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文化之根---道
中国文化之根---道中国文化之根---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最早由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随后,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有句非常有名的话来诠释‘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由此成为中国古典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由‘道’而衍生出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哲学概念,在文革中,‘形而上学’被引入现实政治意识形态中,一句‘形而上学猖獗’,使许多理论工作者成为政治运动中的牺牲品。在八十年代的高中《唯物辨证法》、《政治经济学》两科课程中,对‘形而上’与‘形而下’这对哲学概念有相当的篇幅。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周易·系辞传》,都源出《周易》,《易》被列为中国文化的源头,这已经是勿庸置疑的基本观点。当代汉语‘理论’一词,尽管可以被理解为‘道’,但其哲学内涵却异常苍白,没有春秋笔法所包含的‘万一’,所以说,用‘理论’一词来论述古典哲学中‘道’这个概念,是无能为力的。无能为力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能力读懂《周易》。子曰:“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是春秋笔法,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我的解读是:孔子直截了当的承认,我孔子的学说来源于《易》。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的解读是:“《易》里面的义理,是可以执行的,那是非同寻常的哲学道理。《易》里面涉及的名词,那是非同寻常的哲学名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都来源于《易》,孔子的儒学、老子的道学,各自表达了对《易》理的独特理解,一定意义上,《道德经》、《论语》、《诗经》、《周礼》、《尚书》都是《易》的另类表达形式。另类表达形式,就是老子、孔子各自导‘道’的成果。孔子一句“吾道一以贯之”,孔子的概括能力,明显高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常道”用于用于哲学概念,所指的就是‘解《易》之道’;“非常道”用于执政,指的是‘天下为公’之道;“非常道”用于读书,指的是解读‘春秋笔法之道’。以上三个“非常道”,最要紧的是解读‘春秋笔法之道’。《诗经·卷耳》是一首非常重要的文章,起首的一章说:“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这里有个重要概念‘周行’,‘周’说的是《周易》,孔子说“吾从周”;‘行’的理解就非常复杂了,主要指两钟理解,读HANG音,理解为涵意;读XIN音,理解为人性、信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性、信仰’,合成则成为‘仁、信’,‘仁’、‘信’是儒学的两个重要哲学概念,《论语》在谈‘仁’的概念时有‘里仁为美’,在谈‘信’的时候有‘民无信不立’,这些重要的观点,归于中国语言按发音来组建新词语的原理,这个原理,一是春秋笔法,一个就是易理。《诗经·鹊巢》说:“之子于归,百两御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这个‘两’,大的方面来将,说的就是‘春秋笔法’和‘易理’;就《易》理上说,说的是‘刚’与‘柔’、‘阴’与‘阳’、‘吉’与‘凶’、‘学’与‘习’、‘道’与‘德’等两两之易。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壮大、衰落的周而复始,无不被汉字、汉语所左右,具体来说,无不被依据《易》理造出的文字和读音所左右。只要用汉字,只要讲汉语,你都在用易理在说话,用易理造出的汉字表达你的主张。尽管《易》理读不懂,他已经化入了一个个汉字中;尽管春秋笔法失传,他已经化成了千百个成语、千万篇传世的华章。‘春秋笔法’和《易》,就是中华文明独特的“非常道”:智慧在其中,传奇在其中,可以君子万年,可以经营四方。阴阳转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何以分阴阳二气?人体内何以分阴阳二气?高低、贵贱、阴阳、刚柔是无人道之别的。无物不阴阳,无物不五行,无物不八卦,无物不六十四卦,总之,无物不乾坤也。动物为阳,植物为阴;笔为阳,纸为阴;光为阳,眼为阴;眼为阳,灯为阴;善为阳,恶为阴;用为阳,体为阴。五行有了阴阳还要有阴阳平衡。然平衡之理在五行,生克制化也。五行这种描述方法具有特殊性,能够说明世界的这种平衡,而且是很好的说明。十来源于五,正是河图、洛书的根源。“洛书的虚中十乃众妙之门。”生者,利也;克者,制也,抑也。三五以变,错综其数。五行:遇三致克。阴阳者形而下,五行者形而上。易理精神实质得失、进退、存亡、恐惧易理精神实质就是:从自然万物生死存亡的循序过程中,发现并寻找出对人类处世,有启示,有指导意义的精神理念来,帮助人类客观地,务实地,科学地处理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它的精神实质用八个字即可解答:得失、进退、存亡、恐惧。(一)得失:人处事,有得有失。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这是正常。世界上绝不会有光得不失的情况。如果有,那是不正常。是暂时的光得不失,其结果可能会得不偿失。光得不失是妄想,光失不得是傻子。“从来祸福不由人,得失全在无意中。”但是,如果懂了八卦易经的道理,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就会使自己得多失少。(二)进退:“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人们在前进时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会用来劝慰别人和自己的一句话,也可以说是至理名言。但是,暂时的困难和有利的恢复,有可能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有时候进一步也可能是海阔天空。如何才能做到进退自如呢?那就必须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客观的科学的把握分寸,做到随机而变即可。(三)存亡:“生死存亡”是讲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里为什么只谈存亡,不谈生死,原因何在呢?因为存亡是讲的让事物如何存在下去而不消失。只有存在下去才会有变化,才会有发展。反之就会消亡掉。生的概念有两个:一是出生之生,一是生活之生。出生是出世,生活是生存。谈生存是对的,人为可以掌控。人出生可以掌控吗?人的自然死期和死法可以掌控吗?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应该看做是生计,不是投胎出生之生;死,是消亡过程,不是自然死期和死法。“生死存亡”都是讲怎样存在下去,而不是讲怎样投胎转世。存是事物发展的目的,亡是事物的消亡过程。只有懂了存亡的意义,才会知道生存的价值。八卦易经之理,就是告诉我们生死存亡的意义和价值的。(四)恐惧:人生在世,应该有所惧怕,有所恐惧。有了这种心理,你做事才有可能小心谨慎,避免出错。恐惧的心理来源于规矩。懂规矩的人才知道害怕,有规矩的人才能知道警惕。时刻警惕自己,才不会犯错误。所谓犯错误就是违反了规矩。违反了规矩就是违背了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不管是违背了规律,还是破坏了规矩,都得到的是应有的惩罚。八卦、六十四卦、易经之理,从头至尾都暗示了这一真理。尤其是文王八卦,乾卦三爻:终日乾乾。就是提示人们时刻保持警惕之心,以免过失、过错;上爻亢龙有悔,是说物极必反。也是讲的警惧之心。六十四卦的六爻之理,都是讲,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规矩,不然的话,所作之事可能会事与愿违,或者是过之如不及。进退·存亡·得失一、大自然的启示大自然一直在做有序的运动。大到日月星辰,小到鱼鸟花虫,都有一定的运动规律。动与静,夜与昼,寒与暑,生与死,都有其规律可循。在中华先贤的视野之中,看到了这样一些有序的自然现象: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的有序往来演化出了昼夜之序。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的有序往来演化出了四时之序。生生与消亡,原始反终;生长消息演化出了一幅有序的自然进化图。大自然中也有无序变化即非正常的变化,但只是暂时的、局部的,总体的、主流的变化是有序的。二、智慧的总结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中华大地上最早研究自然秩序的是伏羲氏。理性的观察,智慧的总结,伏羲氏用八卦记录了研究结果。八卦本身充分体现出了一个“序”字——井然有序。六十四卦也体现出了一个“序”字。文字诠释卦象,同样也重视一个“序”字。《周易·乾·文言》诠释《乾》卦上九爻,解释中出现了从自然之文到人文的重要哲理:“‘亢’之为言也,知进不知退,知存不知亡,知得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亢者,高也,高位也,极处也。上九爻在《乾》卦卦象中处于最高的位置,所以谓之以“亢”。高处、极处,是物极必反之处,是穷上反下之处,是事物变化之处。自然界的演化是这样,人世间的演化也是这样。自然界的物极必反,人世间的有序进退,从自然之文之处演化出了人文哲理。《周易·乾·文言》诠释的内容,集中在了人文哲理中。《周易·乾·文言》认为,能够把握“亢”处的变化,能认识事物极处必变的道理,才称得上是圣人。人在极处,对“知退”之序掌握的好坏,就会发生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存与亡,得与丧。三、经验与教训源头的中华文化是效法自然的文化。人理源于天理,天理即自然之理。序出自然,人效法自然也重视秩序之“序”。人文中秩序之“序”,首先体现在圣人君王的“进退”之序上。从有巢氏、燧人氏到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这些早期的领袖人物都是中华民族的能者与贤者,都是凭借巨大的贡献——发明创造的业绩——被天下之民拥戴为君王的。有巢氏、燧人氏之间的更替,传说与经典中都没有发生血腥争斗的记载。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之间的有序更替,《周易·系辞下》记载了两个字:“没”与“作”。作者,为也。能不能“作”、有没有“为”是担任君王的先决条件。“没”者,老也、死也。尧、舜都在自己年老体衰之时提出了禅让。禅让并不是私下传递而是“天民一体”的选择。进有序,退亦有序;进在自己有能力造福天下之时,退在青年人有能力造福天下之时。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之间的有序更替,是以能否造福天下为前提的。在君王职位上的有序进退,伏羲氏、神农氏、黄帝、尧、舜为子孙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序之进退,使中华贤哲留下了万古英名。“夏传子,家天下。”从大禹的儿子夏启之后,天下选贤变为家中传子。从此,君王的有序更替变为武力争夺的“楚汉相争”。天下选贤,选出的贤者与能者。武力争夺,冒出来往往是文盲与无赖。家中传子,传出来大都是昏昧无知者与骄横淫逸者。皇帝之进退,是无序之进退。撕杀而进,被杀而推。每一次皇帝的更迭,不但不会使天下进步,而且会给整个民族带来痛苦的灾难。就皇帝家族而言,无序之之进退,往往给家族带来了覆灭的命运。几千年来,几十个王朝、三百对名皇帝,世界上连一个“亢”字都并没有弄懂。五千年的历史中,既有“天下选贤”的宝贵经验,也有“家中传子”、“楚汉相争”沉痛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继承祖先的辉煌,重新创造新的辉煌,是中华民族优秀子孙的基本责任。合和·和谐·平衡合和、和谐、平衡构成了中华文化精神之元。合和文化孕育出了早期的那个善于理论研究、发展生产、发明创造的文明而先进的中华民族。探讨一下合和文化的起源,对于民族复兴也许是有益的。一、合和打开人类早期的经典——无论是文化经典,还是宗教经典,在第一页的位置上都在关注着同样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宇宙与人”的起源。《圣经》用一个万能之神解答了“宇宙与人”的起源问题,其他宗教经典与《圣经》大同小异,都是用不同名称的万能之神解答了“宇宙与人”的起源问题。唯有我中华先贤在“宇宙与人”的起源问题上没有造神,而是用两种原动力回答了这一重大问题。这两种原动力就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合而为道。上帝为同性同体,这本身就难以回答“生产”问题,道异性同体,顺利地回答了“生产”问题。道中的一阴一阳是一分为二又合二而一的关系。阴阳合和,产生天地。天地合和,产生万物与男女。男女合和,产生儿女。“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天地交而万物不通也”,《周易·彖传》中的反复强调的这一个“交”字,实际上就是一种合和状态。形象之天地,抽象之阴阳。阴阳之道与形象之天地必须处在合和状态之中,才有这生气勃勃的自然,才有这繁华的人间。明朝《周易》研究者来知德所作的《太极美圆歌》,用形象的手法刻画出了明阴之间的阳合和关系:“我是一丸,黑白相和。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左无右。”丸者,圆太极也。黑白者,一阴一阳也。相和之“和”,所指的就是阴阳之间的合和状态。太极之处的阴阳关系始终保持者一个合和状态。二、和谐合和的阴阳关系演化出了中华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这是《诗经·小雅·常棣》中的一句诗。妻者,妻子也。子者,丈夫也。好合之“合”,即是良好的和谐状态。《礼记·中庸》把这句诗推崇夫妻关系的准则:
本文标题:中国文化之根---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2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