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综合/其它 >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弄清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政策及历史经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本章体系: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和政策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本章重点: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节6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毛泽东看解放南京的胜利捷报7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时间界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社会特征)(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私合作)★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主要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拥有重工业的80%左右,轻工业的40%左右;经营全国铁路,控制航运业的60%;掌握银行和绝大部分外贸●国营经济(1952年)●国营工业(1952年)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资本主义个体19.1%1.5%0.7%6.9%71.8%1952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很大的比重,占有明显的优势。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但不占主体地位,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种基本阶级力量(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但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有很大比重。一届政协选举产生的国家政权机构中党外人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27/56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3/6政务院副总理2/4政务院政务委员11/21(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1949--1952: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心任务两个阶段:(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1953--1956: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结论: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只能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这时才能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落后的社会形态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决定性)非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社会20(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1.从中国革命发展的步骤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1(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从民主革命胜利后的主要矛盾看: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的讲义:《辩证法唯物论》22(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3.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23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24(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政治: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国营经济主导,同时包括个体、合作社、私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25主要矛盾土改完成前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残余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1950年1月,上海一工厂区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26土改后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抗美援朝27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愿望。28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一种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2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30结论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31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32(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33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之一:34一九四九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报告七届二中全会当时提出了两个转变:“使中国有可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35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10~15年)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36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1952年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了开始过渡的设想理由:经过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的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之二:371952年国庆节,首都庆祝国民经济恢复任务胜利完成38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1953年12月,在毛泽东亲自修改审定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和准确的表述。39“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P69重点40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P58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41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指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4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4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透视过渡时期总路线,可见其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44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45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46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列宁还具体分析了当时俄国的历史特点,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这些基本经济形式和基本阶级力量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47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可以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无偿没收资本家财产的办法,另一种是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马克思、恩格斯都曾说过:假如采取赎买的办法来消灭资本家私有制,“那对于我们是最便宜不过了”。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曾设想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使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但俄国的资产阶级采取敌对的态度,列宁的设想没能实现。48毛泽东修改过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提纲第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现实依据)。49毛泽东在谈到我国工业的情况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本文标题: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9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