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
1A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项目类别:规划基金项目学科门类:交叉学科/综合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项目负责人:潘玉君所在学校:(盖章)云南师范大学系列名称: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申请日期:2005年05月30日教育部社科司制2007年6月2项目承诺书1、本表填写的各项内容属实,没有知识产权争议。2、如获准立项,同意以本表作为协议开展研究工作,并按照表中填报的研究内容和时间如期完成研究任务。3、遵守教育部有关项目管理规定,自觉接受项目检查与监督管理。4、同意在项目结项时将本表所列的研究与调查原始数据、资料等提交教育部并由教育部无偿使用。申请者(签章):年月日3填表说明1、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本表所涉及学科代码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以下简称《国标代码》)填写。2、封面“项目类别”:选择“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其中之一填写。“学科分类”选择下列之一填写:(1)管理学;(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民族学;(17)新闻学与传播学;(18)图书情报文献学;(19)教育学;(20)心理学;(21)统计学;(22)港澳台问题研究;(23)国际问题研究;(24)交叉学科/综合研究。3、研究方向:按照《国标代码》中三级学科名称及代码填写,如没有三级学科,按照二级学科填写。填写方法如“魏晋南北朝史(770.3020)”。4、研究类别:选择“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其中之一填写。5、最终成果形式:按下列成果形式填写,最多填写2项:专著、编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著作、译著、系列论文、研究或咨询报告、音像软件。6、申请书(A表)及匿名评审表(B表)统一用A4纸印制,左侧装订。A表、B表单独装订。4申请人姓名潘玉君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01职称教授/博导所在教研室区域可持续研究发展所职务副所长最后学历大学最后学位学士外语语种俄语,熟练专业领域经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区域现代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建设补偿等申请者承担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项目来源类别课题名称批准时间是否完成国家社科学基金中国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研究2002正办结题省社会科学基金中国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研究2002已经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云南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2001已经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20世纪地理学基础研究(侧重区域发展及其基础)2005正在进行申请者本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900字)51、潘玉君.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三次印刷2、赫维人、播长君甲新人文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08月3、武友德、潘玉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4、潘玉君、武友德等.可持续发展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04月5、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间题.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11月9日6、潘玉君、武友德.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试定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7、潘玉君、段勇.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5)8、潘玉君、武友德.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性基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6)9、潘玉君、武友德.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动力与趋势.人文地理,2002,17(5)10.潘玉君、武友德.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科学学研究,2003,21(5)11、.潘玉君、张谦舵.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补偿问题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4)12、潘玉君.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2003,23(3)13、潘玉君.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地理学范式.经济地理,2005,25(1)申请者以及所在学位学科点情况(是否博士点梯队中副教授以上人员,限200字)潘玉君教授,于2000年引进到云南,为云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我校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方向)、自然地理学(区域系统开发方向)和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有悠久的历史,现正在积极申报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等方向)博十点,可望获得批准。本研究方向有副教授以上的人员18位。院系所负责人(签章):明庆忠6课题名称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研究方向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研究类别规划基金项目计划完成时间2005.07最终成果形式2007.07申请经费总额500万元其他经费来源可部分共享其他经费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1600字)7一、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生态足迹:基本含.义和主要情况生态足迹,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等在1年提出并在1年由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群、某个城市、某个区域、某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态足迹与其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栽能力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1)如果,生态足迹=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2)如果,生态足迹成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2、研究与趋势:函待开拓与系统研究在国外,已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计算各类承载力间题,WWF和RP自2000年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资料。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积极的开展,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全球、国家、区域和城市等空间尺度开展。1年,在中对全球人类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2000年WWP出版的书不仅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1961一1997年的各类型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维的动态分析,而且对世界上超过100万人口的15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算和人口规模的类型分析。在区域和城市层次上,Folke等以欧洲波罗的海流域29个大城市为研究案例;'等对伦敦生态足迹的研究;等将生态足迹指标应用于瑞典及其亚区,改进了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等计算与分析了贝宁、不丹、哥斯达黎加和荷兰等国家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概念于1年被引入我国,很多学者,如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杨开忠、顾传辉、李利锋、王书华、播玉君等分别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进行了介绍并进行研究,并较多地集中在我冈的西部地区、台湾省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城市研究也停留在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测算。再者,目前的研究多属于静态分析,少有进行时问维的动态分析。对于以整个省域及其次级地域系统为研究区域并同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工作尚鲜见。生态足迹的研究趋势为:考虑大跨度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逐步加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不断修正、完善计算方法;与反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结合,以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城市和家庭、个人水平的生态足迹分析。同时,我们发现生态足迹的既有的研究及其成果没有考虑到地域结构问题,这是突出的缺点。而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并长时段地系统研究“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8济落后”省区(如云南)的研究尚无前人的研究,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二、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这项原始创新性和集成创新性的研究,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生态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理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项研究囚可以为云南省和诺社会发展纲要的科学制定与科学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也可以为后发达省区提供科学借鉴,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三、主要参考文献中文文献45篇,外文文献65篇。9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限1800字)“资源环境美丽富饶而社会经济落后贫穷的边疆多少数民族省区”,在21世纪如何紧跟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而逐渐实现全面小康呢?这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实,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统一提出了艰巨的课题。我们认为,必须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一一必须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保护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一、基本内容“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这项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①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②关干“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③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④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和⑧关于“云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的研究。1、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课题拟在获取全球性、全国性和省区性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再配合各种调查方法以获取相关的系统数据,计算出云南省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云南省不同时期的区域状况。2、关于“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本课题拟在获取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其它的调查方法以获取数据,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各个地市州不同时期的区域状祝。3、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逐年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地域差.异即地域结构、地域结构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变化趋势。同时,根据生态足迹进行区域类型的划分,建立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类型系统和地域系统。4、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云南省及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的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同时,将云南省历年来的生态足迹(第1项研究)与云南省历年来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第3项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探索地域结构与地域功能之间的关系。5、关于“云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出通过要素协调和区域协调进而实现云南省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的基本对策。二、重点解决的间题(一)本项目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1、特色:“独特的区域类型”和“整体功能一地域结构”的思想本项研究将20世纪90年代末由加拿大经济学家和Wackem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与我们于2004年提出的“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的思想统一起来,进行关于“生态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2、创新:原始创新性、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10国内外对“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的综合研究尚鲜见研究成果。我们是针对云南省这样的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进行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外尚未检索到有关文献。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我们于2004年提出,大生态安全还必须考虑地域结构的问题—大生态安全及其地域结构。经联机检索,国内外尚没有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
本文标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72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