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保教知识与能力第二模块学前教育原理本章考试的主要目标: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基本要求: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基本原理,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性,了解幼儿教育历史和幼儿园教育改革动态,并能结合幼儿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分析。本章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第二模块学前教育原理大纲要求;理解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作用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和人的发展的关系能够运用教育原理分析教育中的现实问题第一章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一)教育的涵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章教育概述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第一章教育概述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第一章教育概述(二)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过程。首先,教育是一种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其次,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最后,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要求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第一章教育概述【例题.单选题】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A.管理活动B.社会活动C.生物活动D.自然活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本质属性的掌握。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章教育概述•(三)、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包括:•(1)教师•(2)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3)教育管理人员•(4)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第一章教育概述•(二)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学习的主体,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就不会获得好的效果。(三)、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即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第一章教育概述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受教育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二、教育的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都对下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章教育概述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第一章教育概述•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主要指教育为谁服务和教育自身的发展方向;(2)教育目的:即教育所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的要求;(3)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可见,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目的的确立及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方针的规定第一章教育概述•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实现的:(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第一章教育概述•(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来的,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国家的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制定其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第一章教育概述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某一专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各类学校的具体体现。第一章教育概述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教育目的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处于中间层次。教学目标是三者中处于最低层次,它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第一章教育概述(四)、有关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其主要观点:认为个人的价值远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合理性:具有强烈人道主义色彩,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尊重人的价值,提倡个性解放,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片面性: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人对社会的需要,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可能导致自然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2、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主要观点: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除此这外没有其他目的。评价:社会本位论充分注意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强调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但没有看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否定教育目的受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制约的可能性,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因此也是不全面的。第一章教育概述3、生活本位论:代表人物有斯宾塞、杜威等人。他们强调必须把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观点或认为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他们把使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看得尤为重要第一章教育概述4、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他们强调文化的作用,要用文化统筹教育、社会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该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章教育概述•(五)、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第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的制定,都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第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世代沿袭下来的文化性格或文化模式。文化对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它会关系到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第一章教育概述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即希望其身心等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教育的对象指向不同的个人,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特殊才能,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社会的统一要求,还要考虑不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著名教育家孔子重视“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的发展。所以,在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时,要根据不同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要,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第一章教育概述•(三)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第一章教育概述•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马恩指出:这不决定于意识,而决定于存在,不决定于思维,而决定于生活。(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马恩指出,出现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第一章教育概述(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的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第一章教育概述(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劳动为每个人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为全体劳动者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第一章教育概述(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一章教育概述•(六)、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经过多次变动1957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一章教育概述1978年,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中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第一章教育概述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一章教育概述•1985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的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第一章教育概述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一章教育概述2、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
本文标题:保教第二模块(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21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