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zhang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张文勋文学常识之作者情况1、作者,云南洱源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所著的《》被读者评为1987年“你最喜欢的十本上海版新书”之一;1989年出版的《》一书,被研究者誉为“古典美学的总体研究又走上了一个新台阶”。2、本文选自《》诗词审美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诗词审美题目妙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宋史•岳飞传》检查课文字词(112页)瑰丽(guī)盎然(àng)蓓蕾(bèilěi)柴扉(fēi)屐齿(jī)李煜(yù)一汀(tīng)迥然(jiǒng)蕴藉(yùnjiè)晏畿道(yànjī)蛰伏(zhé)哽咽(gěngyè)羌笛(qiāng)砧杵(zhēnchǔ)解释词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指挥作战的艺术。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峭拔:(山)高而陡。也形容笔墨雄健。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颜色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迥然不同:迥:差得远。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屐齿:鞋。一汀:水边平地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另借指蛰居。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显露的意思。体裁议论文论证结构第一部分(第1—2段)导论,引出论述中心。第二部分(第3—14段)本论第三部分(第15段)结论中心论点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第1—2段):这一部分为引论,指出论述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以“一”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运用之妙。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第一层次(第3-4段):是本论的概说,第二层次(第5-10段):是本论的第一分论点,分三方面说明。第三层次(第11—14段):是本论的第二分论点,分两个方面说明以“一字师”的故事,总说“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的意境中起到巨大的作用。首先.以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分析说明“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接着,又以古诗词中用“一曲”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其次,再详以对“一江春水”的探讨及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一夜”等为例,分析说明了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指出这样的“一”字,在抒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其特殊的意味。一、导论——中心论点1、概说(3-4)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2、分论(一)接着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二、本论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3、分论(二)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三、结论。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论证方法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写作特色1.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理论颇深,又不同于理论研究著作;论析作品,又不同于一般的诗词鉴赏,而是把深奥抽象的理论,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发出来。谈理论而不流于空泛,谈作品而不就事论事,不仅使人获得古代文论的知识,还能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2.以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词意象阐释作者的理性思考,通过典型诗句,对诗的意象、意境、意趣等作了细致的分析,一方面引导读者认识诗人如何形成审美意象,又如何巧选语言文字表现意象;另一方面又引导读者体会应当怎样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中的审美意象,从而产生美感。3.文章按严谨、严密的引论、本论、结论的论证结构来写。从本文获得的启示第一,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语言运用之妙。文章不仅以典型的诗词意象阐释鉴赏诗歌语言的理论,而且在分析、阐释理论的过程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中的意境之美,让读者体会到语言的运用之妙。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课堂巩固——思考与练习①星河:银河。②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此指捣衣,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古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往往表现思妇征人相思的惆怅情绪。③烟草:烟雨迷蒙中的青青野草。④风絮:随风飘飞的柳絮。2.诗人能使“一”字这个普通而常用的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新意层出,妙趣无穷,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其中的道理从两个方面体现:一、“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有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二、“一”字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其“满”、“完全”之意,有表现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意味。3.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杜牧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眺望: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诗人油然而生人世变易之惆怅。与深秋密雨意境相配,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方显悠扬,方可衬惆怅,否则兴趣索然。赵嘏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诗人倚楼远眺,一声长笛悠然传来,方显笛声悠扬哀婉,韵味清远,才可烘托了凄清的秋景,才可抒见归雁而思乡怀远之情,才可有人生如晨星之易逝之叹,否则悠扬哀婉之情尽失。作业一点通115-119页
本文标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zhang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5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