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节“三礼”•一、概说•1、“礼”的意义•“礼”本指祭祀鬼神时的一种仪式,后遂引申其义,做社会上一切礼仪之通称。礼者,所以定国家、安社稷、存人民、立后嗣也。•一曰:《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二曰:礼者,别也,所以辨人与己之地位也。《曲礼》所谓“夫礼者,所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三曰:礼者,节也,所以节天之序也。《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庄敬恭顺,礼之制也。过制则乱,胜质则伪。”•四曰:礼者,防也,所以防患于未然也。《坊记》曰:礼者,因人之情,而为节文,以为民坊者也。故君子礼以防德,刑以防淫,命以坊欲。•五曰:礼者,体也,身体而力行之也。《孟子》对于义、智、礼、乐诸美德,要从事亲、从兄二事,身体力行。故曰:礼者,体也。•《周易·咸卦》:•“《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又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2、“礼”的起源与作用•《周易·咸卦》:“《序卦》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又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荀子·礼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3、“三礼”“三礼”之名,起于汉末。《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名称始于——郑玄之遍注“三礼”。•记载国家的制度,属于礼之数,即具体事项。共六篇,每篇一官,配以天、地、春、夏、秋、冬四时,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周礼》•记载世俗的仪文,属于礼之数,亦具体事项。分八种,即古代之冠、婚、丧、祭、射、乡、朝、聘八种礼仪。今传本17篇,为刘向《别录》本,即郑玄集今古文所注本。《仪礼》•记载礼的抽象道理,属于礼之义,即抽象道理。为孔门弟子及其后学者所记论礼的文字,经后人纂辑成书。戴德辑85篇,为《大戴礼记》,今存39篇。戴圣辑之文字有49篇,叫《小戴礼记》,即今通行之《礼记》。《礼记》“三礼”项目《周礼》《仪礼》《礼记》作者相传为周公作(1)周公(古文家)(2)孔子(今文家)(1)孔子弟子及其后学(2)秦汉间儒者名称本名《周官》《古礼经》《小戴礼记》内容政治制度详述礼仪解释仪礼特色长于记事长于记事议论记载丰富相异处•三者并无纲目之分,唯以价值衡之,《礼记》的价值远在《周礼》、《仪礼》之上,因为制度、仪文易随时间、空间而改变,而道理诉之理性,可放诸四海皆准,垂诸万世而不移。二、《周礼》•1、《周礼》之名称及来源•(1)名称•A.本名《周官》,(始见《史记·封禅书》)•B.也称《周官经》,(始见《汉书·艺文志》)•C.后称《周官礼》,(始见《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D.又尊称为《礼经》,(见荀悦《汉纪》卷二十五)(2)作者•A.旧传“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B.昔贤疑为战国阴谋之书,出于刘歆之手(但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已得《周官》,证非刘昕所作。)•C.周秦间学者所编,掇拾西周旧制,参以己见,托之周公(3)《周礼》的成书年代•战国•依据:书中言“九畿”为战国时的思想;书中言“河东”为战国时代的地名;书中谓“王后”曰“夫人”,是战国时代的称谓;书中言“五帝”、“五行”、“五岳”年战国时代的风气……•天官:家宰,掌治典,统百官,通四海,即后世之吏部,现代之国务院。•地官:司徒,掌教典、敷五典、安万民,即后世之户部,现代之内政部。•春官:宗伯,掌礼典,治人神、和上下,即后世之礼部,现代之教育部。2、《周礼》之内容•夏官:司马,掌政典,统六师、平邦国,即后世之兵部,现代之国防部。•秋官:司寇,掌邢典,诘奸邪、刑暴乱,即后世之刑部,现代之司法部。•冬官:司徒,掌事典,屈四民、时地利,即后世之工部,现代制经济部。•(1)《周礼·冬官》记载古代农工技术,由此书可知古代的农业和工业。•(2)《周礼》为古代之政典,由此书可考知古代之官制。•(3)《周礼》记载古代官制职掌条贯周详,规范宏大,颇能配合古代社会,故自北周、隋唐以后,中央管制名目均以此为蓝本,盖此书之可贵为古代政典之故也。3、《周礼》之价值•(4)此书是研究先秦政治、社会史之可取资料。•(5)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职官治吏的政典,也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渊源,更是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典籍。•(6)“三通”言政典均由此书,可考知典章制度。•(7)王莽、王安石托古改制,均依托此书,由此可知二王政治之思想。•1、《仪礼》之名称•(1)《仪礼》在汉代只称作《礼》,是《礼》的经。•(2)《史记》称之曰《士礼》。•(3)刘歆《七略》称之曰《礼经》。•(4)郑玄谓之《今礼》。•(5)《汉书·艺文志》谓之《礼古经》。•(6)“仪礼”二字,最早被用于书中,见范晔《后汉书·郑玄传》。三、《仪礼》2、《仪礼》之作者(1)今文派以为周公为侯国所作(贾公彦)(2)古文派以为孔子所定(皮锡瑞)(3)崔述以当在周末文盛之时。(4)今人王静芝在《经学通论》中说:“礼仪是生活中渐次形成的,初时无书,渐有文字记载,文字记载可能很多,秦火以后,散佚只得17篇。以今文传之于是有了一部《仪礼》。”3、《仪礼》之内容•冠、•昏、•丧、•祭、•乡、•射、•朝、•聘八种习惯礼仪。(1)冠婚礼•冠:以明成人,系男子年20岁,表示成年所举行之礼。冠礼之后,开始束发加冠,有别于里子彩衣。成年了!•婚:以合男女,古者婚礼因都在黄昏举行,故曰婚礼。《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皆主人筵几於庙,而拜迎於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於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丧:以仁父子,包含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丧服。丧礼包含五等丧服(五服)和五等丧期,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祭:以严鬼神,包括特牲馈食礼(诸侯)、少牢馈食礼(大夫)、有司彻。(2)丧祭礼(3)乡射礼•乡饮:以合乡里,乡饮酒礼、燕礼均属乡礼。•燕射:以成宾主,乡射礼、大射属射礼。(4)朝聘礼•聘食:以睦邦交,聘礼为诸侯相互聘问之礼,公食大夫礼亦属之。•朝觐:以辨上下,觐礼为朝觐天子之礼。5、《仪礼》之功用与价值•功用:记载古代八种习惯礼仪之书,也是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必读之书。•价值:可以考知当时社会之情形•(1)从冠、婚、丧、祭之礼,可以考知当时亲族之关系、宗教之信仰;•(2)从射、乡、朝、聘之礼,可以考知当时之政治制度及外交情形;•(3)其他若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有关民生日用之事物,后世史家记载甚少,治史学者所直究心。•(一)《礼记》之名称•1、在东汉,有时称《记》,如班固《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说:“《记》,百三十一篇。”•2、《礼记》,有时也称《记》,如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上说:“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记说,七十子之徒所论。”四、《礼记》(二)《礼记》之来源•1、《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说:“《记》,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学所记也。”•2、郑玄《六艺论》,始分大小戴之篇数。•3、《隋书·经籍志》以为•4、《经典诗文》引司空长史陈邵《周礼论·序》,以为《小戴记》删自《大戴记》以成《礼记》。(三)《礼记》的作者•1、《汉书·艺文志》班固自注:“七十子后学所记。”颜师古注:“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也。”•2、《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乐部叙录》:“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3、《经典释文》:“孔子门徒共撰所闻,以此为记。”•4、何异孙《十一经问》:“七十二子共撰所闻,以为之记”•9万余字,49篇。(四)《礼记》之内容皇帝诏曰•卷一曲礼上第一•卷二曲礼上第一•卷三曲礼上第一•卷四曲礼下第二•卷五曲礼下第二•卷六檀弓上第三•卷七檀弓上第三•卷八檀弓上第三•卷九檀弓下第四•卷十檀弓下第四•卷十一王制第五•卷十二王制第五•卷十三王制第五•卷十四月令第六•卷十五月令第六•卷十六月令第六•卷十七月令第六•卷十八曾子问第七•1、梁任公:《礼记》之最大价值,在能供给以研究秦汉间儒家学者学术思想史极丰富的资料。盖孔氏之学,在此期间始确立,亦在此期间而渐失其真。其蜕变之迹与其几,读此两戴记80余篇最能明了也。•2、先秦政教礼俗•3、孔门以礼为人格教育之工具•4、秦汉间制度典范(五)《礼记》之价值“三礼”之价值•1、孔门本以《礼》为人格教育之一工具,至荀子更是以其为其唯一工具。由“礼”可知儒学之盛衰。•2、秦汉间帝王好大喜功,铺张措施多由儒生启之,如生不得不广引古制以自张其军。而其中仍有发挥儒家政治思想及其有价值制度之处,如《王制》、《礼运》。•3、为提倡礼学起见,一方面讲求礼之条节,一方面推阐制礼之精义及其功用,以明礼教与人生的关系,使得礼治主义能为合理之存在。•4、孔子设教,推重力行,及其门者受人格之感化,战国以来,求知之学日昌,儒家为哲理或科学之研究,孟荀之论性、论名实,此其大较也。
本文标题:国学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17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