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宁波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宁波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和农村稳定繁荣,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任务,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作为支撑。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我市农业科技进步,满足科技对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推进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特制订本规划。一、发展现状与问题(一)现实基础“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科技工作,把“科技兴农”列入“科教强市”和“城乡联动”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并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07.4亿元,农业增加值12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1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农村经济基本形成了以创汇蔬菜、水产品、特色畜牧、蔺草等九大农产品为主导的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主要农产品的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主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明显提高,11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85只通过绿色认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明显加快,基本形成了水产品、果蔬、竹材等主要特产资源的加工技术体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产值(交易额)239亿元,出口创汇7亿美元。农业农村科技进步明显加快,整体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科技发展环境明显改善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设立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等专项资金,以及每年安排三分之一的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五年来共安排农业科技发展经费6亿多元,比“九五”增加将近3倍。同时,还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科技创新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大大激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实现重大转变通过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调整科技政策,农业科研方向与重点基本实现了从主要追求农产品产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转变,从传统种养业技术开发为主向效益农业转变,从产前、产中服务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技术相结合转变,从引进模仿型技术路线向技术创新路线转变,从以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开发技术和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从研究开发为主向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服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相结合转变。3、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相继建成了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生命科学院等一批具有特色的农业科研机构;并依托涉农科研机构及骨干龙头企业,建成了海洋生物工程实验室等14家农业类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启动建设了慈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11个国家和省市级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园区面积12.3万亩,示范区面积48.7万亩。依托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等建成了40余家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民营农技机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区域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基本适应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4、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储备能力明显提高围绕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需求,以八大农业科技专项行动为载体,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450余项,其中列入国家86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星火计划125项,获省、部科技进步奖35项,市科技进步奖62个,申请国家专利130余项。通过各类科技计划组织与实施,先后自主培育出“甬优6号”超级杂交稻、“慈抗”转基因杂交棉、“鄞蔺2号”蔺草、宁海土鸡、“岱衢簇”大黄鱼等30余个优质特色动植物新品种,其中“甬优6号”等11个品种还通过国家和省级的品种审定,实现了我市国家品种审定零的破突;开发出“对虾标准化高效养殖”、“乌贼全人工繁育和养殖”、“蔬菜真空冷冻干燥”、“农业科技园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等50余项核心技术和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科技成果,使我市在杂交稻、杂交棉选育、果蔬加工、虾贝养殖、农业农村信息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近20个领域的产业技术走在了全国前列,加快了我市农业生产向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显著增强围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常规技术升级,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农科教结合等专项科技计划为抓手,先后组织龙头企业和各类科技机构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规模化生产等领域实施了近200余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依托项目带动,培育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省级龙头企业27家,市级龙头企业192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4家,直接引导企业投入科技资金50多亿元,改造企业加工设备150多套,使黄鱼脱脂加工、毛竹高频固化、杨梅果汁饮料加工等近100余项高新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累计实现农业和工业增加值84亿元。(二)存在问题虽然我市在农业农村科技发展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科技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表现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农业学科结构与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等问题。1、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整体不强我市虽已建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一批农业类科研机构,但至今尚没有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机构。而且,现有的科研院所(校)数量少、科研机构学科优势不明显,规模小,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导致我市农业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2、农业学科结构与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我市农业科研院所(校)的学科结构、专业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不相适应。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创汇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力量薄弱。农业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难以承担高水平高层次的重大科技项目。3、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不畅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仍处在新旧交接的过程中,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力量不足,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等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仍处在发展初期,力量薄弱,还没有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的主体力量。科研和生产仍存在脱节现象,使得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不能得到快速、高效的推广应用。(三)机遇和挑战1、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的兴起,使我市农业科技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纷纷采取措施,致力于加速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以此为标志,一场新的世界性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表明,学科的进一步交叉融合渗透、技术的高度集成以及科技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愈来愈广泛应用于农业,将引领着21世纪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兴产业的拓展,并将深刻地改变农业的面貌,推动农业科技的全面升级。这使我市的农业科技发展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市农业、农村科技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市人均资源量少,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近海天然渔业资源衰退,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和环境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加剧,也使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更加艰巨。目前,在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还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问题,现有的科技成果尚不能满足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农业生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对农业农村科技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3、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给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国际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科技实力,在农副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明显优势,我市农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世贸组织已将农业纳入多边贸易规则的范围,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难以逆转,今后我市农业将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同时,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在WTO框架下,为规避和突破绿色壁垒,应对市场准入制,必须以科技为抓手,加强对我市出口农产品的“绿色技术”研究开发,依托科技进步,迎接入世新的挑战。面对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历史赋予我市农业科技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增强紧迫感,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一)基本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城乡联动”和“自主创新”战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活科技要素,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围绕重点领域,组织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二)基本原则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农业农村科技规划应遵循以下5项原则:1、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既要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农业科技的协调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科技资源优化配置。2、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既要统筹规划,全面推进,提高农业农村科技整体发展水平,又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瓶颈技术。3、坚持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既要注重对高新技术领域的超前部署,实现局部技术跨越,部分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又要立足市情,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常规技术升级。4、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既要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源头创新,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又要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与经验,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5、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既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农业和农村科技能力的中心环节;又要注重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按照“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要求,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步伐,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模式,完善激励创新的机制。(三)主要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体制完善、机制灵活、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使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结合更加紧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果转化和推广步伐明显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突破和推广一批对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主要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技术水平达到全国先进;农业产业布局更加优化,产业空间进一步拓展;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改善,动植物良种及种(养)殖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4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60%;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死亡率下降到15%以下,农产品产后损失率下降到10%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农村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具体目标:1、自主创新取得较大进展。突破80-100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选育动植物新品种20-30个,转化推广100项高新技术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创建2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知名品牌,使种植业、养殖业(畜禽、水产)、林特业等五大传统产业常规技术显著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显著改善;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工程农业、农业信息技术、水土等紧缺资源替代等五大农业高新技术取得较大突破,农业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进一步拓展。2、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三大科技创新平台20-30家,其中5家涉农类
本文标题:!宁波市“十一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8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