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管理心理学广西区党校心理学教授潘志清第一专题绪现代生产力:F=(人+工具+对象)x管理x教育x科技管理的功能:1、组织功能——对人、财、物、工作的安排、设计2、激励功能——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恩·布兰查德主张在每一位管理者的办公桌上写上这句座右铭“最有价值的一分钟是投资于人的一分钟。”•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要做到这点必须有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协调的人际关系。”•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中有一位是心理学家,他通过实验证明了人的心理支配着人的经济行为。•美国CM(科内尔机器公司)和CE(科内尔电气公司)对管理人员的招考别出心裁:•要求应考人员从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李尔王》等著作中任选一本来阅读,然后写读后感。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告诉未来的管理者,假如连这些书中仅有的几个人物的心理都不能理解,又怎么能在将来的管理中去理解自己的下属。•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组织中的人•1、组织就是人•2、人是组织的首要资源——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3、人是组织管理的主体•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组织管理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规律,包括: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等等。•三、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理论起源•历史背景:(1)社会生产力发展•(2)阶级对立•(3)市场危机•(4)实践与理论成果••工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等•2、理论开创•人性假设与人性管理:•(1)“经济人”假设(X理论)与管理•(2)“社会人”假设与管理•(3)“自动人”假设(Y理论)与管理•(4)“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与管理•霍桑实验与人群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社会测量学•需要层次理论等等•3、理论的发展讨论题:•(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人性与管理方式的认识。•(2)如何理解“最有价值的一分钟是投资于人的一分钟。”?•第二专题人的个性•一、心理的实质•1、心理的含义•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态度、观念、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等等心理现象的总称。•(1)心理是大脑的机能•(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2、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1)认识过程——由一系列认识活动构成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过程。••(2)情感过程——对客观事物的心理体验。••(3)意志过程:自觉的目的性;•积极的能动性;•对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性;•顽强的坚持性;•二、个性•1、个性的含义•个性是个体具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态度、观念、•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2、气质(1)气质的含义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点,而心理活动的动力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的强弱、意志的强弱;•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感觉、知觉、记忆的快•慢,思维的灵活性,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情绪稳定与•否等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心理活动倾向于心理内部还是心理•外部的特点;•(2)气质的类型和主要心理特征•气质类型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抑制过程•高级神经系统的三个基本特性:•强度——从能受刺激的量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来判断强弱。•平衡性——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平衡的,还是哪一方占主导,可分为平衡或不平衡。•灵活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转换快•慢。••在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中高级神经系统的三个特性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兴奋过程占优势)•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抑制过程占优势)•高级神经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兴奋型(兴奋过程占优势)——胆汁质•活泼型——多血质•安静型——粘液质•抑制型(抑制过程占优势)——抑郁质•气质类型的主要心理特征——P88•(3)气质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气质不决定人的成就和社会价值的大小;•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根据人的气质特点,选择适当的转变态度的方法和管理方法;•3、性格•(1)性格的含义•恩格斯说:“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属性。•性格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人与人的本质差异,首先表现在性格上。•2、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毅性•(3)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持续性•主导心境•(4)性格的理智特征•3、性格的分类(P88-89)•按理智、情绪、意志的作用强度划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按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划分:内倾型•外倾型•按独立性程度划分:独立型顺从型•4、性格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了解人与合理用人•(2)性格与人员的优化组合•(3)根据人的性格特征,选择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思想工作方法•4、能力•(1)能力的含义•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地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须具有的智力和技能。•智力——知识、理论、经验•技能——操作技能•(2)影响人的能力形成的因素:素质、教育、实践、勤奋、兴趣等等。•(3)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商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能力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职有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实现这一原则须做到:•①职位分析;•②了解人的能力特点;•③人职匹配;•5、心理测评技术在管理中的应用•(1)心理测评技术的发展概况•在国外的发展和应用:•1905年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从190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心理测评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和临床诊断。但在大战中应用心理测评技术为官兵的选拔、分派、训练服务,收到满意的效果。•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能力倾向测验、职业兴趣测验、评价中心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岗位适应度”(即“人职匹配”)的配置上,满足了职业咨询、人才选拔、安置工作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专门提供人才测评服务的公司,把心理测评技术应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领域,使人才测评成为一个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复苏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其特征是开始吸收、消化国外先进的心理测评技术和方法。•例如修定和应用了:•《中国比纳测验》•《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等•初步应用阶段:•从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这是心理测评技术初步被应用于人才测评的阶段。•最显著的是在国家公务员的考试、选拔中进行的“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包括知觉速度、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等等。•测验方法包括:纸笔测验、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文件框作业等等。•繁荣发展阶段:•从90年代中期至今。其特点:•一是心理测评技术被应用于人员录用、培训、使用、考核的方方面面。•二是产生了一批人才测评的专业机构。•三是修定和研制了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才测评工具,例如《企业管理人才测评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职业倾向测验、企业管理基本技能测验、管理者组织行为动机测验、管理者职业兴趣测验、管理者行为风格测验和企业管理环境评价分析等内容。•(2)心理测评技术的主要测评方法•①心理测验•认知测验:•成就测验—知识、技能、认知结果。•智力测验——智商。•能力倾向测验——潜能、职业倾向。•人格测验:•包括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等的测评。••②面试:•心理测评中的面试在面试前都有明确的面试目的、问题设计、评分标准和比较规范的面试程序。•根据实施时的规范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和自由化面试。结构化面试——是指面试实施的内容、程序和技法在面试前经过完整的设计,在面试实施过程中严格按设计进行,不能随意改动的面试。自由化面试——是指面试的技法、提问方式和内容等在面试前不作严格规定,可以在面试过程中随机而定的面试。半结构化面试——是指规范化程度介于结构化面试和自由化面试之间的面试。在面试前对面试的内容、程序和技法进行设计,在面试过程中可以根据情况作部分调整、改动。•③评价中心:•是综合利用心理测验、面试、文件框作业、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等多种测评技术,把受评者置于一系列模拟的工作情景中,让其进行某种规定的活动,从而考察其是否具备拟任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潜质的心理测评方法。•(3)心理测评技术的主要测评内容•心理测评主要考察的内容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特点(即个性),它包括能力因素、动力因素和个人行为风格因素。•①能力因素:•科学智能——研究能力、分析能力、观察力、判断力、思考能力、规划能力、想象力、记忆力、联想力等等。•社会智能——说服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用人授权能力等等。•②动力因素:•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不仅受它他的能力因素影响,还受他的行为的动力因素影响,因此,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念、职业兴趣自然地成为心理测评地内容之一。•③个人行为风格因素:•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不同而使人的行为风格具有差异性。•个人行为风格因素的测评内容主要是气质和性格。•拓展训练:•拓展训练是指通过心理测评找出受评者原有的心理素质与拟任职位要求具备的心理素质之间的差距,然后,根据差距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通过训练,使受评者培养起职位所要求的心理素质的培训活动。•第三专题人的需要与期望•一、人的需要•命题:需要是人行为积极性产生的源泉。•1、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指人们对某一目标的渴求或欲望,是在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感这两种心理体验下形成的,以紧张、焦虑、不安等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失衡状态。•2、需要的产生•(1)个体的生理状态•(2)个体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3、需要的分类•(1)生理(物质)需要和心理(精神)需要;•(2)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3)个人需要和社会共同需要;•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需要的结构和强度•一个人(群体)在一个时期内总有某一需要占支配地位,是优势需要。•5、需要的满足•(1)满足需要的途径•在工作之外需要的满足——如工资、奖金、福•利、晋级、娱乐活动等•在工作之中需要的满足——如工作环境、挑战性•的工作。•(2)满足需要的方法•调查研究,了解需要状况;•综合分析,分别解决需要问题——P136;•二、动机•1、动机的含义和动机产生的条件:•动机是引起和维持某一行为,并导向特定目标的直接心理动力或过程。•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因条件——需要•外因条件——环境诱因•两者缺一不可。•2、人的行为模式•(1)S→O→R模式:•S是指环境中影响人的各种信息,O是指人的心理因素,R指人的行为反应。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来看,人在接受环境的信息影响后,总是经过心理的过滤后才在行为上反映出来,因为人的行为是在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的。•(2)B=f(P•E)模式:••P是指人(人的心理),E指人所处的环境,B指人的行为反应。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上看,人的行为不仅受人的心理支配,还受环境的影响。人的行为是在心理和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3)动机的测量方法•观察法•自陈法•投射法•三、人的行为改变•1、行为改变的层次•(1)知识的改变•(2)态度的改变•(3)个人行为的改变•(4)团体行为的改变•2、行为改变的周期(方式)•(1)参与式改变周期(方式)•领导者运用个人权力,过程是:•知识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行为的改变•特点:优点是行为一旦改变,则比较稳固和持久,缺点是行为的改变比较迟缓。•(
本文标题:管理心理学苏东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095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