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国民经济与制药业同发展
国民经济与制药业同发展主要内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制药业蓬勃发展•学习总结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1.经济快速发展历程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5.经济区域发展6.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实施“三步走”策略,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明确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铁隧道盾构及掘进技术各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项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做到什么?•1.两个坚持•2.三个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要求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重点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坚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后中国农村变化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要求1.生产发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2.生活宽裕,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目标。3.乡风文明,本质上是指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4.村容整洁,这是从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出发。5.管理民主,这主要是指要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重点•1.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基础设施。•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3.帮助农民培育农村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4.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5.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坚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原则和根本要求。•坚持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坚持以人为本,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须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个坚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是保证新农村建设正常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前提条件,它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科学性,把握规律性,克服盲目性,避免随意性。•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一、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说,全面发展就是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等各种地区都要得到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各种区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区域关系融洽、区域处于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可持续发展就是区域发展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点是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层面的战略要求。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从区域的层面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地带西部中部东部范围(省级行政单位,暂不含港澳台)划分依据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等12个川(蜀)、渝、贵(黔)、云(滇)、藏、陕(秦)、甘(陇)、宁、青、新等10个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较差薄弱低较低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皖、赣等9个较优越较薄弱较低较低优越雄厚较高高中、西部经济地带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科技教育水平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较低较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较高较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机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异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针•1.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2.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3.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4.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5.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6.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社会。2.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3.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内容Content中国制药业的发展及分布现状中国制药业发展现状制药工程专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中国医药业发展趋势中国医药产业保持高速持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药消费增长城市化带来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改善新医改(全民医保战略的确立和快速推进)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成为国家改善民生和拉动内需的主要措施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中国医药工业在各种内生和外延性因素的影响下,一直保持年均复合16.8%的递增速度,高于国内GDP增长的2倍,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过去5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增长了2倍。从2005年4223亿元增长到2009年10382亿元,首次突破10000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9.8%,中国医药企业分布状况•中国现有GMP认证制药企业4698家,预计经过新的一轮发展后,将缩减为500家左右。中国百强制药工业企业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企业的分布情况企业类别数量化学药制药企业48中药制药企业29生物药制药企业5同时具有中药和化学药的制药企业11同时具有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制药企业7总计100数量化学药制药企业中药制药企业生物药制药企业同时具有中药和化学药的制药企业同时具有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制药企业总计以2009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分析100强企业数量黑龙江河北省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天津市陕西省北京市辽宁省浙江省山东省湖北省四川省河南省其他10省区2009年100强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省区分布省份100强企业数量江苏省17其他10省区14山东省10浙江省8广东省7北京市7河北省6天津市6上海市5四川省4河南省4黑龙江3陕西省3辽宁省3湖北省3江苏(扬子江、恒瑞、先声、豪森、康缘等、正大天晴)、山东(齐鲁、瑞阳、鲁南、新华、东阿、寿光富康、鲁抗)、浙江(华东医药、浙江股份、新和成、)、广东(联邦、东阳光、海正)行业名称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增长率利润总额(亿元)增长率全国医药工业10007.618.7%9625.921.6%1059.725.5%子行业化学医药工业4846.015.7%4725.719.4%502.519.1%中药制药工业2523.721.1%2377.323.2%253.323.9%其中中成药2054.420.5%1935.923.6%221.924.7%中药饮片加工469.323.9%441.421.7%32.319.8%生物生化制品1084.924.7%1024.028.8%140.441.9%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996.516.6%931.918.0%111.827.6%生物材料及医药用品525.828.6%509.629.9%46.641.1%制药专用设备61.215.4%57.413.6%4.13.5%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及各子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状况影响因素化学药物时代(20世纪40-60年代)分子生物药物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知识和技术领域知识基础化学、生物学和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技术进步化合物的随机筛选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工程研究与染色体研究、合成化学、高通量筛选、合理的药物设计等多领域)参与者和网络参与者大型制药企业(主体)、非商业化的研究机构大型制药企业(主体)、非商业化的研究机构、生物技术公司、合约组织、技术平台公司参与者之间关系大型制药企业居于主导地位,少数大学、学术研究机构与之合作,补充和支持着研发活动主体间的关系多元化,主要有研发技术转移、战略联盟和外包制度专利保护化学结构申请保护合成或生产工艺申请保护专利期延长药品批准管理宽松严格的审批管理高效的审批管理(快速审批、优先评审)价格管理自由或相对自由的定价部分国家进行管制(参考定价、利润控制等)制药产业创新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特点比较中国医药业发展现状中国医药产业迎来“新医改”时代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并陆续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实行全民医保,新医改全面启动。新医改中国医药业发展现状新医改推进对医药产业发展影响深远中国医药产业加速集群化与集约化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药产业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全国各省市从政府统筹、规划引导、资金投入、资源整合,推动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积极引导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并已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三个综合性生物产业基地,以及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专业性生物产业基地的空间布局。东部沿海地区生物医药产业总量已占全国3/4。2008年,22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产值占全国生物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已达66%,对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注:▲国家级;●省市级2005年以来,国家批准了22个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全国已经建立的国家和地方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区近150个中国医药产业技术能级不断提升过去5年,中国生物医药研发经费增加了4倍,国际上发表论文增加了6倍,申请临床研究的药物数量增加了8倍,专利数量增加了10倍。目前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已经支持建设了22个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认定了5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86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等支持下,建设了国家级新药创制综合和专业性技术平台54个,建立健全8个新药安全评价中心(GLP),以及26个新药临床研究中心(GCP)。另外,全国各省市还建设了一大批省市级生物医药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还有各类CRO机构300多家,以及大量高层次生物医药创新和研发人才集聚。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转移要地1.直接投资:跨国医药企业直接在中国投资建厂;2.企业内部一体化:跨地区形成一体化的产销体系,占据上下游产业链优势;3.企业虚拟一体化:保留最核心的功能,其他均通过外包或合同形式解决。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受环保、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压力和市场空间的制约,全球医药产业链正加剧发生梯度转移,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我国发展医药产业的各种利好因素,跨国医药企业正以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中国投资力度。33在2009年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医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已经占到百强企业的1/4。随着跨国医药企业在医药产业链各个环节向我国转移业务的空前高涨,一方面在不断提升我国医药产业的结构和规模,另一方面也必将导致对优势资源和市场的竞
本文标题:国民经济与制药业同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