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
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课程简介】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成因复杂,对学情的忽视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教师对学生在母语环境中的习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缺乏认识,低估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能力,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低端设计、串讲串问、费时低效的状况。《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专题主要从关注、把握学情的角度,探讨语文有效教学的问题,内容由三部分构成:①“学情观照应真正走进教师的备课视野”部分,主要引入“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语文教学解释学”的阅读理论及学生语言习得的典型案例,阐释重视学情和学生阅读体验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文本意义的重要建构作用。②“准确把握学情是有效教学的基石”部分,详细介绍学情调研的方法、途径与策略,并针对了解到的学情如何进行实证分析进行指导和提供成功案例。③“学情观照下的语文备课设计”部分,列举大量鲜活的课例,呈现学情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创意与灵动。《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专题讲座,通过理论阐释、调研实证及课堂实践,与教师探讨把握学情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意义,提出“学情是教师研读教材的动力、是教师备课灵感的触点、是教师创新教学的清源”等鲜明教学主张与课例。【学习要求】①了解本专题讲座内容的基本框架,理解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相互间的逻辑支撑关系。②学习时,认真回顾检索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有价值的教学故事,丰富、补充本章节的典型案例,加强该问题的存在感和认同感。③认真阅读思考并尝试本专题提供的学情调研方法,针对调研上来的学情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教材研读,学习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策略。④配合课例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与课后阅读提示,对比思考,体会学情观照对别开生面的备课设计的重要作用。专题讲座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薛晓光(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特级教师)【关键词解释】有效教学,始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目标和理想。夸美纽斯(17世纪前后)的有效教学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的“班级教学”中。杜威(19—20世纪)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从“人的发展”、“教育与生活”的视角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我们今天研究的有效教学更多关注的是“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主要针对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习得与经验,造成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问题,该问题是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关键之一。第一讲学情应真正进入语文教师的备课视野人类的语文学习并不是从6岁学龄才开始的,儿童也不是带着零认知步入语文殿堂的,咿呀学语的听说练习从几个月的幼童就已经开始。日常生活中习得,各种传媒中汲取,很多孩子在上一年级时,接触到的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卡通人物、科幻神魔已经车载斗量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6岁是人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当儿童6岁走进学校大门的时候,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词汇量已达3000左右。2006年我们分别在北京20多所城区和农村学校,对三至六年级学生开展自能读书水平的测试(限定条件包括:与课内同等水平的课外读物,可查字典,40分钟),学生可以自能读懂课文的70%左右。这个测试结果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一、正视、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坦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即学习者的“前见”。山东大学曹明海教授在《阅读教学解释学》中对此有清晰的阐释:“前见”是读者理解文本前就已经具备的阅读经验、价值观念、知识、思维方式等,学生在进入文本阅读之前,他的世界绝不是白板一块。“前见”构成了理解的情境和视域,学生的阅读对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越是“清白”的历史,越会造成学生对话的困难。【课例1】人教版三年级《小摄影师》教学片段(北京朝阳实验小学)生1:老师,我不懂什么是“停当”。师:谁能给他解释一下“停当”的意思?生2:“停当”就是完成,结束,就是把事情都做好了。生3:“停当”就是妥当。生4:我认为他们说得都不准确,小摄影师的事情并没有完成,他只是把摄影的准备工作就绪了,“停当”在课文中是“就绪”的意思。师:你的词汇量真多。教师显然对学生的“前见”水平估计不足,以至评价语言停留在一般赞叹层面,没有及时放大学生的生成并追加深层次评价。其实“停当”是方言口语的表达,“妥当”、“就绪”是典型的书面语,“前见”丰富的学生,在阅读中能迅速调遣自己储备的语汇来解码遇到的新语汇,使词条瞬间处于激活状态。由于词语的解码自动化程度高,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的能力就强,否则将层层受阻。我们再来见识一个课例。【课例2】人教版六年级《月光曲》教学片段(北京白家庄小学)生1:盲姑娘听了贝多芬为她演奏的钢琴曲,激动地问“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为什么贝多芬没有回答?生2: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必要探讨,因为很多名人并不在乎别人是否认出自己。生3:为什么课文这里要用“苏醒”一词?生4:我感觉有“意犹未尽”的意思,因为兄妹俩已深深地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所以这里要用“苏醒”。师:你的理解很到位,这里的“苏醒”不是医学意义上昏迷后的苏醒,它有慢慢回到现实中来的意味,用“苏醒”才足以表明贝多芬即兴创编的月光曲有令人陶醉的艺术效果。“前见”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条件“正是以先有、先在、先识构成的前见”作为阅读的创造性的力量,进入到文本中实现了阅读的意义。正视、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教师在课堂上就会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并在学生“前见”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二、当代“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观当代文本解读观正在发生变革,已由过去只注重解读作家——作品,转向文本——读者的探究。曹明海教授在《语文教学解释学》中有如下阐述:读者的解读体验对文本意义有着建构作用,文本的意义只有在读者的解读体验中才能生成。解读主体的能动性参与行为,实质上是解读者作为主体对解读对象的一种全面的精神把握和特殊占有。解读者以其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到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在感悟、体验“他人的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当然,这并不是说读者可以完全游离于文本作随意的解释,或者无视文本的规范以主观臆测代替艺术分析,而是说在文本的规范制约和作品的感性形象的诱导下进行创造性理解。“文本解读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那种滚动奔涌的富有冲击力的体验流是不可抵挡的。”反省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很多教师认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之课标理念,也高喊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遗憾的是在真实的课堂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习主体阅读能动性,限制或搁置淡化他们在“感悟体验他人世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世界”的现状却是触目惊心。【课例3】人教版三年级《掌声》教学片断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个问题: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1:我觉得英子是一个孤独的孩子,她每天上学一人来,还一个人晚晚地走,所以我觉得她很孤独。生2:英子是一个寂寞的孩子,因为她总是默默坐在教室的一角。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3:英子是一个自卑的孩子。她得过小儿麻痹症,怕别人看到她走路一摇一摆的样子。师:那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啊?课文里是怎么说的?生4:英子是一个残疾的孩子。师:很好,你是从哪读出来的?生4:请同学们看第一自然段第三句话:“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师:好!请同学们把相关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以上教学片段我们可以感到,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心中的标准答案显然是“英子是个残疾的孩子”,这也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作者明确交代的信息;但前三个学生不仅没有拘泥于这个浅表信息,而且透过这个信息的具体描述,读出了英子的内心世界——“孤独”、“寂寞”、“自卑”,这些词语不是原文词语的引用,而是在真实鲜活的课堂中生成,学生的“前见”使其与文本对话的水平远远超越了教师的目标期待。下课后,我们就这个问题采访了授课的教师,她很纠结,她觉得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干扰甚至打乱了她的教学流程;她的设计是先引导学生关注“英子是个残疾的孩子,”进而关注由此产生的种种表现,最后再引导学生概括英子自卑的性格特征;至于学生多元感知体会到的英子的“孤独”、“寂寞”,是教师没想到的。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应该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在阅读时的大踏步前进,还是更关注按部就班地执行自己的教案,让学生跟在自己的低端教学设计后面亦步亦趋?二是如果欣赏、悦纳学生超越教师设计的感受见解,语文课是否会失控?是否会被学生左右了教师主导的课堂?这确实是当前每个语文教师、每节语文课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一课例让我们清晰地观察到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个重要根源,即教师低估学生“前见”导致的浅层次串讲串问的教学设计(低端教学)。是为了课堂不失控而继续维护低效的教案设计,还是正视、欣赏、悦纳学生的“前见”、“创见”,在观照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我们相信每个有教育理想的教师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第二节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一、泛学情、伪学情面面观在新课程实践中,说课已经成为教学交流和检测教师专业水准的重要项目,“学情”作为说课的重要内容进入了教师的视野。“学情”已经说了几年,但总体感觉是“泛”和“伪”。1)东拼西凑的泛学情【课例4】人教版三年级《可贵的沉默》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初步体会了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本节课是要学生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感受人物的心情,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个学情分析,前半部分是“课标”原话搬家,将第二学段中有关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照搬过来;后半部分是把该课的教学目标及策略移花接木来凑数。这样的“泛学情”在网上比比皆是,很多教师相互传抄,以讹传讹。“泛学情”其实也是盲学情,正是因为“盲”所以才说得空,说得泛,这样的学情一路空说下去,以盲传盲,无怪乎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超越教师,会令教师失色汗颜,无以招架呢!《可贵的沉默》一课真实的学情又如何呢?我们在北京垂杨柳中心小学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课例5】人教版三年级《可贵的沉默》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会读书的孩子,读过之后一定有话想说,有问题要问,我们交流一下好吗?生1:课文中的同学连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我就常给父母过生日。师:听你的口吻,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些不以为然呀!看来你是个很会表达爱的孩子。生2:父母给我们过生日,我们也要想着给父母过生日,这就是回报父母的爱。师:你的理解非常好,老师还没教,你就读懂了课文的80%,很了不起。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生3: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为什么老师要“让沉默足足延续一分钟呢?”师:是啊,你发现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生4:“赦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老师问“怎样才能知道父母的生日”时,同学们就好像获得了赦免似的把目光移回来?生5:“赦免”就是宽恕,就是释放犯人。师:是啊,可为什么没有犯罪的同学们有被赦免的感觉呢?值得大家深思。生6:课文中有一个长句很难懂。师:说说看。生6:第10自然段,“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师:这个句子的确很长,读的时候中间可以有几次停顿(语法停顿),大家先跟老师读读看(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刚才我们交流了初读课文的一些感受,也提出了一些问题,下面我们就围绕“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这个主问题,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探索他们心灵的奥秘,大家愿意吗?生:(高兴地齐答)愿意。过河最忌不知深浅,空而泛的学情会导致教师不能发现适宜的教学起点,找不到真正的教学难点,无法聚焦有效的教学终点。两相对比,真实鲜活的学情能使教师更容易找到教学的脉动。2)虚晃一枪的伪学情【课例6】人教版五年级《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片断师:(教师板书课题“草船借箭”)同学们,
本文标题: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1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