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之◆景点简介◆历史由来◆景点概况◆园林特点◆造园手法◆总体分析景点简介•小莲庄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的私家花园,始建于1885年,后经刘家四十年的经营,由其孙刘承干于1924年建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小莲庄建筑、园林兼胜。群体建筑由刘氏义庄、刘氏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7399平方米,其中荷花池5267平方米,建筑面积3809平方米。历史由来•小莲庄,又称“刘园”。是晚清南浔“四象”之首、清末光禄大夫刘镛的私家花园及家庙所在。位于镇南鹧鸪溪畔,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由刘镜和次子刘锦藻所营建,刘镛希望修整一个十亩的荷花池,再在池边建几座亭台楼榭,以便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赏荷、垂钓,安享晚年。前后费时四十年,于1924年建成。因慕元宋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而名为“小莲庄”。景点概况●1●4●5●3●6●7●8●2●9总体布局分园林和刘氏家庙两部分,园林又分为外园和内园。外园以十亩荷花池为中心。内园的主体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整个园林构思精纱,匠心独特,亭楼台榭,靠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景景之间,具界不界,内园外园似隔非隔,错落有致。碑刻长廊•碑刻长廊共45方碑刻,由《紫藤花馆藏帖》与《梅花仙馆藏真》两部分组成,上有清代二十几位名人之间往来投赠的诗文,非常巧合的是其中有一方半碑刻是乾隆年间宰相刘墉(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刘墉的原型)的书法真迹,上面还有乾隆皇帝御赐仙仿印章。净香诗窟•净香诗窟是接待文人雅士专门呤诗作对的地方,因两个藻井一为升状,一为斗状,所以称“升斗厅”,在建筑学上堪称海内孤本。它的外部建筑也很有特色,歇山顶,上塑八仙、蝙蝠倒挂等吉祥图案、人物造型。“升”“斗”东升阁•东升阁是一幢充满法国风情的中西合璧建筑,因为早晨可在楼上看到旭日东升,所以叫“东升阁”。按照封建传统,一般大户人家女子是不能随便抛头露面的,东升阁便是专供刘氏女眷观赏休闲的场所,故又称“小姐楼”。刘氏家庙•刘氏家庙是小莲庄的主要建筑之一,为刘氏家族祭祀祖先之所。家庙门前立石狮一对,石狮造型为“严父慈母”,两狮相对朝南,半坐半立,形态生动。门厅对面为照壁,高6.62米,长11.96米,造型简洁,工艺精湛。照壁内两侧竖旗杆座一对,祭祖的时候,一边旗上写着国泰民安,一边旗上写着风调雨顺。退修小榭•退修小榭,简言之是“退而休之,修身养性”之处。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设计精妙独特,平面呈凹字形,使之扩大了与荷池的交界面,成为品茗赏荷之绝佳处。厅后有暗廊,与两侧曲廊相连,有柳暗花明之意趣,又避免厅内受人行之忧,是江南小榭建筑所罕见。内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步移景异,颇具匠心。百年紫藤•百年野生紫藤树是小莲庄内少有的自然景观,在小莲庄建园前便一直生长与此,主人刘镛一直认为野生紫藤映照着紫气东来,是刘家大富大贵的象征,故令专人精心侍弄,现已成为小莲庄内一景。西洋门楼•西式门楼原本是小莲庄的正门,因为江南水乡主要靠水上交通,园前这条河道跟运河相通,当年船只可以直接从这边上河埠头靠岸,从正门进入小莲庄,“小莲庄”三个字由郑孝胥所题。园林特点•小莲庄由刘氏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园林分外园、内园主要建筑结合地形集中于西、南两面与义庄、家庙相连。园林部分居东围绕一个占地约10亩的荷花池——“挂瓢池”布局,南围游廊,北筑柳堤,是围合式的游览路径,绕池赏景,轩朗明快。园中广植花木名种四时点缀。水面大致呈方形,这是理水成法,在不大的园林之中用集中式大水面造成内聚的格局,使有限的空间变得豁然开朗。水面东段延伸端头以“钓鱼台”点景,图东南另辟小池,归入一墙之隔的内园,似断实连。全园收放有致,不因小巧而局促,也不致过疏而失之于野。•小莲庄在临河毗邻正门处增设码头,可沿河道入园。码头系上鸬鹚渔船,点出水乡风貌。沿河畔民居“百间楼”一路走来,整座庄园仿佛只是水镇人家的一员,比之寻常士大夫家的园林更添了几分特有的亲和力。江南水乡水道纵横,倚河为市,借水行道这样形成的“市河空间”是江南水乡市镇的一大特色。诗云“小镇千家抱水园,南浔贾客舟中市”便可知当年“市河”盛况。小莲庄北邻“鹧鸪溪”,行舟来去,将庄园由“市河”连入整个交通水网,这正是江南水乡人家的独到之处,而一旦将它引入园林之中,便更丰富了园林世界的内涵。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制•小莲庄的建筑形式新颖多样,它们不但把轻灵纤巧的传统园林建筑发扬光大,同时也是晚清建筑界悄悄发生一系列变化的回声。那个时代从京城到边陲,或多或少都开始接受了外洋带来的印记。早在清代中期“万园之园”——圆明园开始做过的“中西合璧”的各色小楼,也在南浔这样一个小镇上意气风发地建造起来。园林建筑做法原本就相对自由,对于这些新鲜的血液和传统的形式便也不遗余力地吸收。•园中“净香诗窟”内部天花的样式十分独特,取一升一斗的形状因此又称“升斗厅”号称海内孤本;退修小榭两翼伸出,环抱水面;东升阁则是“中西合璧”,吸收了西式建筑的细部做法。可以称得上是中西方建筑风格融合的典范。更有趣的是小莲庄的牌坊,家庙的两座石牌坊古色古香,园林中柳堤之上的砖牌坊却用上了巴洛克式的线脚,标新立异得无孔不入。造园手法简约纤巧的锐角折廊过东升阁的扇亭小院,家庙、园林便自然分成两半了。从养性德斋向东直至退修小榭,短短20米之中就有回廊三折,使这一部分本来略嫌平淡的空间跌宕转折,生色不少。折廊尺度十分小巧,而且不同于常见的钝角转折游廊,这里竟然连用三个比较少见的锐角转折,在极有限的空间里构成大幅度的变化,造就独特的空间体验。从图上可以看出,比之通常用的舒缓流畅的游廊,这样的线条分明大异其趣。对照和风建筑的简洁细致,令人感叹这惊人的相似,而联系“莲花庄”与“小莲庄”的名目渊源,更可以看出小镇民居的性格渗透。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士大夫园林风光,终于在这里成功完成了向水镇人家的人格转换。别具性格的空间序列计成在他的《园冶》中提出,造园的基本思想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林安插布置的精妙之处,正是通过丰富的空间变换取得。小莲庄的空间序列十分明晰,挂瓢池就是它空间调配的中心,环池一周,便完成了整个游览路线。入园之先,院墙幽闭,春色深藏,舒展秀丽的垂花门颇有家居风味,留给人无尽的遐想余地。含蓄蕴藉是中国园林的性格特征,也是中国文化所崇尚的优雅,然而小莲庄的大门却有水陆两用之妙。简简单单一个入口,既有陆路之藏又得水路之显,妙在水路也半含半露,片石点缀便见风致婉转。园林讲究欲扬先抑层次丰富。闹市中的私园多半以墙围合,小莲庄却只借“市河”隔断,似连不连间另出机纾,做出丰富的空间变化。甫入园门,迎面就是义庄的一带短墙,并不高耸压抑,也不是一览无余,又像墙后正有袅袅炊烟升起。顺墙东去,馨德堂檐角飞扬,点出边上走马楼一道小门,指引门径。进去就是一段敞廊,正对水上小小一座码头。这样就把水陆两个入口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入口空间既不急促,也不冗长。接下来一段敞廊却有一面是封闭的墙体,隔开近在咫尺的主园,并使路线转而向南。这一段路线重在含蓄,似开实收,直到碑刻长廊一段,仍是半面筑墙,渐渐向园景敞开;更用一系列的平台、水榭来进一步地小化园林的尺度,亲切如家庭间小院,使得游人可以一窥园景,却又不得全貌,反而加强了景深,作了一个很好的预告。中国园林常有分外园、内园,或是以园附宅的。小莲庄便就此刻意追求“景似界非界,园似分不分”的效果。碑廊至扇亭一段,是全园的脉络和分划的重点,尤其扇亭小院是家庙与园林之间的空间枢纽。从这里向西,是家庙前渐次开放的牌坊——后院序列,简单而不失肃穆宁静。向东,经过一段短暂的封闭暗廊,在几个小巧的转折(锐角折廊)之后,外园景色便尽在眼前,令人心神一畅。曲廊逶迤,穿过退修小榭,就是环池一周的柳堤。这是大的开放空间,之侧还留有舒缓平和的余韵;用小山来呼应大池的内园。小山东坡种松,西坡植枫,山下筑“掩醉轩”,山颠构“放鹤亭”,高下相望,有大观园“凸晶”“凹碧”的意味。而山联池水使得平整如镜的挂瓢池不再平淡,更将内园外园筑成一个衔山引水的整体。总体分析园林之美来源于所处环境的灵气,即便是在文脉相通的江南水乡,也会因为不同的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风貌。南浔名园小莲庄便是水乡小镇园林的一个典型,它吸取了“市河空间”布局的特色,将小镇民居的亲和力融入江南园林精致纤巧的造园手法之中,造就它独有的性格魅力。整个园林构思精妙,匠心独特,亭台楼榭,靠山依水。各处建筑分别成景,景景之间,具界不界,内园外园似隔非隔,错落有致。当水乡小镇的韵味渗透进典雅的中国园林之中,那就不仅仅是增添了园林美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丰富了所在地域的生命和意义。过去已经消亡,一切尘埃落定。在当下的建造中,在有机会建造完全属于自己的私宅中,私宅完全没有了礼的限制而可以做到相当灵活和自由的变化。因以往‘园’和‘宅’间的紧张已经被化解,所以建造园的冲动也就在这宅的灵活中散失无几。园林设计已经被时髦的定义为景观设计,并在城市和房子间公共空间中玩弄着视觉的填空游戏。即便当下也在营造一些复古的私园,但这在本质上总是那样的不合时宜。虽有心造却无心能得私园所造之妙,虽有财力却缺乏具备所造之术的工匠。由此,私园进入博物馆并在现代思维的无关紧要中绝尘而去。个人拙见:
本文标题:小莲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8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