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学校实施教学改革方案的回顾
学校实施教学改革方案的回顾主讲:杜翠琼主要内容一、2006至2007年教学改革情况二、2007至2008年教学改革情况一、2006至2007年教学改革情况(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特点,深入实施各项教学改革(二)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人才保障。(三)产、学紧密结合,构建高职高专实习实训体系。(四)主动服务行业,开展技能培训。(五)构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特点,深入实施各项教学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必须在内涵建设上发生实质性改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形成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一直是学校各项改革的主旋律,而课程改革一直是学校各项改革的核心。学校遵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提出“淡化学科、突出能力、形成特色”的课程改革思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强化能力培养、素质养成、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构建素质化课程体系,充实课程结构。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计算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适应角度出发,构建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开发各种选修课,将讲座、专题研讨、社会调查等非正式课程纳入课程管理的范畴二是体育课程按“健康第一”的目标,丰富体育项目设置,学生兴趣选择训练项目,包括形体训练、体育竞赛活动、现代舞等课程内容均属正式课程。三是政治思想品德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广泛的兴趣、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健康的个性等,是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以讲座、专题调研、社会调查、社区志愿者服务、多种竞赛、主题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完成。四是以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为载体,制定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和相应奖励措施。2006-2007年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为校级精品专业和10门校级精品课程,获得福建省高职临床医学、护理精品专业和《儿科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二门精品课程,为迎评创优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奠定基础保障。2、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方法,严把考试质量关。实践性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学校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加大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占总学时的50%以上(含一年实习)。二是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三是建立严格规范的考试管理机制。考试中心严格规定了对考风、考纪及违纪处分的规章制度,对成绩不合格者进行严格把关。各系对实习前、毕业前的学生进行严格过站考试。学年末教务处对二门主科、三门考查、考试科不及格者给予留级的决定。此决定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对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将起积极影响。(二)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人才保障。学校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筛选聘用临床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业务档案。鼓励进行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教育,储备高端人才。为推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学校定期举办各科教学竞赛和教学研讨活动,举行“教坛新秀”、“教学创新奖”活动,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知识潜能,活跃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三)产、学紧密结合,构建高职高专实习实训体系。学校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制度,先后与65所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26家药企签订了协议书,并选择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晋江市医院、东南医药物流有限公司进行深层次的产学结合,签订教学实训基地协议,分别设立临床医学、护理、药学三个校外专业教学班,充分利用其人力资源、技能实践资源,让学生更早地接触临床及企业岗位,取得较好的办学效果。(四)主动服务行业,开展技能培训学校充分利用行业教育资源,建立“福建省乡村医生培训分中心”、“福建省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培训分中心”。2006年以来,学校累计培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骨干233人次;轮训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630人次;指导组织开展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共培训10890人次。同时开展了妇幼保健人员、基层卫生院院长培训等。建立“泉州市卫生职业技能鉴定站”,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的学生达1064人,通过率达91.4%,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基层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构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的组织与职能,负责教学质量标准建立与完善。教务处出台有关教学质量监控管理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校、系两级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对每位教师进行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同行互评与社会评价制度,并设立课堂教学情况信息反馈员,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质量调查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二、2007至2008年教学改革情况(一)突出技能型的培养目标。(二)打破本科压缩版。(三)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四)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五)压缩在校两年总学时数,减少周学时数,增加了实践课比例。(六)增加选修模块。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医药卫技岗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着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吸取兄弟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经验,组织学科带头人及各系主任、副主任、各教研室主任等进行反复讨论,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并经校长办公会和教学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一)突出技能型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制定医学专科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具有特殊性意义。本次改革强化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增加了专业素质与技能,分解表、课程介绍,重新编写各专业教学大纲、见习计划和实习大纲等内容,充实了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内涵。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图、各模块比例和各模块实践课比例、见习计划和实习大纲均突出了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特点,课程介绍和专业培养计划表使整个培养方案更具可操作性。(二)打破本科压缩版。三段式培养方案,在培养计划表上使见习和部分专业课均贯穿于培养计划始终,构建以必修课、选修课为整体优化的课程模块体系。整个培养方案的最大改革是每学期均安排2周见习,体现学生提早接触临床,提早接触病人,提早接触医药企业,激发学生学医兴趣,有利于临床课教学理论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为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基础。(三)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护理专业人文社科模块增加了课程门数,由原来的6门课增加为10门,加强专业技能训练,重新构建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选修和讲座等方式增设有关人文课程,以扩大医学生知识面,提高其自身的人文素质。(四)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1.压缩整合专业基础模块。2.增设专业课程和选修课3.按照周期模式重组护理专业课程。1.压缩整合专业基础模块。护理专业基础模块由原来462学时减少为344学时,课程数由8门减为4门,课程由原来的解剖、组胚重组《正常人体结构》,融宏观与微观于一体。将生理、生化和病原微生物免疫学重组为《正常人体功能》,加强了人体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真正体现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2.增设专业课程和选修课护理专业增设《护理个案分析》、《专科护理实训》、《人际沟通》、《心理护理医学伦理学》等必修课和就业指导、执业护理考试辅导课程及医学文献检索等的选修课。3.按照周期模式重组护理专业课程。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将传统的《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整合为《儿童护理》、《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等课程。与原课程模式比较,这种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加强了对人的生长发育过程的健康保健、心理护理,关注了人的成长过程的整体性,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性。(五)压缩在校两年总学时数,减少周学时数,增加了实践课比例口腔医学专业由21门减为16门;护理专业由20门减为12门课程。在校两年总学时数口腔医学专业由2108学时减为1778学时;护理专业由2053学时减为1808学时;平均周学时口腔医学专业由31学时减为26学时;护理专业由30学时减为27学时,实践课比例分别由59.1%和58.6%上升至73%和72%,此外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特别增加技能模块,突出了实践能力培养。(六)增加选修模块。每个专业培养方案的选修模块均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执业考试的辅导课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基本素质,又能保证学生毕业时顺利通过执业考试,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总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教学情况及教学内容相整合后的产物,体现着高职教育独特的办学理念,它从整体上指导着具体的教学实施。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加强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积极探索并构建适合各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里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努力与实践,才能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标题:学校实施教学改革方案的回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14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