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西方两位艺术家及其作品简介 黄小盼
西方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部分作品简介黄小盼时代背景: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文化思想运动。在文艺复兴初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仅在少数先进人物的著作或艺术中表现出来,还不能算是一种思潮。到了15与16世纪之交,这种思想紧随着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而得到普遍的滋长。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萌芽渐渐在欧洲的城市中发展起来,在这种形势下,希腊罗马的文明日益受到重视,意大利新一代文化人就在这一阶段使古希腊罗马的黄金时代重获生命,得到复兴。达·芬奇简介: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生于佛罗伦萨郊区芬奇镇,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国昂布瓦斯附近。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达芬奇作品欣赏:达芬奇的自画像“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作品分析: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一双手,柔嫩、精确、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及身份和阶级地位。显示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感受最深的是达·芬奇表现了一种宁静的淡淡的微笑,从而传达出一种无法说清的美,而且他的画法也突破了中世纪呆板的画风和枯燥的题材。作品分析: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谈论她那神秘的微笑,她的微笑的确神秘:它似乎在变化。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象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艺术家是如何获得这种效果的呢?比如,在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的作品《赫耳墨斯》中,我们已见过雕塑中人物脸部的表情是如何变化的。圆形的表面那样微妙地反射出光线,使雕塑看去似乎在微笑,或者另一种严肃的神情,这完全是根据光线的变化而产生效果。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象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陷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达·芬奇是在法国去世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在法国的缘故,它是法国人民为之骄傲的财富。米开朗基罗简介:1475年3月6日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卡普莱斯,父亲是奎奇市和卡普莱斯市的自治市长。他13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基尔兰达约的工作室,后转入圣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学院作学徒。1496年,米开朗基罗来到罗马,创作了第一批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和《哀悼基督》等。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5年在罗马,他奉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命负责建造教皇的陵墓,1506年停工后回到佛罗伦萨。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1519-1534年,他在佛罗伦萨创作了他生平最伟大的作品——圣洛伦佐教堂里的美第奇家族陵墓群雕。1536年,米开朗基罗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时间创作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末日审判》。之后他一直生活在罗马,从事雕刻、建筑和少量的绘画工作,直到1564年2月18日逝世于自己的工作室中。米开朗基罗肖像及雕像:米开朗基罗部分作品欣赏及简介:《垂死的奴隶》云石雕塑,高229厘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13-1516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米开朗基罗《垂死的奴隶》欣赏及简介:《垂死的奴隶》两眼紧闭,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象是在休息。他那安祥的脸上,没有垂死挣扎的痕迹,也没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痉挛,却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平静和陶醉,仿佛是一种摆脱了苦难的昏迷。他左手支撑着头部,右手扶在胸前,好象刚刚经历过严酷的折磨,精疲力尽,正在进入一种解脱的状态。描绘的是一位容貌健美、比例匀称、身体结实、疲乏不堪的青年,他左手枕在脑后,右手轻轻放在胸前,他胸前的那条绳索象征着禁锢的暴力与专政,全身肌肉舒展放松,似有灵魂进入天国、肉体得到解脱的境界,这就是米开朗基罗所祈望解脱的归宿。米开朗基罗部分作品欣赏及简介:《被缚的奴隶》《被缚的奴隶》,云石雕塑,高215厘米,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13-1516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米开朗基罗《被缚的奴隶》欣赏及简介《被缚的奴隶》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如公牛一样健壮的身体呈螺旋形强烈地扭曲着,似乎正在力图挣脱身上的绳索,虽然双臂被反绑着,但全身的肌肉都紧绷着,让人感到那里蕴含着无比强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绳索则显得那么脆弱无力,似乎仅仅成了装饰品。他的头高昂着,紧闭着嘴唇,眼睛圆睁着,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愤怒和坚强不屈的意志。这两尊雕像表现的仿佛不是奴隶,而是两个英勇的斗士,人的尊严达到了完美地体现。当时米开朗基罗一直被迫为教皇和城市的统治者们服务,而作为一个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艺术家他与他自己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具有一种被压抑、被束缚而渴望解脱的痛苦,和实现理想的要求。米开朗基罗不仅为处于动荡的祖国忧心忡忡,同时还苦于摆脱不了为统治者服务的命运——这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的普遍遭遇。他的精神空间是窒息的,只能在相对自由的艺术创作中发泄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寻求精神上的解放。他曾写到:“……在这样奴隶般和这样寂寞无聊的条件下,在斜路上,在极端的精神疲乏中,我应该雕刻自己神圣的制作……”。后来由于势态的变更,米开朗基罗的思想变得深沉而苦闷,再也没有创造出类似这两件作品那样充满生命力的雕刻。创作背景:1505年,米开朗基罗被教皇请到罗马工作。朱理二世扬言要把意大利著名艺术家都集中到罗马来,美其名曰“保护”他们,实质上是想利用他们来为他实现宏大的墓葬计划,让米开朗基罗来设计“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后享用。可是这个喜怒无常的教皇在设计陵墓期间,一再更改,否定原先的计划。米开朗基罗忍无可忍,只好毅然离开,逃回佛罗伦萨。教皇动用军事武装直捣中部意大利,使佛罗伦萨政府不得不强迫米开朗基罗回到教皇的身边。忍辱负重的米开朗基罗从1508年起,第二次为教皇设计陵墓计划,不仅作了大量他所不愿意作的壁画,还完成了全部雕像的任务。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颇多。艺术家把多年的抑郁、愤懑和屈辱,全部寄托在这座陵墓的各个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这两尊作于1516年的奴隶像。米开朗基罗作品欣赏—《大卫》《大卫》,创作于1501-1504年。大理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保存于佛罗伦萨艺术学院美术馆。《大卫》所含的作者思想欣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表现得正是歌利亚拿着钢刀向大卫冲来,大卫并不躲闪的紧张瞬间。他紧锁眉头两眼怒视前方……但是,《圣经》中所描述的大卫并不是裸体,也不是这样的成年人,显然,作者并不是为了表现《圣经》情节,宣扬《圣经》教义,而是借《圣经》中的这一情节表现他心目中的英雄。在他创作《大卫》的年代,正是教皇腐败,外族入侵,佛罗伦萨面临崩溃的年代。米开朗基罗迫切希望能够有一位象大卫一样的英雄站出来,拯救自己的祖国。作者清醒地知道,拯救自己的祖国不能靠神,也不能依赖上帝,拯救自己还要靠自己本身。因此,他突破了《圣经》情节的局限,用全裸和近乎成人的形象以及那孕含着巨大潜力的发达的肌肉,表现了他所特有的民族自信和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具有叛逆性人文主义精神。《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大卫》的艺术欣赏:米开朗基罗创作这尊雕像时,还不到30岁,但他的艺术风格已趋于成熟。过去的艺术家们多半表现大卫割下敌人的巨头,已经取得胜利的情景。米开朗基罗表现的却是: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在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俯,怒目裂眦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从艺术效果来看,这种矛盾高潮到来之前的状态更富有吸引力。从思想效果上说,雕像充分体现了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保卫共和制城市的一名青年战士的典型来塑造,这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在艺术技巧上,艺术家以解剖学为基础,对人体结构和全身的筋肉都表现得极为合理极为自然,同时对手的关节和大腿加上夸张加长,手和脚稍大,这对一个少年来说是正常的。面部表情也非常逼真,他双眉紧锁,目光炯炯,全神贯注,显示出压倒一切敌人的威武姿态。这件作品成为后世艺术家学习雕塑的楷模,是雕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大卫》的手部特写:
本文标题:西方两位艺术家及其作品简介 黄小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2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