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儒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
陈道德儒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说法很多,如“圣人”、“贤人”、“仁人”、“志士”等等,但是最具有典型性的则是:“君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和崇高价值,从孔孟到宋明时的儒家思想家都作了比较充分地论述和高度地评价。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二、君子人格的实现途径三、儒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儒家认为君子人格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文质彬彬”的素质结构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君子人格的素质包括“文”和“质”两个要素。◎所谓“质”,指的是道德品质,其内容仍以“仁义”为主。孟子云:“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下》);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此外,君子之德还有智、勇、逊、信等等。◎所谓“文”,指的是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知识素养、高度文化修养及文雅庄严的风度仪容。因之,“文”总是与“学”和“礼乐”联系在一起。“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文之以礼乐”;“礼以行之,逊以出之”;“色思温,貌思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等等都是属于“文”的素质的内容。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2.“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儒家认为君子人格的素质应该是仁义道德(“质”)和知识文化素养(“文”)二者的完满统一,所以孔子反对只具备某一方面素质而忽视另一方面素质的片面性,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当然,在两种素质结构中,儒家强调要求君子“义以为上”、“无终日之间违仁”。而且指出“文”要为“质”服务,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学道则爱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重义轻利是君子的基本价值观念,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辨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分,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孟子:“去利,怀仁义相接”(《告子下》)朱熹:“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文集》卷廿四《与延平李先生书》)王夫子:“君子、小人之辨,人、禽之异义、利而已矣。”(《读通鉴论》中册616页)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重视道德精神境界的提高,反对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孔子说他自己的生活态度是:“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他称赞学生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颜之所以能在简朴的生活中“乐处”,就是因为树立了“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样的价值观念。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君子不忧不惧”(《颜渊》),感情乐观,胸怀坦荡(“君子坦荡荡”)。以这种价值观念评价人,君子认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也。”(《里仁》)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3.“可以大受”的责任能力儒家认为君子是“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孔子语)的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孟子语)的人。君子的社会历史责任就是实现仁义之德于天下,“君子之仕,行其义也”,“仁以为己任”(《论语》)。由于君子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培养自己“可以大受”的责任能力。对此君子应有高度的自觉性,“君子病无能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孔子要求自己:◎责任心——“事思敬”“劳而不怨”;◎敏行慎言——“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于其言无所苟”“耻其言而道其行”;◎虚心好学——“学以致其道”“疑思问”“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勇于改过——“过则勿惮改”“内省不疚”;◎忠于上司——“言思忠”“主忠信”“畏大人”“其视上也敬”“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力争上游——“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无友不如己者”;◎善于合群——“群而不党”“尊贤而容众”“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安分守己——“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只有这样,君子才能承担国家重任,完成自己的使命,“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4.“和而不争”的处世态度儒家认为君子的处世态度是“和而不争”、“矜而不争”。所谓的“不争”,并不是说对其所确立的理想目标不努力争取实现,在这一点上儒家还是提倡努力争取的,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勇者不惧”,“勇而有义”。儒家在君子人格修养上要求的“不争”、“无所争”,表现在:◎一是指不争利欲。“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欲而不贪”“戒之在色”“戒之在得”。◎二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与人争斗,严于责己,以和为贵。“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成人之美”“与人为善”“君子求诸己”“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是指不争权力,不做超越权力范围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四是在与人比赛时按照礼的规定竞争。孔子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这四点中,第二点是君子“不争”的主要意思。从这几点来看,不能简单地把儒家的君子“不争”理解为希望人做不顾原则,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在与人相处时一味地一团和气。“不争”的基本意思是要求君子在处人处事时“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论语·卫灵公》)。5.“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儒家要求君子按照“中庸”的原则进行思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中庸”思维方式就是把矛盾的两端直接结合起来,使两方处在和谐的统一中,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限度内发展,不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以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故又叫做“执其两端,用其中”(《中庸》)。为此,它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因为二者都是失度,对于破坏统一体来说,效果是同样的(“过犹不及”)。儒家认为“中庸”的思维方式是最理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雍也》)认为尧、舜、禹都遵循着“允执其中”的原则(《尧曰》)。◎孟子也说:“汤执中”(《离娄下》)。他还提出既要“执中”,又要“用权”,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尽心上》)。◎荀子也主张用“兼陈万物而中悬衡”(《解蔽》)的方法追求真理。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儒家认为,君子要把“中庸之道”、“用中”方法贯彻到自己的处事和修养中去,做到“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泰而不骄”、“矜而不争”、“惠而不费”、“欲而不贪”、“威而不猛”(见《论语》)。在对人教育时,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可见,儒家把“中庸”思维方式作为君子人格的一个必备条件。从素质结构、价值观念、责任能力、处世态度、思维方式等方面,可以概括地看到儒家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这是儒家对人格价值的追求目标。这种人格总体上说是伦理型的,不是知识型的;是求稳型的,不是开拓型的;是继承型的,不是创造型的;是平衡型的,不是运动型的。它既体现了儒家对人格的内外和谐发展的要求,又极大地束缚了个性的发展。它给中华民族性格中的长处和短处,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二、君子人格的实现途径价值目标确定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也是价值哲学的重要问题之一。儒家既以君子人格为理想的价值目标,那么如何实现此一目标呢?儒家哲人们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儒家看来,“君子人格”的理想可以通过人自身的努力而实现,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人能弘道”(《卫灵公》)。意思是说,道的价值能由人来扩大、发扬、实现。儒家认为“人能弘道”,即理想人格可以通过人的努力而实现,其理由有以下四点:1.人性善人性中本来就存在着价值的根据,即善的因素或原则,人如果能“尽性”,发展善的因素,将其“扩而充之”,达到完全的程度,就可以成为君子人格。并且“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帮助他人也形成君子人格。那么“人皆尧舜”,世当然也可“德化”了,张载说:“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就是这个意思。二、君子人格的实现途径儒家学者讲价值实现,大都从人性谈起,即以人性为价值存在地根据,也以人性为实现新的价值目标的契机。这一点实际上从孔子就开始了,孔子在说到理想道德“仁”的实现时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正因价值之根就在人性之中,所以“我欲”则至,“由己”则成。孟子一派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大讲“尽善性”、“致良知”,以此作为实现价值目标的根本出发点。2.人力足人有实现价值目标的充足力量,只要人积极有为,全力以赴、就能实现其价值理想。儒家认为,人的生死、贫富、贵贱,以及事业上的成败,大半是由天命决定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但是道德价值理想是可以尽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的。二、君子人格的实现途径孔子的一个学生对他说:“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就是说并不是不喜欢你所追求的价值。只是力量不够。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雍也》)意谓什么力量不足,你不过是自己画了一条线把自己限制起来了。孔子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里仁》)孟子劝齐宣王行“王道”、施“仁政”,齐宣王甚为犹豫。孟子说:这是你自己认为“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不愿意行王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梁惠王上》)。他还对藤文公说:施仁政只要“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滕文公上》)荀子否认道德价值乃人性之固有,因此更强调发挥人的能力以实现其价值,和在改造自然的问题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天论》)的思想相一致,在价值实现上他主张“化性而起伪”(《性恶》),也就是说靠人力的作为创造价值,他说:“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礼运》)。《易传》提出“刚健”有为的精神,主张“君子以自强不息”,赞美“日新之为盛德”,也是将价值的实现立足于人的积极努力。朱熹说:“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四书章句集注》)可见,儒家认为人是有足够的力量实现其价值理想的。二、君子人格的实现途径3.“德不孤”儒家认为,凡有德的人,在社会上不会孤立,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人和他共同为实现价值目标而努力。在儒家看来,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是人们的普遍性的理想价值,因此,任何人如果树立了这种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并为之积极努力,必然会得到同道者的支持和帮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里仁》)。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公孙丑下》)。“德不孤”,乃是“人能弘道”的重要条件之一。4.“道中庸”儒家认为,他们所追求的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作为一种理想,具有超越性的一面,“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中庸》)。但也有平易性的一面,“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中庸》)。之所以能知能行,是因为它扎根于现实的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不需要否定现实世界,离开日常生活,去另外追求一种神秘玄远的境界。这种超越性和平易性的统一,儒家叫做“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就“高明”特征而言,“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中庸》)就其“中庸”特征而言,“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道既然是中庸的,平易的,那么人们只要在一般日常生活中,现实人群关系中,通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途径,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道、理解道、实行道,便可以达到君子人格的完成和德化社会的实现。二、君子人格的实现途径从人的条件来说,人性善、人力足、德不孤;从道(理想)的特点来说,既高明而又中庸。因此,“人能弘道”,价值目标能够通过人的主观努力来实现。二、君子人格的实现途径从总的原则上儒家认为“人能弘道”,相信通过人的主观努力,积极作为,“君子人格”的价值目标就可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
本文标题:儒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33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