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主讲人:冯玉梅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思考:什么是社会?为什么社会领域是五大领域之一,它与其他领域又有什么关系?与健康教育的关系与语言教育的关系与科学教育的关系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在课程领域中的地位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但社会教育在关注情绪与心理健康时更注重它的社会性发展语言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工具,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语言的内容以及运用语言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引导孩子学会认识与探索世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但其目的是让孩子意识到人类与世界的关系。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是相辅相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艺术的教育,更需要艺术化的教育。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句话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算事倍功半。———陶行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和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以促进学前儿童社会认知、激励社会情感、培养社会行为技能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旨在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所有教育活动的总和。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和影响因素•第四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现状和趋势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简介•学前儿童社会化是指学前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根据社会要求不断地调控自身行为,并逐渐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简介•社会性是指社会中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为适应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指南》中指出的社会性内容:社会人际交往1.愿意与人交往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3.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4.关心尊重他人社会适应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实现个体的社会需要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2.有利于促进个体人格的养成,形成健康的个性•3.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4.有利于促进个体的社会认同,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和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三、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四、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五、学期儿童道德的发展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觉察,包括觉察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是对于所有关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zzzzzzzzz自我意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对自己身体、外貌等的认识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等的认识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形象、自我分析、自我觉知、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自尊、自信心、自卑、自豪感、内疚感、自我欣赏等自我调控: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改造等自我意识不同分类对应关系表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想一想】新生儿具有自我意识吗?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表现】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1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如宝宝不哭、小敏最乖、嘟嘟要喝水等,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幼儿前期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2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能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案例阿姆斯特丹借用动物学家盖勒帕在黑猩猩研究中使用的点红测验(以测定黑猩猩是否知觉“自我”这个客体),从而使有关婴儿自我觉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个月大小的婴儿。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抹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因为如果婴儿特别注意自己鼻尖上的红点或者能够找到自己鼻尖上的话那么说明婴儿已经对自己的面部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婴儿已经有了把自己当作客体来认识的能力。阿姆斯特丹研究了88名3个月到24个月大小的婴儿,并对其中2名12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追踪研究,时间为1年。案例阿姆斯特丹对研究结果经过总结得出,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识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是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此阶段婴儿对镜中自我的映像很感兴趣,但认不出他自己。第二个是退缩阶段:13—20个月。此时婴儿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的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自己的动作更是显得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第三个是自我意识出现阶段:20—24个月。这是婴儿在有无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质的飞跃阶段,这时婴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1.幼儿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上。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自我评价从2--3岁开始出现。(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现象】轻信成人评价。某孩子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因为“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儿童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儿童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表示反感。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评价;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现象】“你们班级谁是好孩子”“斌斌”“为什么”“胖乎乎的,很好玩。”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案例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观性。案例不同年龄段幼儿对值日工作的自我评价(百分比)年龄评价过高者评价过低者评价适中者4——5岁740265——6岁590416——7岁222850思考:应如何评价幼儿?一、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增强我要自己学吃饭!看我多能干今天我值日,我要认真打扫大班“我一天天长大”活动目标:感受、表达自己的成长变化;体会成长的乐趣和自豪。活动准备:电子相册:《我一天天长大》(各班收集一名幼儿从托班到大班四张照片制成电子挂图。幼儿成长照册(每名幼儿自带)大班“我一天天长大”活动过程:☆观察1.教师出示一张幼儿小时候的照片,通过提问激发幼儿兴趣。教师:看看他是谁?2.请幼儿大胆猜测,被猜到的幼儿站起来和大家打招呼。大班“我一天天长大”活动过程:☆比较、理解1.幼儿观察电子挂图,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自己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感受成长的变化。教师:照片上小朋友和班上的××怎么不一样呀?教师:咱们再找找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大班“我一天天长大”活动过程:2.教师引导幼儿相互观看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与游戏照片,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成长的感受。教师:请小朋友相互看一看成长相册,除了个子长高了,你还有什么变化?小时候的你能做什么?现在的你又能做什么?(成长视频?)大班“我一天天长大”活动过程:3.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交流教师组织幼儿分组交流,引导幼儿回忆小时候的趣事,看着照片讲一讲自己的成长故事,体会成长的快乐。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应。•情绪和情感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的社会化主要包括情绪的表达和控制。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一)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新生儿已有明显情绪反应,2--3个月产生社会性微笑。•幼儿前期,已具备各种基本情绪体验,并在社会交往中发挥更大作用。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1.情感中社会交往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案例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自己笑对教师笑对小朋友笑总数年龄次数%次数%次数%次数%1岁半6755.34738.8475.791211003岁11715.6233444.5929839.79749100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0-3岁:生理需要占主导◆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中大班幼儿社会性需要的比例越来越大。3岁前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想一想】为什么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1)小班儿童喜欢身体接触,希望老师摸一摸、亲一亲、牵着手。(2)大中班的幼儿希望老师重视、注意、表扬。幼儿最高兴的:老师表扬、喜欢幼儿最难过的:老师批评、不喜欢引起幼儿感到悲伤的原因主要有:①受到老师或者家长的批评和惩罚;②老师或者家长不喜欢我了,或者自己惹老师或家长生气了;③家长、老师不让我做喜欢的事情;④父母吵架、关系不和;⑤受到老师的误解,或者不公正的批评、对待;⑥小朋友不喜欢我,不和我玩,或者和小朋友发生争吵……主要是与老师、家长及同伴的关系中的问题二、学前儿童情感社会化的发展特点(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3.表情日渐社会化◆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3岁后则会根据社会的要求调节情绪表现方式,并学会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如:幼儿在幼儿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努力控制不哭,但家长接出幼儿园立即大哭。摔倒后控制不哭。案例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好疼啊,但我一定要忍住,不能哭,我是大哥哥啊想一想:3岁的阳阳,从小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刚上幼儿园时,奶奶每次送他到幼儿园准备离开时,阳阳总是又哭又闹。当奶奶离开后,阳阳很快就能平静下来,并能与小朋友高兴地玩。由于担心,奶奶每次走后又折返回来,阳阳再次看到奶奶时,又立刻抓住奶奶的手哭泣起来……1.阳阳的行为反映了幼儿情绪的哪些特点?2.阳阳奶奶的担心是否有必要?教师应如何引导?三、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的发展方面三、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并带有
本文标题: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98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