,离开邹国到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认为孔子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人,于是他立志发展孔子的思想。孟子的青少年时代孟子在30多岁的时候,开始在邹国开办私塾,收徒讲学。公孙丑、万章、徐辟等都是他的学生。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约有数百人。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名声大噪,邹国和鲁国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都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很难实施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学生到东方大国齐国去。孟子的成年时代与晚年但齐国采取的是锻炼精兵使国家更为富强的政策,对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齐国在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的稷门附近开办了一所学校,称稷下学宫。这里云集了天下有识之士,大家常常就时政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和争鸣。孟子的见解独树一帜,引人瞩目。•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首都临淄建立的一个影响极大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稷下学宫创建于齐桓公时期,前后历齐国六君,时间达150年左右。•高潮时这里会聚的学者多达千余人,其中的著名学者有孟子、荀子、慎到、邹衍等19人。•稷下学宫基本囊括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各个主要学派,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的学者们最后,孟子来到滕国,滕国太子对孟子的“仁政”十分感兴趣,于是孟子便在滕国实行他“仁政”的思想。遗憾的是,滕国是个小国,时时有被灭亡的危险,不可能把仁政推行天下。孟子于是到其他国家宣扬他的“仁政”思想。孟子周游列国时,和梁惠王交往颇深,多次向梁惠王建言。梁惠王接受了孟子的重民之道和仁义主张,施行仁政,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可是没有一位君主愿意实施他的政策,最终孟子放弃继续宣扬仁政的念头,结束周游列国之旅,决心写书建立学说。晚年回到家乡,集中精力著书立说,著有《孟子》七篇,奠定了其“亚圣”地位,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岁,葬于邹国境内(今邹城市城东北约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邹国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废除了在冬至日贺冬的习俗(“邹人因哭孟子而废贺冬之礼”)。走近《孟子》《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思想论性善行止务本论行为论教育论政治人性本善存养善性存理克欲涵养操持自动自发确立标准环境移人民贵君轻因先尊贤仁者无敌仁政思想民本思想心性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万章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帝(朱元璋)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时廷臣无不为唐危。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享亦旋复。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艺术特色时代特点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战争频繁,争霸兼并,民族融合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氐匈奴犬戎战国时期形势图井田制的瓦解井田私田国有奴隶主私人占有产品要向周王进贡不用进贡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两者都是奴隶制存在的重要条件。两者的瓦解预示着奴隶制的消亡。私田越来越多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由公田到私田)过程:铁器使用、牛耕的推广私田的大量的出现改变剥削方式(交地租)角色转换平民和逃亡奴隶自耕农贵族、商人地主影响:小农经济形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社会大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2.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教育开始普及于民间3.士阶层的崛起养士之风盛行4.各国的封建君主“不主一家”允许各家展开相互批判和论战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战国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九流儒家法家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周代等级秩序士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博大的胸襟开放的心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的道德修养轻视劳动群众、鄙薄工艺技术、脱离生产实际、易于唯心空想。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之走近孟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3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