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电影视听语言中的景别
电影视听语言中的景别变化第一节:景别概述第二节:景别的常规划分第三节:拍摄角度第四节:拍摄方向第五节:机位第一节景别概述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图1和图2所示。图1景别的划分图2特写强调局部特征远景交待主体同大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景展示临近的环境→←←在电影创作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景别,是由导演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来决定的,目的在于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内容,更生动地表现对象特征,更完美地创造新颖的构图形式。景别的选用并非是导演的兴致所至,想要怎么拍就怎么拍,而是根据影片的内容来决定的。景别运用是否恰当,体现出导演对电影主题思想把握得是否明确,创作思路是否清晰,以及对景物各部分的表现力的理解是否深刻。第二节景别的常规划分景别划分主要是以被摄主体呈现在画面中的大小为基本依据的。当然画面主体可以是物体,可以是角色。我们以美国旧金山的标志性建筑为例,在远景中,画面包括整个建筑主体以及周边环境状况;在中景镜头中,画面只是包括建筑某个最具特征的部分;而在其近景镜头中,我们可能只看到建筑的某个局部如窗户等,如图3所示。远景中景近景图3由此可见,景别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景别的镜头都可以近一些,远一些。当我们以人物为被摄主体时,景别的划分依据相对具体一些,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景别划分式,如图所示←景别的划分通常只是相对的概念,在实际拍摄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在远景、中景、和近景这三个基本景别的基础上,可以延伸出更细的景别划分如:大远景、远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特写和大特写等等。大远景大远景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一个辽阔区域,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它的取景范围最大,适宜表现辽阔广袤的自然景色,能创作深邃的意境。它可以充当一个巨大的主镜头,交代时间发生的地点位置、环境规模、空间范围、主体运动方向等。如图5所示:图5大远景拍摄效果(A)(B)→←在大远景中,多采用静止画面的形式,摄影机不宜变化太过剧烈。构图时,多考虑画面空间深度的塑造,人物只占据画面中的极小部分,与其所处环境相比,往往微不足道,场景成为表现主体。以景抒情,强调画面的整体气氛的营造。如果希望人物依然是表现主体,就需要我们在构图时,利用点、线、面的布局来引导观众的目光。←在图5(A)图中,环境为表现主体,微小的人物与巨大广场形成戏剧化的对比,正是这种极大的反差,增加了画面空旷的感觉。在图5(B)图中,人物依然是表现主体,虽然他们比例很小,但是由于小路的视觉引导作用,骑车者依然成为画面兴趣中心。→远景远景是指摄影机远距离拍摄事物的镜头,由于镜头与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比较远,画面就开阔,景深悠远。此种景别可以用于拍摄全身人像及人物周围广阔的空间、环境、自然景色、人群、主要用于交代环境和气氛,能充分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空间,可以用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创造某种意境。远景同大远景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只是人物主体在面中所占有的比例相对增大,但是仍然以环境和气氛的塑造为主,如图6所示。图6•远景中人物大小的比例占画面高度的二分之一左右远景包括的景物范围大,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俗话说“远取其势”,从外形、轮廓、气势等总体外观上把握画面。远景总是以自然的气势取胜,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山川形式及气势变化所产生的环境氛围等等。因此,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如山岳的起伏、河流的走向、田野的图案等等。全景全景以表现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被摄主体可能占满整个银幕。若被摄体是一个人,则他或她的身体会全部容纳在镜头中。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与环境比较,全景有较明确的内容中心。全景范围的大小总是与主体对象有关,比如人作为主体的全景,自然要比一个建筑作为画面主体的取景范围小得多,但对于被摄主体来说都是全景。全景相对远景视野小些,既能看清人物又可看清环境,故可以同时表现人物的动作以及周围环境,展示一定空间中人物的活动过程。它常常用来拍摄人物在会场、课堂、集市、商场等一定区域范围中的动作,是塑造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全景又叫做全身镜头,人物在画面中的比例大致等于画面的高度,往往成为每一场戏的主镜头。如图7所示。图7全景镜头中景中景是指在视野与视角方面介于特写镜头与远景镜头之间的一种镜头。以中景来表现一个人物,最典型的视觉范围是从该人物的膝盖以上来拍摄。此种景别的人物占有空间比例增大,观众能看清人物的形体动作,并比较清楚地观察到人物的神态表情,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绪,是影视作品中使用得最多的景别。中景在主要表现人物的同时,也能够表现一定程度的主体活动范围,如房间的一隅,院落的一角等。电影镜头运用得成功与否,往往是看中镜头的运用处理。中景镜头在于展示主体富有表现力或动作性强的局部,表现故事发展的焦点,角色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系等。所以,中景常常以表现动作情节为主,手势动作常常是画面中的主要部分,环境降到次要地位,如图8所示。图8中景镜头↑→↑近景和中近景实际创作中,很难给近景和中近景有一个明确的划分,通常来说,表现腰部以上的镜头,我们称之为中近景,如图9所示;表现胸部以上的镜头,我们称之为近景,如图10所示。图9表现腰部以上的镜头称之为中近景图10表现胸部以上的镜头称之为近景近景别的人像占据大部画面,环境变得零碎而模糊。观众注意中心往往在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它的作用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适宜于对人物音容笑貌、仪表神态、衣着服饰的刻画,突出人物的神情和重要的动作,也可用来突出相当的景物,是影视作品中大量运用的景别。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人物近景,面部表情是画面的主要内容,眼睛成了画面的中心部分,所以近景要处理好眼神光,以眼传神。近景拍摄物体时要运用好光线,表现好物体的纹理、质地。特写与大特写特写镜头用来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从细微处来揭示内部特征。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可以把人或物从周围环境中强调出来。特写镜头既可以用来突出某一物体细部的特征,提示其特定含义,更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把人物某一瞬间的心灵信息传达给观众。特写镜头在影视作品中还可以起到像音乐中的重音的作用,还常常用来做转换时空的手段。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著名电影理论家马赛尔·乌尔丹所说:“绝大部分景别都只是为了使观众容易看清楚、看明白故事才采用的。唯有特写镜头和全景,它们一般都具有明确的心理内容,比如人物的眼睛常常是特写的内容,通过人的眼睛,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感情,其次特写人物的手,手是一个人行为和动作的焦点,能看出人的职业、年龄等特征。”特写常常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但是它们往往蕴含着很多的思想内容。特写镜头是电影中最具奥妙的独特表现手法。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爱浦斯坦对特写作了这样阐述:“演出与观众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了。人们不是在看生活,而是深入了生活。它允许人们深入到最隐秘处。在放大镜下,一张脸赤裸裸地暴露在人前,毫无遗漏地把它热烈的模样展示出来”,如图11所示。特写教近景更进一步,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图11大特写是视距最近的一种景别,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强调、突出出来,近使观众去注意某某关键性细节,诸如惊愕的眼睛、欲滴的泪水、颤抖的睫毛、抽搐的肌肉等等,造成强烈而清晰的视觉形象,以至于眼皮的每一次眨动,都会成为强有力的视觉。当视距特近时,就称为大特写,如图12所示。图12大特写镜头大特写镜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介绍人物,突出影片的主体形象;也可作转换时空的手段;还可与其它景别镜头反复,使速度节奏加快,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第三节拍摄角度摄影机镜头与被摄物体水平之间形成的夹角即镜头角度,形成的夹角不同,即有了平视镜头俯视镜头和仰视镜头。一般来说,镜头分为正常角度和非正常角度两大类,大多数影片都是以正常角度的镜头为主,平和地表现常态的生活,偶尔出现的俯仰等非正常的角度镜头,则是有意要提醒观众注意点什么。拍摄角度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地平线高低和被摄对象平面结构的变化。通过角度的选择来确定拍摄方位在垂直线上的高度,以适应塑造主体形象和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观察处于不同高度的各种物体事时,常采用的方法不外乎三种:等高的则平视,较高的则仰视,较低的则俯视。如果对同一物体采用平视,仰视或俯视来观察,则可看到垂直面、底面与顶面三种不同结构的立体效果。俯视镜头能使被摄物体的体积压缩,易使观众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觉心理,多用来展示比较开阔的场面和空间环境。如果在同一环境中拍摄同一个人物的肖像照片平视角度可以表现人物的正常脸型,地平线处于人物头部以下的适当位置,背景是天地各半,平视镜头的画面效果接近于正常的视觉效果;仰视角度以天空为背景,表现人物形象的高大,地平线则被压低到画面以外。俯视角度自头部向下产生透视,显得头大身体小,地平线升高到画面上端,以水面和地面作为背景,仰视镜头能夸大物象的体积,常被用来模仿儿童的视觉,易使观众产生一种压抑感或崇敬感,多用来营造一种悲壮和崇高的效果。将生活中以不同的高度观察物体的三种视觉现象,应用到摄影创作实践中,就形成了平摄角度,仰摄角度和俯摄角度三种造型效果,如图13所示。平拍角度←←↓仰拍角度俯拍角度图13平视角度拍摄点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这种角度称为平拍角度。平拍角度所形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形而遭到歪曲和损害,如图14所示。平拍角度所得到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图14平拍角度的拍摄方法,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致因透视变形而损害线条和图案的正常结构。平拍角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往往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各种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如图15所示。•使用不当的平拍角度容易造成画面前景与背景的过分重叠,从而影响画面的层次感.图15仰拍角度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拍角度,如图16所示。•图16场景和人物的仰拍效果仰拍角度的视平线较低,如果用仰拍角度拍摄室外的各种景物,可以在照片画面中造成很低的地平线或水平线,视平线以上的景物在画面上占据主要位置,使杂乱的背景掩盖在较低的地平线以下,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的面积,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拉长前景与远景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用仰拍角度拍摄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收到挺拔直立、刺破青天的效果;拍摄人物活动的某些场面,能够获得朝气蓬勃,升腾向上的效果。但经常会改变景物外型的透视效果,易产生不稳定的感觉。根据不同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仰拍角度,才能增强摄影构图的表现力。如果仰拍角度运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变形或使直立的物体向后倾倒。俯拍角度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俯拍角度,如图17所示。俯拍角度适于表现场景的规模和气势,能富有表现力的去展示巨大的空间效果图17俯视角度的视平线较高,如果用俯拍角度拍摄带有地平线的景物,地平线往往被置于照片画面的上方,地面景物占据画面中的绝大部分,天空常常只占一线的位置。在有些情况下,俯摄角度较高时,整个画面全部被地面所占据,天空和地平
本文标题:电影视听语言中的景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0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