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药物性耳聋五官科2005年央视春晚舞蹈《千手观音》“千手观音”18位演员因药致聋药物性耳聋•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多年来,由于大量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广泛应用,己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在我国,由于尚未制定禁止和限制使用耳毒性药物的法律法规,许多耳毒性药物使用的十分普遍和随意,有些甚至达到了滥用的程度。目前,药物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现状•我国目前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占全国人口的1.6%,其中药物致聋的占30%~40%,人数多达100多万。目前已发现130多种药物和化学制剂具有耳毒性药物,因此,对药物性耳聋应引起高度重视。能诱发药物性耳聋的药物称之为耳毒性药物。包括抗生素和非抗生素两类。其中又以耳毒性抗生素最为常见。种类(抗生素非抗生素类)•1、氨基糖甙类抗菌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新霉素、托布霉素、洁霉素等。2、非氨基糖甙类抗菌素:氯霉素、紫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多粘菌素B等。3、水杨酸盐:阿司匹林、非那西汀、APC(复方阿斯匹林片)、保泰松(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等。4、利尿剂:速尿、利尿酸、汞撒利(为有机汞强效利尿药,作用部位与呋塞米相似。作用机理目前并不十分确切。其利尿作用强大而持久。主要用于心脏性和肝性水肿。)等。5、抗肿瘤药物(细胞毒性):顺铂、氮芥、博来霉素、氨甲嘌呤等。6、中药:乌头碱、重金属盐如(汞:朱砂、铅、砷:雄黄、牛黄解毒片、冰片含砷杂质;牛黄上清丸内有冰片等)。7、其他:奎宁、氯奎、心得安、肼笨达嗪、胰岛素、碘酒、洗必泰等。抗生素类•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四环素类:四环素类药物产生耳毒性剂量依赖性非常明显。•大环内酯类:如琥乙红霉素,能产生剂量依赖性的、可逆的双侧听力损害,通常还伴有耳鸣。•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具有一定肾、耳毒性,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耳鸣、不可逆的听力损害。•氟喹诺酮类:停药后,症状多见缓解或消失。•β-内酰胺类:有资料表明氨苄青霉素、氯唑青霉素、苯乙青霉素、苯丙青霉素等青霉素类以及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头孢菌素类也具有耳鸣或听力减退的不良反应,尤其对肾功能不良的患者,但通常停药后症状即可缓解。•其他耳毒性抗生素: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氯霉素、异烟肼、甲硝唑等在临床应用时都有产生耳毒性症状的报道。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耳毒性(aminoglycosideantibiotics,AmAn)•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新霉素在所有抗生素中具有最大的耳蜗毒性。当大剂量口服和作为肠道消毒的结肠灌注,特别是在有肠道溃疡或其他黏膜病变存在时,易使有足够量的药物被吸收而损伤听力。链霉素对内耳前庭部分损伤比耳蜗部分更容易。接受1克/天超过1周链霉素治疗的4%~15%的患者,可发生可检测到的耳聋,通常在短暂的潜伏期后(7~10天)出现,如果治疗继续,则逐渐加重,直至变成永久性耳聋。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耳蜗毒性与新霉素近似。紫霉素对前庭和耳蜗均有毒性。万古霉素可引起耳聋,尤其是在有肾功能不良时。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对耳蜗及前庭也有毒性。有人认为这类药物耳毒性的顺序为:新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AmAn抗生素性耳聋特点•这类抗生素性耳聋有3个特点应引起注意。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引起的听力损害,首先发生在内耳高频率区,使高音听力下降,一般不易被人察觉,待用药数周、数月或停药半年、一年后,毒性扩展至低频率区,病人听话发生困难,这叫“迟发性耳毒反应”,尤以婴幼儿、老年人最为多见。又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等,即使停用,它们在体内也已完全分解、排泄,但由药物引起的内耳毛细胞的退化及听神经细胞的变性萎缩却仍在继续进行,直至听力完全丧失,变为全聋,此称“渐进性耳毒反应”。再如有人只注射了半支链霉素,就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眩晕、耳鸣,继而听力迅速下降、恶心,出现耳聋等症,此谓“过敏性耳毒反应(易医疗纠纷)”。这类患者多有家族性对这类药物敏感史。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antibiotics,AmAn)•AmAn致聋机制及途径:①抑制毛细胞蛋白质合成。②与细胞膜脂质体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导致钙离子结合和磷酸化过程发生障碍,并能抑制多磷酸肌醇而损害细胞膜通透性,导致毛细胞变性;③延迟作用。耳毒性损害最初发生于内耳分泌和吸收组织,经过一段潜伏期,该组织不能维持内淋巴的平衡,从而导致毛细胞的延迟损害;④内耳色素作用。它与某些药物在内耳的积蓄和代谢有关;⑤噪声与AmAn的联合作用可以加重药物对内耳的毒性损害;⑥自由基致伤效应;⑦对碳酸酐酶抑制作用,影响到耳的代谢,从而产生前庭毒性损害。但是,急性和慢性耳毒性产生的机制又有所不同,急性耳毒性是由于钙离子拮抗和离子通道的阻塞,而慢性耳毒性则被认为形成了有毒的氨基苷药物代谢。临床表现:耳聋、耳鸣•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耳鸣为主。耳聋多在用药后1--2周出现,逐渐加重,半年后逐渐稳定。耳聋多双侧对称,以高频听力损失开始,渐向低频扩展,少数人会继续恶化,至全聋。耳鸣多经久不息,加重患者痛苦。耳毒性药物还可造成肝、肾、造血、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全身性损伤。不同药物致聋各有其特点,氨基糖甙类抗菌素致聋表现为早先出现4kHz以上高频听力下降,因语言频率尚未受累,患者常不觉耳聋,此时立即停药和采取治疗措施有可能制止耳聋发展。此外,该类药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用药量与中毒程度极不相称,少量用药即可导致不可逆的重度聋。利尿剂致聋多为可逆性的,早期停药后听力可恢复,但肾功能不良或与氨基糖甙类抗菌素合并使用则会造成永久性聋。阿司匹林、心得安、肼笨达嗪等致聋也为可逆性的,及时停药耳聋也可恢复。临床表现:眩晕•眩晕:在一般的情况下患有耳聋的患者的眩晕要不一般人的头晕更加的严重,发病的时候患者会感觉有天旋地转的感觉。在解剖学上听神经是和前庭神经在一起的,一般来说能损害听神经的药物也可以损害前庭神经,患者容易引起头晕、头痛或是呕吐等症状。耳毒性药物可能机理•耳毒性药物为什么能损害听神经,也就是说,药物性耳聋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学说。有些学者认为,某些药物能干扰听觉神经细胞的新陈代谢,抑制神经细胞内某些酶的活性,改变淋巴液中某些离子的浓度,引起听神经的损害。有些学者认为某些药物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医学上称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能与耳蜗细胞的细胞膜中某些成分结合,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损害细胞膜的完整性,使听神经的细胞受到了损害。有些学者认为,某些药物的听神经毒性与身体的免疫系统有关。有些家庭里,一些成员特别容易受到耳毒性药物的损害,很低的剂量就能引起耳聋,这种家庭里的成员服用耳毒性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性耳聋产生的原因•遗传易感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一针致聋”现象;•用药剂量、时间:日剂量愈大,用药时间愈长,中毒的机会愈多;•联合用药:如庆大霉素和呋塞米、庆大霉素和红霉素联合应用。•给药途径:椎管内给药最危险,其次为静脉和肌内注射。当中耳炎时局部滴药,药物也可通过圆窗膜及经中耳血管进入内耳发生中毒;•通过胎盘: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耳蜗螺旋器损害,尤其是在妊娠最初3个月的妊娠早期更为明显;•年龄及机体状况:幼儿、孕妇及老人较常人具有药物耳毒性的高风险性,肾功能不良或在用药过程中肾功能受到损害都有高风险。鉴别•需与传导性耳聋、神经性耳聋相鉴别。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鸣。神经性耳聋的时候,实际上是指“感音神经性聋”,包括耳蜗的病变,也包括听神经的病变,甚至还包括听中枢的某些病变,并不单纯指听神经的问题。不同类型的神经性耳聋表现略有差别,主要表现均为单侧或双侧耳部不同程度的渐进性听力减退直至耳聋,伴有耳鸣、耳内闷塞感,约半数病人伴有眩晕、恶心及呕吐症状。危害•学业•交际•心理个性•孤独,给心理造成创伤,反应迟钝,智力衰退。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其他与人体有关的化学制剂,严格掌握各种致聋药物的适应证,除非绝对必需,应避免使用,需要使用时剂量必须个体化,并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如同时应用多聚天门冬氨酸及谷胱甘肽等•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原有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应慎用或适当减小剂量,对有遗传性耳聋家族史的患者应慎用或不用。•早发现,早治疗。使用过程中每天应注意患者有无耳胀满感、耳鸣、眩晕、听力下降、平衡失调、手足或口唇麻木等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停药,并采用神经营养药、能量制剂、血管扩张剂、脑代谢促进剂等药物进行对抗治疗。治疗(二)•对高危人群、特定人群(如听力残疾人群体、有耳聋家族史、结核病人或明确为线粒体DNAA1555G突变致聋的家系)在用药前进行耳聋基因筛查和防聋宣教,使耳聋患者的亲属正确应用或避免应用耳毒性药物。治疗应早期进行,以神经营养药物为主,如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ATP、辅酶A、高压氧等,中药苍术、生地、枸杞等对内耳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轻度中毒者,听力多可恢复,对于中毒时间较久的耳聋,一般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可选配适宜的助听器或行电子耳蜗植人后进行听觉语言康复。谢谢
本文标题:药物性耳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6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