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儒道法墨,谁在战国最受统治者欢迎?儒家为什么不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儒家想要发展,应该怎么办?法家儒家要求恢复西周统治,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不符合当时统一的历史趋势,也不符合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吸收别家所长,迎合统治者复习导入下列两位汉代人物又是谁?他们与儒家思想有什么关系?儒家思想的地位有何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汉武帝董仲舒想一想•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董仲舒第一单元第2课看一看,议一议•看课文P8—图“鲁壁”及有关文字•“鲁壁”之传说,反映了什么史实?儒学的曲折发展此后,儒学又怎样发展到独尊的地位呢?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1.西汉初年:“无为而治”材料: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①原因:主观: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客观: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一、从“无为”到“有为”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③表现:与民休息/休养生息•对外与匈奴“和亲”;•对内轻徭薄赋;具体措施汉惠帝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汉文帝汉景帝汉高祖材料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牸牝(母马)者而不得会聚。”—《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武帝时,北有匈奴时犯之,南夜郎自大不归顺也……诸侯王大量招致宾客游士,扈从左右,有“豪桀之士”……被水旱之灾,急征暴虐,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根据材料一分析汉初“无为”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材料三: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王国问题土地兼并问题边境问题④作用社会危机国力日强社会安定经济恢复2.汉武帝的“有为”①原因可能性必要性②目的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前87年)知识链接: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必修①:P12、P14(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2)加强皇权:内朝制度,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内朝,以削弱相权;(3)察举制经济:必修②:P17改革币制,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实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军事:课外补充: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生平(前179——前104年)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创新儒学体系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春秋繁露》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061创立三纲五常的伦理家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加强中央集权2、新儒学的内容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顺命》人之为人,本于天也。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人之好恶,化天之暖清;人之喜怒,化天之寒暑;人之受命,化天之四时;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春秋冬夏之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③“三纲五常”④“仁政”:限田、薄敛、省役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尤其是道、法、阴阳五行家);②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3、新儒学的特点“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就是“三纲”——《春秋繁露.同类相召》◆借助天上的神权来强化地上的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3、新儒学的实质4、新儒学的根本目的◆维护专制集权▼边境不宁▼诸侯王势力割据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制定规范限制人民面临问题董仲舒的学说解决之道◇“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上的统一◇“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限田、薄敛、省役◇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①新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②汉武帝尊儒1、原因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政治上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垄断。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表现“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汉代教育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教官:五经博士——儒学垄断教育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凭儒学入仕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儒学在民间独尊积极消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2、有利于社会道德建设和社会稳定3、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主流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1、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不利于学术发展2、宣扬的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3、影响(对汉代新儒学的评价)董仲舒以后的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2)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谈论神学。(3)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成为儒者的“政治敲门砖”。(4)先秦儒学处于充实发展中,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则被当作“圣经”。民间学派正统、主流文化理想化宗教化理想化政治化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中国的学术思想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将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儒家思想发展过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影响2、表现1、背景消极积极教育政治思想3.董对儒学加以改造,符合中央集权的要求2.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有力的统治思想1.无为而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顾颉刚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1、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的社会功能。3、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善待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思考练习题:1、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主要是因为董仲舒提出了()A.“春秋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AC3.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①崇法反儒②防止旧势力复辟③毁灭文化④加强思想控制(2000年津赣卷)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儒家主张B.墨家主张C.道家主张D.法家主张BC5.儒学到了汉被赋予了新的含义()A.人定胜天B.无为而治C.君权神授D.仁政思想6.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主要利用了儒学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7.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形成④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CDD
本文标题:第二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16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