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7高三诗歌鉴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教学目标1、认识意象,分析意境,深入理解情感。2、学习意象题型的解答方法(重点)诗歌鉴赏中景物形象的三大题型:一是意象的内涵及作用(客观题)二是画面描述+表达情感三是意境赏析+表达情感[技巧点拨]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2步骤理解意象的含义时,需要联想到平时学习中积累的常见意象的含义,然后再抓住诗歌中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结合诗人经历或背景,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其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往往都是象征义,答题步骤如下: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2.分析意象作用的2步骤和5角度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色。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一:意象的含义内涵及作用的分析分析时主要从以下5个角度: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它通常表现为通过多个意象组成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或背景。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及“一腔的爱国情”。意象在具体诗歌中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则由具体诗歌决定。④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表现在咏物诗中。⑤结构上的线索作用。有的意象贯串始终,则往往为线索。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0-11题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10、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B.“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C.“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D.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E.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答:AB(A应为动静结合B断是停的意思恍惚雪天的早晨,清亮的角声此起彼落回应。梦里我不知来到哪里,竟有这边关风情。骠勇的战马寂寂无声,看着像急流滚滚向前挺进。不由我联想起那雄关大河的边地情景,想起金人占领着的雁门,还有那遥遥的青海边境!醒来在寒灯晃动的残夜里睁开眼睛,漏声停,晓月斜映着窗纸天色将明。万里外封王拜侯我还有自信。但现在谁能理解我的衷情?时间虽然无情地摧落了我的双鬓,但决不会死去我那报国的雄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这首词是孝宗乾道九年(1173)陆游自汉中回成都后所作。师伯浑:师浑甫,字伯浑,四川眉山人。陆游自成都去犍为,识之于眉山。他隐居不仕,陆游说他有才气、能诗文,并为他的《师伯浑文集》作序。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二:画面描述高考对画面的考查角度:1、概括画面内容;2、体会画面氛围;3、把握画面表达的情感;[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这首诗(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二:画面描述[技巧点拨]画面描述题鉴赏2步骤步骤一:概述画面概述画面时可采用“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其中修饰语根据诗歌特点,往往包括“时间(如深秋)”“地点(如边塞)”“景物特点(如萧瑟荒凉)”等。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二:画面描述•赏析画面应注意:•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附:景物特点(意境)术语类型术语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悲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壮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美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二:画面描述步骤二:描绘景物描绘景物,指描摹出诗中的主要景物,不必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把主要景物找出来加以描述。特别提示:若题干中还要求分析画面(或者分析画面蕴含的情感),则应不仅限于上面两步,要根据题干要求答出诗歌描绘景物时所运用的技巧,并分析画面景物所蕴含的情感。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二:画面描述【答题步骤】①抓景物、展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适当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简洁优美。②点氛围。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表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二:画面描述16一般表达式这首/几句诗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象/事件)图:(用优美的语言描绘相关诗句内容),营造了(2个双音节词)氛围,表达了诗人/抒情主人公因(何事/何景)产生的(何种)感情。特别提示:题目中如要求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一定注意结合原诗中的意象进行具体阐释。至少包括两项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二:画面描述(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课堂练习:(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答案】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3分)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3分)课堂练习: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1.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江波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2.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的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3.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混:混合,统一。区宇:全国的范围。4.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指天下太平的景象。5.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这句是说江流平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意境意境=意象+氛围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是诗人主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统一。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三:意境赏析•常见意境特点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三:意境赏析[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词)。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三:意境赏析【答题步骤】一、绘景: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展现的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描绘静景、串缀静景、挖掘虚景)语言力求优美。二、析境:准确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三、悟情:分析、体悟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注意不仅要说出感情,还要说出感情产生的原因)鉴赏景物形象题型之三:意境赏析(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赏析: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山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此诗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所作的。•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白云依偎安静沙洲,春草环绕道院闲门。•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1.描摹景象不能直译。对景物形象的分析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作答,不能直译原诗。要把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再写出诗人的心境。2.景物意象要与感情、技巧结合分析。不能单纯地分析景物形象,景物形象要附着在诗人的感情上,有时也附着在写作技巧上。3.结合背景分析。有的诗歌需要结合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分析,这个背景有的是考生熟知的,有的是诗歌注释中注明的。考点分层突破课堂小结作业:1、积累常见意象,理解其内涵。2、背诵课本95页常见表达方式
本文标题:2017高三诗歌鉴公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6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