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心理危机干预主要内容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四、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技术与操作五、心理危机干预的团体心理辅导(举例)六、对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举例)一、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危机是指各类创伤所引起的一种暂时失去能力和心理失衡的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处于危机的人弄清问题实质,应用较好的方法处理应激事件,重建信心,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恢复心理平衡并重新正常成长的过程。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不同类型的灾难事件中,需要接受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有不同的特点。突发灾难事件可以分为:公共危机事件和个人危机事件。(1)公共危机事件包括:1)自然灾害(地震、洪涝、台风、冰雪)2)事故灾害(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水电等设施安全事故、火灾、核辐射、环境污染等)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等)4)社会安全事件(刑事案件、恐怖袭击案件、经济安全事件等)(2)个人危机事件个人危机事件包括:自杀、抢劫、性侵害、创业失败而破产、突然死亡、重大疾病等。(3)群体受害者分级1)一级受害者(指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或死难者家属)2)二级受害者(指现场目击者或幸存者)3)三级受害者(参与营救与救护的间接受害人员,有医生、护士、战士等)4)四级受害者(突发公共事件区域的其他人员,如居民、记者、二级受害者家属等)5)五级受害者(指通过媒体间接了解突发事件的人)(4)汶川地震的心理受害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一级受害人群: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包括死难者及伤员。•二级受害人群分为三种:一是与一级受害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二是现场急救人员,包括消防官兵、救护人员;三是地震灾难幸存者。二级受害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就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三级受害人群为从事救援工作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人员)、帮助进行地震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四级受害人群为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害者提供物资与其他援助的人员。•五级受害人群为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因其易感性高,可能出现心理病态的征象。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简称PT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通常在应激事件发生后1-6个月之内出现,少数于6个月之后出现,称为延迟性PTSD。PTSD比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要晚,而障碍的持续时间比急性应激障碍要长得多,往往持续1个月以上,有的甚至长达数年。PTSD的临床表现1)侵入性的回忆和反复出现的噩梦,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如驱之不去的闯入性回忆、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闪回:有时患者处于分离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钟到几天,患者仿佛又完全处于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强烈精神痛苦和生理反应)。2)回避与创伤有关的刺激,情感麻木并且兴趣降低。3)持续性焦虑和警觉水平增高,如难以入睡或不能安眠、警觉性过高、容易受惊吓、无心做大事等。四、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技术与操作(一)1)建立安全关系(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基础。在建立安全关系、实施心理危机干预之前,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被干预者恢复安全感)2)情感表达(促进被干预者表达情感,帮助其浮现内在的情感,从而有利于被干预者的心理整合;促进情感表达需要良好的倾听和共情,需要提供一种安全的关系氛围)四、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技术与操作(二)3)倾听(倾听的前提是充当一个很好的陪伴者,在被干预者最孤独、最需要支持和倾诉的时候,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会极大地促进被干预者的情感表达,令其感受到心理的支持,改善他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倾听是一种关注,更是一种回应。干预者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非言语行为)和心理来传递对被干预者的关注和回应。干预者身体的倾听(非言语行为):面向被干预者、开放的身体姿势、身体略前倾、保持良好的身体接触、身体放松。干预者心理倾听:用心去倾听并有适当的回应。倾听时做到五忌:忌轻视干预者、忌干扰或转移被干预者的话题、忌做道德或正误的评判、忌急于下结论、忌倾听时东张希望。4)共情(共情是站在被干预者角度去体会和理解其感受的。共情意味着干预者尝试去理解被干预者的内心体验,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使被干预者感受到被理解以及情感上获得支持。共情不仅有同情,更有理解。)例:被干预者:“自从灾难发生后,我的确对女儿控制得多了,尽管她不太满意。”干预者:“看来你很担心女儿的安全,对她更多的控制会让你的担心少些。”5)尊重(尊重意味着完整地接纳一个人,包括他身上的消极面和缺点;尊重意味着信任对方,信任被干预者的选择,信任被干预者的自愈能力。)五、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CISD)的专业技术与操作(举例)CISD的目标:公开讨论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情感上)消化创伤体验。第一期:介绍期实施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CISD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原则。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之后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为。每一位参加者都要发言,最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有由此而真相大白。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危机事件发生时或发生之后的感受。如问“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第四期: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对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第六期:恢复期澄清;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映;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心理危机干预者总结。六、对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举例)(1)建立支持性关系(2)评估丧亲者的心理状况(3)引导丧亲者接受丧亲事实(4)对丧亲者实施哀伤的心理教育(5)鼓励丧亲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6)向死者举行哀伤仪式告别(7)完善社会支持系统(8)提供积极的应对方式(9)重建有益的思维方式谢谢大家
本文标题:心理危机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88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