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0/2/91食用动物病理学基础2020/2/92病理学基础内容第一节疾病概述第二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三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与修复第四节炎症第五节肿瘤2020/2/93参考书目佘锐萍主编,动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德)U-N.里德等主编,武忠弼主译.里德病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范国雄主编,动物疾病诊断图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0/2/94第一节疾病概述一、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四、病理学常用观察方法2020/2/95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临床症状或者各种临床指标的异常。从病理学范畴看,疾病是机体组织或细胞水平的异常,即病理学变化。疾病分类根据患病系统分类:消化系统病、呼吸系统病、神经系统病、血液和造血器官病……根据发病原因分类根据疾病病程分类传染病(细菌病、病毒病、寄生虫病)普通病急性病亚急性病慢性病2020/2/96第一节疾病概述一、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四、病理学常用观察方法2020/2/971.损伤与抗损伤结果当抗损伤﹥损伤时,疾病好转当抗损伤≈损伤时,慢性迁移当抗损伤﹤损伤时,恶化2020/2/98损伤与抗损伤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损伤与抗损伤促使疾病不断发展和演变,力量对比决定着疾病发展的方向和结局,相互之间可以转化。卫检意义运用这一规律了解病理过程、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对病程过程中的疾病做出正确诊断。2020/2/992.因果交替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结果使病情更加恶化,称此种趋向恶化的循环为恶性循环。2020/2/910因果交替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原始的病因作为“因”,引起机体的改变作为“果”,后者又可作用疾病进一步发展的“因”,并引起新的变化又作为“果”,原因和结果如此转化,推动着疾病不断向前发展。因果交替即使原始的病因已不存在,仍可推动着疾病不断向前发展,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因果交替,就掌握疾病发展趋势和发展的主导环节。卫检意义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与处理方法。2020/2/9113.局部和整体局部的病变可通过神经和体液的途径影响整体机体的全身机能状态也可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和经过局部整体2020/2/912例:炎症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为发热、白细胞增多。意义在研究疾病过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时,应认识到在每一个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都有其各自的特征,而且随病程的发展两者间联系又不断发生变化,同时还能发生彼此间的因果转化,此时究竟是全身还是局部占主导地位,应作具体分析。2020/2/913第一节疾病概述一、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四、病理学常用观察方法2020/2/914绝大多数疾病都有一个明显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特别是传染病。转归:疾病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2020/2/915病因入侵症状出现的时间不易发现。1.潜伏期2.前驱期3.临床症状明显期潜伏期后期,明显症状出现前。此期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出现该疾病特征性症状的时期。临床上常以此期的典型症状和体征作为诊断的依据。2020/2/9164.转归期康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态调节恢复正常。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的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症状消失,病变仍存在,有后遗症)2020/2/917死亡标志:脑死亡判断标准:呼吸停止,进行15分钟人工呼吸仍无自主呼吸;不可逆的昏迷和大脑无反应性;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循环完全停止。2020/2/918第一节疾病概述一、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分类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四、病理学常用观察方法2020/2/919常用观察方法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细胞学观察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超微结构观察新技术的应用2020/2/920用肉眼并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对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形状、重量、色泽、质变、分布及其切面性状等进行观察和检测。大体观察2020/2/921组织学观察采用病变组织制成病理组织切片,经染色后用显微镜观察病理变化。H.E.染色特殊染色2020/2/922细胞学观察猪弓形体(腹水涂片)牛巴比西焦虫(血涂片)采集病变部脱落细胞、穿刺吸取病变部细胞或分离体腔积液的细胞,制成细胞涂片,经染色后显微镜观察。2020/2/923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使用化学试剂与组织或细胞内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在局部形成有色沉淀物,在显微镜下观察某些化学成分的变化。应用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2020/2/924超微结构观察采取病变组织制成超薄切片,经染色后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部超微结构的变化。将病变组织样品经固定、脱水、干燥和金属镀膜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2020/2/925新技术的应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流式细胞术2020/2/926SUMMARY疾病的概念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意义疾病的转归2020/2/927第二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hyperemia)二、出血(hemorrhage)三、血栓形成(thrombosis)四、栓塞(embolism)五、局部缺血(ischemia)六、梗死(infarct)七、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2020/2/928一、充血(hyperemia)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类。动脉性充血(arterialhyperemia)—充血静脉性充血(venoushyperemia)—淤血2020/2/9291.动脉性充血是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以致局部组织或器官内动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原因和机理炎性充血刺激性充血贫血后充血(减压后充血)侧枝性充血2020/2/930病理变化眼观:充血的组织,体积轻度肿大,色泽鲜红,温度升高,代谢旺盛。镜检: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管腔内充满大量红细胞,毛细血管数目增多。动脉性充血病变在动物死亡后常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影响而不易辨认:血管紧张性丧失,血管内血液受重力下沉。动脉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来扩张充血的血管受挤压而变空虚状态。死于心力衰竭的动物,充血被全身性淤血所掩盖。2020/2/931猪肺充血淋巴结充血2020/2/932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充血多为暂时性的反应,一旦病因消除,即恢复正常。一般短时充血对机体有利(临床应用:热敷、理疗)重要器官(如脑部)短时充血对机体不利。长时间充血→血管壁紧张性降低→血流减慢→淤血2020/2/9332.静脉性充血是指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流缓慢,血液在静脉内淤积,以致局部组织内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2020/2/934原因和机理局部性淤血的原因局部静脉血管受压或阻塞静脉血回流受阻局部组织淤血全身性淤血的原因心衰胸腔积液胸膜炎肺炎左心衰:肺循环淤血右心衰:大循环淤血胸内压升高腔静脉血液回流受阻2020/2/935病理变化眼观:淤血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这种颜色的变化在动物的可视粘膜及无毛皮肤上特别明显,称为发绀。淤血局部温度降低,代谢机能减弱。镜检: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慢性淤血时,还可见继发性水肿、出血、组织变性、坏死等变化)2020/2/936***重要器官淤血特征性病理变化***1.肝淤血急性肝淤血:肝脏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表面呈暗紫红色,质脆易碎。镜检,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急性肝淤血中央静脉和窦状隙扩张,充满血液多见于右心衰竭2020/2/937慢性肝淤血: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变,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形似槟榔的剖面,称为“槟榔肝”。镜检,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隙高度扩张,充满红细胞,肝小叶中心部分的肝细胞萎缩或消失,周边部分的肝细胞颗粒变性或脂肪变性。长期淤血者,在此基础上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即为淤血性肝硬化。2020/2/938槟榔切面槟榔肝大体病变2020/2/939慢性肝淤血1肝细胞萎缩;2肝小叶中央静脉扩张淤血;3肝窦扩张淤血;4肝小叶周围部分的肝细胞脂肪变性2020/2/9402.肺淤血急性肺淤血:肺体积膨大,呈紫红色,表面光亮,重量增加,切面流出大量混有泡沫血样液体。镜检,肺组织内的小静脉和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其中充满红细胞,肺泡腔内有少量红细胞和浆液。肺淤血多见于左心机能不全或肺静脉回流受阻2020/2/941肺胞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少量红细胞及浆液急性肺淤血2020/2/942慢性肺淤血:除急性肺淤血病变外,在肺泡腔内可见吞噬细胞吞噬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颗粒现象,此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肺泡腔心衰细胞:肺泡腔内有成堆巨噬细胞,胞质内含有呈棕黄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2020/2/94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轻微淤血时,若病因消除即可恢复(可逆性)。长时间的淤血,可导致淤血性水肿、出血、组织坏死、间质增生甚至硬化。淤血组织抵抗力下降易继发感染。2020/2/944二、出血(hemorrhage)是指血液(主要为红细胞)流出心脏或血管腔之外的现象。流出的血液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2020/2/945原因及类型1.破裂性出血:心、血管壁的完整性破坏(可发生于心和血管的任何部分)外伤性出血:外伤→血管破裂侵蚀性出血:血管周炎症、肿瘤、寄生虫等侵蚀血管破裂血压增高:血管壁病变、动脉硬化、动脉瘤时血压升高→破裂2020/2/9462.渗出性出血:血管壁完整性无异常,但通透性增高(因缺氧、感染和中毒、过敏反应、维生素C缺乏等,仅发生于毛细血管和微血管)2020/2/947病理变化外出血动脉出血时呈喷射状,颜色鲜红;静脉出血呈溢出状,颜色暗红。(呕血、咳血、便血、尿血)内出血血肿:组织内的动脉破裂,呈包块样隆起。积血:血液积于体腔内。(胸腔、腹腔、心包腔)溢血:组织或器官内不规则的弥漫性出血。“血肉模糊”2020/2/948点状出血:针尖到针头大小或更大。常见于皮肤粘膜。淤点:直径不大于1mm的出血点。淤斑:直径数毫米至10mm的出血病灶。出血性浸润:出血呈弥漫性,浸润于组织内,呈片块状,暗红色。2020/2/949猪肺脏点状出血猪瘟之肾脏点状出血2020/2/9502020/2/951线状(环状)出血:沿毛细血管发生的条纹状出血,如肠粘膜、气管粘膜出血。出血性素质:全身各组织均有渗出性出血倾向时,称出血性素质。出血的颜色与出血的时间长短有关。2020/2/952鸭瘟:气管出血(环状)2020/2/953镜检:出血的特征为组织间有红细胞散在聚集。2020/2/95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一般器官组织小血管破裂性出血可自行止血(血管收缩,血栓形成),影响不大,但长期小量出血→机体贫血。大血管破裂出血:短时内失血量达循环血量的20%~25%→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重要器官的少量出血也会导致严重后果。心脏出血→心包填塞。脑出血→内压↑→中枢神经受损→死亡。2020/2/955三、血栓形成(thrombosis)是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并凝集形成固体团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团块称为血栓。2020/2/9561.血栓形成的条件心脏和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流性质的改变以上为血栓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存在并相互影响、共同作用。2020/2/9572.血栓形成过程及种类形成过程血小板附壁、凝集形成白色血栓(头部)血液成分凝集和
本文标题:病理学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599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