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第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法语,追本溯源是葡萄牙语barroco,意谓形态不圆的珍珠。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克劳迪奥·蒙特威尔第(ClaudioMonteverdi,1567-1642),是介于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之间的人物。蒙特威尔第被认为是古典音乐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牧歌创作是这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体裁的巅峰,而他的歌剧创作则是这种体裁的奠基之作。他是巴洛克音乐的早期代表。他虽不是第一个写出歌剧的作曲家,然而他所创作的歌剧却可以一直流传至今日,甚至影响在后世各乐派的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被称之为“西方音乐之父”。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以创作《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哥德堡变奏曲》以及大量的教堂音乐和器乐曲而著称。他把前人发展起来的主要风格、形式和传统概括地加以研究并汇集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多彩。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哈勒,师从管风琴家查豪学习作曲,后在教堂内任管风琴师及艺术指导。因爱世俗音乐,乃于1703年迁居汉堡——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1706年后,在汉堡威尔及伦敦两地进行创作,不久成为英国的音乐权威人士。第五章:巴洛克时期的声乐音乐•第一节:歌剧的诞生与威尼斯歌剧乐派•第二节: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与正歌派•第三节:清唱剧与康塔塔歌剧是怎样诞生的?歌剧是一种综合艺术,作为一种戏剧形式,它是音乐、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服装、布景、化妆)等因素的集合,一般来说,歌剧中的音乐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等。歌剧诞生在16世纪末。当时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爱好艺术的贵族巴尔迪和柯尔西伯爵府邸,经常有音乐家、戏剧家、画家和诗人集会,他们组成了一个“卡梅拉塔”会社,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下,他们以复兴古希腊文化为己任,讨论和实践音乐创作。依照对音乐已经失传的古希腊戏剧(主要是悲剧)的理解,他们把戏剧和单声音乐相结合,在1597年演出了音乐史上第一部歌剧,里努契尼编剧、佩里作曲的《达芙尼》.•1597年,佩里和卡奇尼根据诗人林奴契尼取材于希腊神话的脚本而创作的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尼》诞生了。并在贵族宫内首次演出中获得了成功,轰动了整个佛罗伦萨,这证明了他们的试验颇为成功。虽然这部歌剧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在恢复古希腊戏剧精神。但它却为确立歌剧的形式,以及对后来的歌剧、管弦乐合奏艺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可惜这部最初的歌剧现已失传了,保存至今最早的歌剧是这三个人合作写的第二部歌剧《尤丽狄茜》,这是第一部以色雷斯歌手兼竖琴家奥菲欧的神话改编的歌剧,尤丽狄茜是奥菲欧的妻子,她被毒蛇咬伤而死,奥菲欧进入地狱恳求魔鬼让尤丽狄茜复活。他充满感情的歌唱打动了魔鬼的恻隐之心,于是被获准带着妻子尤丽狄茜重返人间。1600年年10月6日在法王亨利四世与梅迪奇家族的玛丽亚的婚礼庆典中呈演,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后来成为古典戏剧的典范作品。歌剧至此即成为一种大众所承认的艺术形式。•卡契尼(GiulioCaccini,约1545—1618年),意大利作曲家、歌唱家。约1545年生于罗马,1618年12月10日卒于佛罗伦萨。在罗马时曾师从G.阿尼穆恰学习。60年代中期到佛罗伦萨,当时他已是著名的歌唱家和演奏家。70年代中期,他与一些诗人、音乐家和文艺爱好者经常在巴尔迪伯爵家聚会,探讨如何模仿和复活古希腊戏剧来为新的音乐服务,他们自称“佛罗伦萨伙伴”艺术小组。他与J.佩里合写的歌剧《尤丽狄茜》于1600年演出,这是意大利现存最早的歌剧。他单独创作的《尤丽狄茜》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歌剧(1600),曾于1602年演出。卡奇尼是发展单声部乐曲的先驱。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独唱风格,把诗词的节律与情绪,尽量用有数字低音伴奏的独唱歌曲形式来表现。因此,他被誉为朗诵调创作的先驱者和数字低音的创始人。他的牧歌和坎佐纳曲集《新音乐》(1602)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作品。乐曲中的即兴装饰和精湛的演唱技巧,为后来的巴罗克音乐创造了条件。•威尼斯乐派VenetianMusicSchool音乐流派之一。因发轫于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而得名。威尼斯乐派是个总称,它有以下三种含义:•一、音乐流派。威尼斯乐派首创双重合唱曲;创作并演唱八声部、十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大合唱曲,是该乐派的特征。演唱时,各声部合唱者分站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唱坛上,众声部都越过广阔的空间,相互结合或唱答,效果辉煌。代表作曲家有威赖尔特(?-1562)等。•二、指十六、十七世纪欧洲器乐乐派。该器乐乐派以庄严、灿烂,对比鲜明为特点。威尼斯城内的马库斯教堂为其活动中心,因教堂内部广阔,两架管风琴音响宏大,可作呼应式的表演。该乐派对欧洲器乐的形成和主调音乐的早期发展,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曲家有未拉特(1480-1562)及其弟子安•加勒里埃里(1510-1586)和乔•结加勒里埃里(1557-1612)等。•三、指十七世纪欧洲歌剧乐派。与1637年威尼斯城首建公开歌剧院,并成为当时欧洲歌剧中心有关。歌剧多为古典题材,音乐富有戏剧性。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1567-1643)与卡伐里(1602-1676)等。主要歌剧有《奥菲欧》、《尤利西斯的归来》、《波配阿的加冕》等。•那不勒斯乐派NeapolitanMusicSchool音乐流派之一。属欧洲的一种歌乐派。十七世纪末起,形成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十八世纪初,其歌剧风格传遍德、奥、英、法等国。代表作曲家为斯卡拉蒂(1659-1725)。早期那不勒斯歌曲都为正歌剧,戏剧表演与乐队伴奏等均属于从属地位,不用合唱及芭蕾舞场面。特别注意声乐技巧,使独唱艺术达到了充分的发挥。还提倡和雇用阉割歌手,选拔音色、乐感最佳的男孩,施行阉割手术,使其永葆女高音的音色与音域,但同时又有男子宽阔的胸腔和呼吸,使声乐技巧和效果达到了“完美无疵”的最高峰。以后,法国最先反对这种犯罪的行为。后期那不勒斯歌剧,则出现以市民生活为题材的、剧情诙谐、音乐质朴、具有浓郁民间气息的喜歌剧,与正歌剧并存。代表作曲家有裴格雷西(1710-1736),主要歌剧有《女佣做主妇》等。•亚历山德罗·斯卡拉蒂AlessandroScarlatti(1660-1725),意大利作曲家。1660年5月2日生于巴勒莫,1725年10月22日卒于那不勒斯。出身音乐世家。1672年来到罗马。1679年他的第一部歌剧《无辜的过错》演出成功。当时住在罗马的瑞典女皇克里斯蒂娜因此成为他的保护人,并聘他担任女皇私人剧院的指挥。•(1)他是歌剧发展史上重要的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创始人。•(2)首创了返始咏叹调(ariadacapo),干念式宣叙调(secco)和带伴奏的宣叙调(accomponiato),充分发挥了歌剧作为音乐戏剧的表现力,赋予美声唱法广阔的施展空间。•(3)确立了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的三段形式,使之成为交响曲的先声。•(4)创用了巴罗克晚期典型的管弦乐编制:弦乐四声部加上双簧管、大管、小号和圆号等。•正歌剧指最早出现于17、18世纪以神话及古代英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意大利歌剧。最初与意大利趣歌剧(喜剧)相对而言,后流传至西欧各国。意大利正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是一种严肃的歌剧。在18世纪中逐步衰亡,成为一种历史上的名称。•享德尔特(德国作曲家)为18世纪初正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40几部作品大多用意大利文写就,均取材于神话,著名的有《阿格丽品娜》(1709威尼斯首演)《尤利乌斯·恺撒在埃及》、《帖木而》(1724)、《罗德琳达》、(1725)、《阿尔辛娜》(1735)、《薛西斯》(1738)。到了莫扎特时代,正歌剧已走向没落。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曾以此种风格写过两部名作《伊多梅纽斯》(1781)和《狄托的仁慈》。其中《伊多梅纽斯》系根据希腊神话阿加曼农王的故事谱成。叙述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归来,要王子伊达曼特作为还愿的牺牲品奉献海神,王子对特洛伊公主伊丽亚忠贞不移的爱情,感动了海神从而成全这对情侣。这部歌剧中用了很多有伴奏的宣叙调增强了戏剧性。•正歌剧的重要角色都由阉人歌唱家扮演,他们以炫耀技巧为能事,作曲家为了让他们有炫技的机会,不惜牺牲喜剧的真实性。于是正歌剧的形式日益僵化,矫情炫饰,积重难返;反映新兴市民生活的趣歌剧的兴起,卡尔扎比吉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矛头都是指向正歌剧的。从此正歌剧日趋衰微,到了1791年莫扎特写《狄托的仁慈》时,正歌剧一蹶不振。•是一种大型套曲结构,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由多种声乐曲以及管弦乐队组成,其中包括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介于歌剧和康塔塔之间的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其中,各乐章的歌词在内容上较康塔塔更具有连贯性。清唱剧与歌剧的不同是:没有布景、服装和动作,多在音乐会上演出。与康塔塔的区别是:篇幅较大,有较鲜明的戏剧结构和情节,更富史诗性和戏剧性。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1600年在罗马演出的卡瓦列里的《灵魂和肉体的表白》,是历史上的第一部清唱剧。17世纪清唱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卡里西米。•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到了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人物为卡里西米与许茨。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与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著名的清唱剧作品有:《复活节清唱剧》、《十字架上耶稣的七言》、《圣诞节的故事》等,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作曲的《长恨歌》。•许茨(H.Schütz,1585~1672),比巴赫早出生100年,是巴赫之前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管风琴家。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他基本上不把圣咏或众赞歌作为创作素材。许茨有500多部作品被保留下来,它们是融合了意大利风格和德国风格的宗教音乐,其风格为巴罗克晚期的德国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许茨死后长期被忽视,直到浪漫主义时期(1830年前后)才被门德尔松等人重新发现,加以推崇。•他的突出成就是把当时在意大利高度发展的单声部音乐和戏剧音乐体裁以及运用各种对比的手法引入德国的复调音乐传统中,并在德国首创清唱剧这一运用体裁。他的音乐在感情上富有德国特色,成为德国巴罗克音乐的鼻祖。贾科莫·卡里西米•贾科莫·卡里西米Carissimi,Giacomo(1605年生于罗马的玛里尼;1674年卒于罗马)。意大利作曲家。最早用清唱剧形式创作的几位大师之一。1628-29年在阿西西、1629-1674年在罗马杰尔马尼科先区教堂任圣乐队长。•所作清唱剧包括《魔鬼》(Lucifer),《约伯》(Job),《伯沙撒》(Baltazar),《耶夫特》(Jephte)(1650),《所罗门的审判》(JudiciumSalomonis);另作经文歌和朗诵[如《亚伯拉罕与以撒》(AbrahamandIsaac)。将蒙特威尔第在歌剧上的创新用于宗教剧。他的《“武士歌”弥撒》(MissaL'Hommearme)是此类作品中最后一部。1656年他被委任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唱诗班乐长,当时她逊位后在罗马建立了她的宫廷。•康塔塔Cantata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原意的“歌唱,赞美”(由动词cantare名词化而成),英语等其他西方语言也大多原样使用这个词。cantata与演奏sonata(拉丁语“制造声音,使听见”)相对,分别用来指音乐的两种形式,即声乐和器乐。康塔塔是巴洛克时期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它通常由一系列的宣叙调、咏
本文标题:欧洲音乐史第五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8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