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上课)(1)
生产(第二单元)消费(第一单元)交换(第四单元)分配(第四单元)经济活动生产(二)分配(三)交换(四)消费(一)经济生活框架设计思路教材按“消费――生产――分配――市场”来设计为何生产(生活与消费)是谁生产(经营者与劳动者)为谁生产(个人收入的分配)在哪里怎样生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多彩的消费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居民收入当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收入差距消费类型按交易方式: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按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及其类型主要因素:主观因素: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做理智的消费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考点考向概览考点概览考向定位3、消费(1)消费及其类型①影响消费的因素②消费类型③消费结构(已删)(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①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②正确的消费原则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影响消费的因素,重点考查扩大内需的具体措施。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的关系)、消费心理、消费观念也是选择题常考的内容。2.从试题类型上看:材料题主要立足城乡收入差距,融合消费结构和影响消费的因素,考查刺激消费的措施。选择题多考查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消费心理的区别。消费观念经常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生产相结合。高考复习策略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立足消费这一核心,阐明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就是收入和物价。主观因素是指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从单元角度看,必须明确货币与消费的关系、汇率变动与消费的关系、物价与消费的关系。重点在于明确价格与消费的相互影响。从整个教材看,立足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分析消费与生产、消费与分配、消费与居民生活、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系。高考复习策略3.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所以我们必须把握如下时事热点:①结合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改善的原因和意义,并认识恩格尔系数的变化。②结合我国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稳定物价的具体措施,分析收入差距对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③结合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分析消费观念在企业生产和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④结合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区分四种消费心理,说明应树立正确消费观及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考点一、消费及其类型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当前可支配收入【特别提示】: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所以提高消费水平最根本的途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1)居民的收入----主要的1、影响消费的因素•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特别提示2】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领域都要注重公平;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差距,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消费信心。同时,作为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1)居民的收入----主要的考点一、消费及其类型(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变动收入已定情况下,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消费量发生变化居民购买力:复习: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有什么不同?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提示】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持供需平衡,保持物价稳定。考点一、消费及其类型已删商品的性能、外观、质量、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与保养情况都能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特别提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除了收入和物价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消费环境、国家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对居民消费水平都有重要影响。(3)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补充)考点一、消费及其类型小结:全面认识影响消费的因素因素关系措施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可支配收入(根本途径)----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未来收入预期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搞好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收入差距加强宏观调控,维护社会公平,落实分配政策,克服两极分化,实现共富。考点一、消费及其类型见南方新课堂12页因素关系措施生产生产决定消费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根本途径物价物价影响人们的购买力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商品性能、质量等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企业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与企业形象。消费观念影响消费水平与习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小结:全面认识影响消费的因素考点一、消费及其类型(1)消费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一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消费与经济发展方式:消费、出口、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要想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思维拓展】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考点一、消费及其类型(3)消费观念与经济发展: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倡导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消费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刺激消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思维拓展】消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思维拓展】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考点一、消费及其类型•(2010全国卷1、江西卷、湖北卷)30.一片秋叶随风飘落,宣告了其自然生命的终结。有人突发奇想,用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这一事例说明•①秋叶和陶罐的价值随着关系的改变而改变•②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③观念创新实现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④秋叶和陶罐的价值取决于其自身属性和人的需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现代工艺把叶子镶嵌在陶罐上,叶子获得了第二次生命,陶罐也因彩叶依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取得了“1+1>2”的良好效果,体现了观点①,新价值的创造改变了秋叶和陶罐的属性这一说法错误,违背了利用自然物要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为前提这原理,秋叶和陶罐价值的增值需要观念创新,但最终能否实现增值还要取决于人的消费需要,③观点片面,④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2012广州二测)关于收入(Y)和消费(C),存在如右图所示的关系(C0B线)。不考虑其他因素,由该图可推断出•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②收入越高,消费占收入的比重越大•③恩格尔系数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④提高A点左边人群的收入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划分依据类型特点消费对象有形商品消费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有形商品消费的是服务交易方式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有权和使用权即刻发生转移预支未来收入满足消费,所有权逐步转移,使用权即刻转移所有权不转移使用权即刻转移消费目的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较低层次,最基本的消费提高自身素质,全面发展身心愉悦,丰富物质和精神生活2、消费类型已删类型特点适用商品对象所有权和使用权转移情况生活事例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大部分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大宗商品或服务,一次性支付超出能力使用权即刻转移所有权逐渐转移短期租用使用次数有限,暂时使用的商品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暂时转移买日常生活用品买房子、汽车租房子、汽车、书籍2、消费类型2、消费类型【特别提示】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区分(1)超前消费的含义和作用:超前消费是指脱离自己的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消费行为,它以追求享乐为目的,以消费高品牌、高档次的商品为特点,是一种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和家庭收入的多少而盲目攀比、不计后果的消费方式。它败坏社会风气,在经济上会造成虚假的社会需求,妨碍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2、消费类型【特别提示】贷款消费和超前消费的区分(2)贷款消费是否是超前消费,关键在于消费者在借贷时是否充分和科学地考虑了自己的收入预期。如果借贷是建立在自己的收入能力或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的,那么,这种贷款消费就是适度消费,不是超前消费。(3)总之,贷款消费不是超前消费,而是以自身当前收入和未来收入为基础,是提前预支未来收入的一种消费方式。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不失为一种可行选择。贷款消费的实施也有利于扩大内需。•(2011年高考重庆卷)2009年,我国实施较为宽松的汽车信贷政策,助推了汽车消费的增长。201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800万量,位居世界第一。由材料可知•A.国家运用行政手段调节汽车的生产与消费•B.汽车消费增长是汽车生产增长的决定性因素•C.汽车信贷政策的变化影响汽车的销售和生产•D.贷款买车属于超前消费,背离了正确的消费观•【解析】信贷政策属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中的经济手段,故A项错误。B项隐含着“消费决定生产”这一判断,是错误的。D项过于绝对,贷款买车是否属于超前消费,须具体分析。如果贷款数额过大,超过偿还能力,则属于超前消费;如果贷款数额没有超过偿还能力,则仍然属于适度消费。C项符合题意。(1)含义:反应人们各类消费支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2)影响的基本因素: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3、消费结构(已删)(3)恩格尔系数——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一个家庭收入越少,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这一观点被称为“恩格尔定律”。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系数为“恩格尔系数”,用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用支出额/消费总支出额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一个划分贫困与富裕标准恩格尔系数: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3、消费结构(4)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的关系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特别提示】恩格尔系数降低并不意味着家庭用于食品支出的总量在降低。3、消费结构•(2011上海卷)下表为市民袁先生家2010年的开支清单。据此可算出恩格尔系数约为()•A.27%B.42%•C.38%D.32%•本题比较简单,首先知道恩格尔系数=食品总支出/家庭消费总支出,其次注意国债、股票、储蓄不是家庭消费总支出,因此恩格尔系数为4÷(4+1.6+2.3+1.7)≈42%。标新立异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特点仿效、重复、盲目炫耀盲目符合实际、实惠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展示个性、推动新工艺新产品的出现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利弊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会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过分标新立异代价大,社会不一定认可不实用,对个人生活不利态度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不健康的心态
本文标题:2014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上课)(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32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