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复习目标】1.把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纳先秦儒学、西汉儒学、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进步思潮的内涵。2.理解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地位变化及其原因,加深思想是为政治服务、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认识。3.通过知识之间横向、纵向联系对比,认识儒家思想在继承中发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1、创立:2、发展:3、重创:4、主导:5、冲击:6、融合:7、理学:8、批判继承: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和“礼”的学说,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发展“仁政”学说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重创。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并立,儒学冲击。宋明时期,儒学逐渐吸纳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给传统思想注入新活力。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仁、礼、为政以德;仁政、民本;礼法并施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实行仁政,外儒内法、三纲五常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发明本心和致良知批判宋明理学,抨击君主专制,发展工商业,经世致用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儒学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春秋战国)未受重视政治上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确立了主流地位成为官方哲学,巩固统治地位是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儒学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①主要在于其思想适应时代的需求,特别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②统治者的推崇。③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能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优秀成分,也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适应性的调整。④荀子、董仲舒、二程、朱熹等儒学家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儒家思想被尊崇、长期盛而不衰的原因(发展)(发展)(批判)(继承)民间官方儒先秦(孔孟荀)西汉(董仲舒)宋明(理学)明清(进步思潮)创立发展新儒学新发展新活力一条主线;两个视角;三次翻“新”;四个阶段儒家思想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明末清初: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与儒学地位的挑战等。小结儒学思想演变的四个阶段: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儒学的成熟(2012年海南卷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B“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C(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A(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A(2010年广东卷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C(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2009年上海高考31题)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问题:(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1)仁、礼。(2)汉: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宋: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成为官方哲学。(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马克思结合所学习的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谈谈对这一结论的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当时的社会。●思想为政治服务;对传统思想应批判继承。●思想理论不断发展丰富、趋时更新;(2011年山东文综题)27.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3)多元性(兼收并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实行开放政策等。(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材料一司马迁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李贽说:“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伏尔泰曾称颂孔子:他只用健全的理性在解说,他不炫惑世界而是开启心灵,他的讲话只是一个圣人,从不是一个先知,然而人们相信他,就像他自己的国土一样。•(1)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与李贽对孔子的不同态度,并分析其产生的政治背景。•(2)据材料二,伏尔泰是怎样评价孔子的?其根本目的是什么?伏尔泰:肯定孔子的理性、人性。根本目的:反专制,反神学。司马迁:认为孔子是圣人。孔子的主张在经董仲舒改造后适应了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李贽:认为孔子是凡人,明代中后期强化皇权,加强文化专制。(20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试指出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任答2点即可)(2)差别: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派别:朱熹,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主观唯心主义。(3)主张:经世致用。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学以致用。
本文标题: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33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