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传染病基本概念及分类、流行过程、疫情报告
传染病基本概念及特征谢钰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定义: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氏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disease)定义: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传染病和寄生虫病都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者才称为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communicabledisease两者可互相转化,特别是感染性疾病变为传染病。有的已随管理而融合。感染过程中人体和病原体的斗争机体免疫反应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病原体的致病力传染力致病力毒力数量变异性(抗原、耐药)病原体人体人体病原体感染谱感染过程传染病在个体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称为多数病原体和人体之间是不适应的,因而引起双方之间的斗争.由于适应程度的不同,双方斗争的后果各异,产生感染过程的各种不同表现,即感染谱(infectionspectrum).临床传染病只是感染过程各种表现之一.环境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有病原体(pathogen)有传染性(infectivity)有流行病学特征(epidemiologicfeature)有感染后免疫(postinfectionimmunity)特异的病原体。感染性疾病共有特点,区别于其他疾病。追索病原乃现代医学潮流指病原体能通过某种途径感染他人造成发病.此为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期质:外来性与地方性。量: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时间:季节性空间:地方性显性或隐性感染后都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二: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发疹: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反应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有助诊断确定检疫期前驱期从起病致症状明显期开始为止的时期症状为非特异性,无鉴别断意义本期已有传染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症状明显期渡过前驱期后,表现出某些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和体征。此期是治疗、抢救的关键时期。恢复期该期有时病情突变或出现并发症病程发展的阶段性复发与再燃复发:初发疾病进入恢复期,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病原体再度繁殖,初发症状再现。再燃:疾病进入恢复期,热未降至正常,又复上升。后遗症恢复期结束后,机体功能仍未能复常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乃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传播途径(routeoftransmission)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susceptiblepeople)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指易感者在人群中的比例自然因素地理、气象、生态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状态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三: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39种传染病,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1、甲类:鼠疫、霍乱;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报告时间城镇不超过2小时,农村不超过6小时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原则乙类:(26)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非典、甲型流感、肺炭疽、禽流感。报告时间城镇不超过12小时,农村不超过24小时。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原则丙类(12)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棘球蚴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报告时间城镇、农村不超过24小时。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一、管理原则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保密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传染病人的秘密。临床各科室设专人负责本科室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医务科设专人负责全院的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二、报告时限1.责任疫情报告人首次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和疑似病人时,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爆发时应在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医务科进行报告。2.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其他乙类、丙类传染中的病人、疑似病人及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时应在24小时内向医务科进行报告。3.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疫情,不得授意他人迟报、漏报、瞒报传染病疫情。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三、报告程序1.各科室必须设立传染病登记本,首诊医生发现传染病必须在规定时限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做好登记。科室里每天2次将传染病报告卡送交医务科:10点前送交前一天夜班报告卡,16点前交送当天报告卡。2.医务科疫情直报人员接到传报卡后应认真审核,确认无误后进行计算机网络直报,同时做好登记。报卡存档保存三年。四、填卡要求首诊医生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的规定认真填写,要求字迹清晰,项目准确完整,不得有缺项、漏项消毒隔离概念1.消毒——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处理。2.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的处理。3.隔离——是将传染源和易感人群分别在指定地点和特殊环境中,暂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4.消毒灭菌合格标准(1).消毒合格——消毒后媒介携带的微生物等于或小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0%以上,或自然菌的微生物减少90%以上)(2).灭菌保证水平——指灭菌处理后单位产品上存活微生物概率,如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物品中最多只允许有一件存活的微生物。消毒分类:根据实施消毒目的不同1.疫源地消毒——对存在或曾经存在的传染源的场所进行消毒,分随时和终未消毒。2.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物品和场所进行没有明确传染源消毒。化学消毒方法常用隔离技术1.手卫生: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洗手方法:“六步洗手法”1、掌心相对揉搓2、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3、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4、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5、拇指在掌中揉搓6、指尖在掌心中揉搓第一步掌心相对揉搓第二步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第三步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第四步弯曲手指关节在掌心揉搓第五步拇指在掌中揉搓第六步指尖在掌心中揉搓六步洗手法常用隔离技术1.口罩的使用2.手的消毒3.避污纸的使用4.穿脱隔离衣口罩的使用1.戴上口罩后,不可用污染的手触摸口罩2.口罩布可挂在胸前,手不可接触污染面,取下后污染面向内折叠3.帽子,口罩应勤换洗,保持清洁,脱戴前应先洗手4.口罩潮湿后应立即更换,每次接触严密隔离患者后应立即更换口罩,使用一次性口罩布超过4h避污纸的使用拿取避污纸时,只能从上面抓取,不可接触下面的纸片或掀页撕取,以保持干净。用后丢到污物桶内,集中焚烧处理穿隔离衣的步骤手提衣领穿左手在穿右手齐上抖系好领口系袖口折领系腰半袖肘脱隔离衣的步骤解开腰带解袖口套塞衣袖消毒手解开领口脱衣袖对好衣袖挂衣钩注意事项1.隔离衣的长短要合适,须全部遮盖工作服,隔离衣如有破洞,应补好后在穿2.系领子时污染的袖口不可触及衣领,面部和帽子3.穿衣时后侧边缘须对齐,折叠处不能松散4.穿好隔离衣后,双臂保持在腰部以上视线范围内。不得进入清洁区,避免接触清洁物品5.刷手时不能弄湿隔离衣,隔离衣也不能污染水池6.隔离衣挂在半污染区,清洁面向外,挂在污染面则污染面向外隔离衣应每日更换,如有潮湿或污染应立即更换家庭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1空气消毒(1)自然通风法(2)紫外线(3)空气净化(4)喷雾消毒家庭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2地面和物体表面消毒(1)地面消毒(2)物体表面消毒3污染物品消毒
本文标题:传染病基本概念及分类、流行过程、疫情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9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