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第五章 课程.PPT
1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及其意义•二、课程类型•三、制约课程的因素•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2动物学校•动物学校要招生啦!动物园的动物们奔走相告,踊跃报名。泥鳅、松鼠、老鹰等有幸成为首期学员。学校开设了游泳、跳跃、跑步、飞行等课程。•开学第一天的第一堂是游泳课。松鼠、老鹰首先遭遇尴尬,由于他们是“旱鸭子”,迟迟不敢下水,遭到了老师的训斥和嘲笑。泥鳅却在这堂课上出尽了风头,他以舒展自如的泳姿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喝彩。接下来的课程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这些训练却让泥鳅吃尽了苦头,尤其是跳跃和飞行,是他的弱势项目。为了提高成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个项目上。一学期过去了,泥鳅被摔得伤痕累累,苦不堪言。期间他想放弃这两个项目的训练,在游泳这个优势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碍于校方的规定和校长、教练的威严,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的孩子已经两次进入高考补习班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家长费尽了心血……我的孩子从上学开始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考不上大学这么多年的辛苦不是白费了吗?•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对他本人的生活工作有价值,我们也就不再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大学了。•现在学习的知识只是对考大学有用,对孩子的生活和工作没有用,考不上大学一切努力都前功尽弃,孩子也成了“废人——一位家长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我感触最深的是应聘的毕业生几乎是“满腹经纶”但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任何解决……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都很差,更不用说创新能力了。•缺乏必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生活能力也非常差,生活没有情调,更没有品位……•我们呼吁学校教育调整教育目标,改变教育方式、教育内容和评价标准,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一企业的人事经理一、课程及其意义•(一)课程的内涵•词源学的分析:•《朱子全书.论学》:“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西方,“课程”(curriculum)•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意为“跑道”。据此,可理解为“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6国内外学者对课程概念的种种见解•关于课程的概念,学者们见仁见智。《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中列出了对课程的九种不同定义:•(1)为了训练儿童和青年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所建立的一系列可能的经验。•(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的全部经验。•(3)整体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计划。•(4)课程是一种方法论的探讨,它要探明学科要素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学生、科目和社会环境。•(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7)课程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而组织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8)课程基本上由五大板块组成: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9)课程被认为是有关人类经验的日益广泛的可能的思维方式——不是指结论,而是指导出结沦的方式以及产生的背景。•以上九种定义比较有代表性,关于课程的定义还有很多,不再——列举。将这些定义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观点:•(1)课程即学科和教材(最悠久的认识)•(2)课程即经验(杜威)•(3)课程即目标。•(4)课程即教学计划。•(5)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6)课程即社会改造(弗雷尔)•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如中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等。一、课程及其意义•(二)课程的意义•1.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5.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10一、课程及其意义二、课程类型•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按照不同的组织方式或分类标准可以将课程分为不同类型。例如:•从课程教学形态来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管理制度和权限的角度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照教学要求又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考虑又有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等之分。•按照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又可分为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等。11主要的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六艺、七艺)•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这种课程注重科学的体系,由易到难编排教材。其优点在于:教材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有助于系统地学习人类文化遗产;通过学习系统地按逻辑顺序组织的教材,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智力;容易组织教学和进行评价。其缺点有:重知识记忆而轻理解;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二、课程类型2.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杜威)•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活动课程论者反对分科教学,认为这样割裂了知识的内部联系,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在他们看来,教育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活动,所以他们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课程的突出优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这种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乡土性、综合性、主体性、经验性。但有些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存在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二、课程类型•(二)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1.综合课程(广域课程)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加强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其倡导者认为科学是一个统一体。各种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此,应该把所有的知识视为—个整体,采用综合课的形式来教授。•此外,他们还认为,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的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是相同的。二、课程类型•综合课程的优点在于它有利于学生概要地掌握科技文化常识,开阔视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过程形成一个全面、完整的表象。另外,综合课程不仅是科学发展、学习方法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其反对者认为,每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结构,综合课程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也有人批判综合课程若组织不当只是不同学科的大杂烩;另外,综合课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教材编写、师资等问题。二、课程类型•2.分科课程是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比如,语文课、数学课、历史课等。学科课程的优点在于:它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有利寸: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和保存;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缺点在于:它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相关的实体。二、课程类型•(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教学要求来分,课程类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的课程由政府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而且要达到规定的标准,我们称之为必修课程;有的课程不是政府或学校规定必须学习的,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我们称之为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程中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在若干课程中选择学习一门或几门,我们称之为指定选修课程;另一类是学校并不规定选择范围,学校允许学生在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中选择学习,我们称之为任意选修课程。二、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所具有的功能表现在:1.选择传递主流文化;2.帮助儿童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能力和态度;3.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4.帮助儿童获取某一教育程度的文凭和某种职业的资格;5.促进一部分儿童的体质、认知、情感和技能的发展。二、课程类型选科制首先产生于18世纪德国的高等学校,是科技发展的成果进入课程、并与学制时间限制产生矛盾的产物。到18世纪未至20世纪初,选科制在美国高校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学年制以外创立学分制。之后,被引入中小学教育中。选修课一般分为限定选修与任意选修。当代影响选修课程比例的主要因素:(1)培养目标的宽窄;(2)教育和课程管理体制类型;(3)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二、课程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负责国家课程编制的机构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等特征。目前在我国,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逐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课程是由地方行政部门依据国家管理制度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内使用的地方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二、课程类型•国家或地方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实施或评价的课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易与地方教育需求脱节;•第二,与学校办学条件脱节;•第三,与学校教师之间脱节;•第四,与学科发展之间脱节。二、课程类型•(五)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与研究型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划分。•基础型课程---培养基础学力•拓展型课程---拓展知识和能力•研究型课程---培养探究态度和能力24二、课程类型•(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编制的,是“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二、课程类型•所谓“隐性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部分教育内容。•这类课程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具有潜在性和隐蔽性。隐性课程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隐性课程有时与现行课程的目标一致,对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有着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而有时则与现行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为了谋求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和谐统—,应该在设计和编制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时,充分考虑到隐性课程的因素,尽可能把它纳入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之中,创设宽松、自由、真实、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减少隐性课程的负面影响,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学校中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的“实际课程”。三、制约课程的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需求)27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基本主张:•经验论;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论;主动作业论;课程组织的心理顺序论(考虑儿童的心理顺序)28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二)学科中心课程理论1.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与活动课程理论相对立。2.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巴格莱3.永恒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赫钦斯29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也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基本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应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0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内涵•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四、三维课程目标31一、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等。32二、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33层级名称制定者内容一级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政府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
本文标题:第五章 课程.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45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