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连词介词一、连词(1)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生庄公及公叔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与(一)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或表选择关系。“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二)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区别“与”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1)换位法。吾与女弗如也。汉王与义帝发丧。(2)插入法。王稽遂与范雎西入秦。蜩与学鸠笑之。(3)看“与”前后的词是否属于同一词类,以及能否省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以(一)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二)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区别“以”的介词用法和连词用法。主要应从它们的语法功能考虑介词“以”的功能是介进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即使宾语省略,理论上也是可以补上宾语的。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连词“以”则不需要宾语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而(一)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侣鱼虾而友麋鹿。(二)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三)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构成了转折的关系辞多类是而非,多类非而是。(四)连接主语和谓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五)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嫂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则(一)连接动词性词组或分句,表示两者在时间上或事理上的联系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二)用在两个以上的并列分句中,表示列举,或表示在对比相关的情况下结果的不同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三)连接的前后两项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而是有发现意外情况的意味,可译为“原来已经”。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四)“则”用在构成让步关系的复句。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五)“则”有时可以用在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含有假设的意思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虽然、然、然而、然则(一)虽:表让步或假设,可译为“虽然”或“即使”、“纵然”。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虽九死其犹未悔。(二)虽然:连词“虽”与指示代词“然”结合而成的凝固结构,表示承接上文,承认所言事实,以引起下文的转折,意“虽然如此”、“即使如此”。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三)然:原是指示代词,虚化为连词,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可是”。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四)然而:指示代词“然”与转折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总结和承认上文的内容,“而”字引起下文的转折,意为“这样却”,“虽然如此,可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五)然则:指示代词“然”与连词“则”的连用,“然”总结上文,“则”引起下文的推论,意为“既然如此,那就”。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介词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1、语序上的特点吾道一以贯之。2、省略问题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3、语法功能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於(于、乎、诸)1、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子路宿于石门。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秦军围赵王钜鹿。繁启蕃长於春夏,畜积收臧於秋冬。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给”、“向”、“对(对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3、表示比较的对象,相当于“比”、“过”等小子识之,苛政猛於虎也。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4、引进动作发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5、用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一般写作“於”。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以(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以千金为鲁连寿。(二)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宫之奇以其族行。(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着”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四)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五)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六)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七)“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吾必有以重报母。“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缘故”。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以是”、“以此”,相当于“由于这个原因”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是以欲上民,必以身下之。因(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表“因为……”、“由于……”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为(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四)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五)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与(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汉王与义帝发丧。”(二)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微斯人,吾谁与归?”(三)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为“跟”或“跟……相比”。“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之一是表示隶属、领有: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况君之宠弟乎;二是表修饰、限制:先王之制、国之害也;三变主谓结构为词组:又分两种,一是放在分句的主谓结构之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一是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句首语气词夫(fú)“夫”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是所谓“发语辞”,不必翻译。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夫”可以与“且”、“故”、“若”、“今”结合且夫——表示进一步发议论,译作“而且”。“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故夫——表示承接上文再发议论,译作“所以”。“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若夫——表示另起话端发议论,译作“至于说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今夫——表示另起一端的议论,译作“现在说到”。“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唯(维、惟)①提示或引出主语、年月。例如:《论语·先进》:“唯赤则非邦也与?”《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年),王访于箕子。”②表示期望语气:《左传·僖公三十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③表示判断,加强确认语气:《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其①表示推测、估拟的语气,译作“大概”、“恐怕”。例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两个“其”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②用于反问句,加强反问语气,作用同“岂”,常与“乎”呼应,译作“难道”。例如:《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韩愈《答李诩书》:“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句中语气词其“其”用于句中,主要有两种作用:①表示推测、估拟的语气,译作“大概”、“恐怕”。《左传·昭公三年》:“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成公三年》:“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②用于祈使句,表示劝勉、期望、委婉的语气。《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王之功《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也“也”用于句中,主要有两种用法:①表示语气停顿,以期唤起对方对下文的注意,一般用在主语之后。《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论语·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有时“也者”连用,用于句中,例如:《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②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之后,表示语意未完,起停顿及引起下文的作用,语气舒缓,《左传·僖公三十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列子·汤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词头有1、“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时代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2、“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的前面。友于兄弟,施于有政。3、“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不我以归,忧心有忡。4、“有”字还有—种特别的用途,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的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说成“三百六十有六”。其“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於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言“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于“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薄“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薄污我私,薄澣(浣)我衣。词尾“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的时候,它的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的性质。辛垣衍怏然不悦。“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它们的作用和“然”字相等。焕乎其有文章。子路率尔而对。音韵学基本知识汉语音韵结构的特点一个汉字的字音一般都可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或者叫做声母、韵母和声调。韵母部分又可分析为韵头、韵腹、韵尾。在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叫主要元音,韵尾也叫收音。汉字字音最完整的是声母、韵头、韵腹、韵尾、声调五个部分俱全每个字音至少要有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和现代四个时期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中古音指六朝到唐宋时期的语音,一般以《切韵》音系作为代表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可为代表现代音就是普通话语音系统,以北京音系为代表。第一节声母系统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做“纽”,或者起来叫“声纽”。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末守温三十字母宋人三十六字母上古声母的研究情况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以及“古人多舌音”等说法。章炳麟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黄侃照系二等归精系、照系三等归知系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王力认为上古声母有三十二个。36母与32母的区别区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合并,一种是分化:合并的有两类:一是中古的“知彻澄娘”,上古要与“端透定泥”合并,都是舌尖音;二是中古的“非敷奉微”,上古
本文标题:王力 古代汉语 2-4 通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79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