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程红兵为何聚焦学校文化•基于对现实的反思•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全能制度•外力制动千校一面•各种达标工程•实验性示范性•监督检查督导•检查标准统一•验收内容统一必要——反思•规范化过程•标准化过程•没有规范必须建立规范•有了规范必须超越规范•千校一面的办学理念导致学校文化趋同、课程趋同、教学模式化,丧失个性超越规范•学校个性——不是竞赛,不是高考,不是口号•学校文化个性——学校文化内涵、学校办学特色、学校精神积淀基于对现实的反思•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全能制度•外力制动万人同语•校长教师们“追风逐浪”•教育理论家“兴风作浪”•“西风”紧,满地黄叶飞•话语霸权——西语霸权必经之路•冲击——陈旧观念•开阔——眼界视域•模仿——别样做法反思•贴标签,换概念——万人同语话教育•潮起潮落——淹没学校个性,淹没校长个性•大浪淘沙——淘尽校长的思想,淘尽教师的原创能力“教育失语症”——“民族失语症”跟风说话——自说自话•西语霸权——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寻根:树根——民族文化之根草根——学校文化之根GDP到了约2000美元,就会使人焕发出一种回归自己传统的欲望觅泉:现实生活之泉教学实践之泉师生生命之泉“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自觉选择,•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我国有170多种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分别是日本、英国、韩国的5倍、8倍、16倍,但在国际制造业产业链上,我们的许多企业处于低端和末端,支撑“中国制造”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大都来自发达国家。•消化创新:日本引进是1,再创新是5,韩国引进是1,再创新是8,中国引进是1,再创新是0.0075基于对现实的反思•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全能制度•外力制动全能制度•单一归因:机制、体制、制度•解困单方: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必要•理顺关系——学校与政府、社会、家长(责、权、利)•建立制度——学校内校长、教师、学生(责、权、利)•规范流程——学校管理流程反思•急切——浮躁•单纯——简单化“毕其功于一役”制度不到、不能的地方——文化在起作用制度的背后、执行——文化在起作用基于对现实的反思•千校一面•万人同语•全能制度•外力制动外力制动•评选——称号、名利利益•评审——挂牌、级别必要•借助外力:推动课改,推动达标,推动发展。反思•循环外力导致:依赖外力扼杀内力•借助外力——激发内力•学校工具存在——本体存在(文化存在)•学校自主发展:自主、自律、自为的文化主体评审:在初级阶段进行,在不达标学校进行自主办学•首先要确立学校自主办学的法律地位,要界定学校和政府的关系,没有这一条学校就无法建立现代制度,因为当学校是政府的附属机构的时候,它就建立不起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所谓自主办学的法律地位就是说学校不是行政机构,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而是独立的办学实体。如何构建学校文化•学校发展与学校文化建设水乳交融•学校文化无所不在,不是孤立地进行•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开放、民主、和谐、进取为精神内核的现代学校文化•所谓开放就是海纳百川,包容差异,多元选择,非封闭,非歧视的人生态度;•所谓民主则是指合作共生、对话协调、非独断、非专行的价值取向;•所谓和谐就是指人际友善,天人和谐的人生境界;•所谓进取就是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的精神风貌。培养目标课程文化组织文化(课程主体素养)环境文化(课程场)管理文化(课程实施纽带)培养目标校本化•南京师大附中: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跑者——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江苏锡山高级中学: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襟怀旷达,志趣高远课程重构与课程文化建设•目标:统整德育与教学活动,重构学校课程,即将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学生为课程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学分制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课程文化内涵,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系统。课程文化特性•所谓开放性是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多元开放。•所谓选择性是基于开放性形成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材、教师、基础型必修课不同层次、拓展型选修课科目模块、研究型课程课题、活动课程社团、是否参与某次考试、考试层次、考试科目的选择。•所谓综合性是课程的每个模块都是德育与教学的综合,课程的每一次活动都是德智体美诸因素的综合。学科之间加强沟通,建立学科联系,组织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标志性外显形式•每个学生人手一张课表;•每个学生都有一位导师;•每个学生加入一个社团;•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次学校管理;•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校本培训与组织文化建设•目标:统整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构建以学校为基地,以问题为中心,以课程改革为舞台,以“共同性、进取性”为组织文化内涵,以教师发展为目的的校本培训系统。•宗旨: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研水平,促进教师发展,培育特色学科。基本策略:教研、课改、师训相互结合,三位一体•课改引发教研,教研推动课改;•教研带动师训,师训提升教研;•师训启发课改,课改激励师训。•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本身就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将三者融为一体能够相互推动,提高效率。学者托马斯·古斯基•教师获得真正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在观念上发生改变的前提一定是因为实施了某项改革,使得课堂教学有了明显的改善,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发展理论所认为的,先通过“洗脑”,改变教师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效果的改善。组织文化特性:共同性、进取性•所谓共同性是说学校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在尊重教师个性需求的前提下,建立共同哲学观和价值取向。•所谓进取性是指在尊重教师个人愿景的同时,建立学校共同愿景,激励教师追求卓越,崇尚一流,不断进取。途径手段•开阔视界——大家报告。•名师导航——拜师求艺。•走近经典——读书活动。•案例课题——教研活动。•思想碰撞——学校沙龙。•情感交融——导师制度。•搭台引荐——讲坛论坛。•催生成果——论文著作。理想趋向•第一境界——思想升华。以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为第一追求,以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为第一境界。•第一待遇——学习进修。以不断进修、终生学习为乐,以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高质量的进修机会作为学校第一待遇。•第一要务——激发内力。以追求卓越、不断进取来自勉,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自己的内在驱动力作为第一要务。
本文标题: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7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