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三章教育目的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03我国的教育目的学习目标延迟符•正确理解教育目的内涵及其质的规定性。•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及其具体表现。•能说明教育目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人的价值取向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了解我国教育目的发展及精神实质。•把握全面发展的教育。•“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怀特:教育者需要教育目的,这似乎是不言而明的。教育当然是一种有所指向的、有目的的事业——它怎么可能不是这样呢?但是近年来,有个问题被提了出来——”教育者一定要有教育目的吗?”有些人的回答似乎向这个不言而喻的问题提出了挑战。然而,这些回答都不能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英]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7.)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俄)乌申斯基——(俄)乌申斯基01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就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着教育主体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广义的教育目的: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教育目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层级陈述名称制定者特点举例一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政府/国家抽象,笼统,比较关注“应然”状态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部学科专家课程专家从“抽象”逐步过渡到“具体”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一至二年级语文课程目标(阅读领域课程)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本单元/章或节课或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教师比较具体,比较关注“实然”状态《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二级培养目标三级课程目标四级教学目标辨析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从联系上看,二者具有一致性,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教育方针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等。概括地说,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都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但教育方针是对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定,它包括对教育性质和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仅是对人才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的专门规定。因此,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虽然在学术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有严格的区别,但在实际中两者经常通用。二、教育目的基本特点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明确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什么人规定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规定教育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二、教育目的基本类型从作用看:价值性教育目的功用性教育目的从要求看:终极性教育目的发展性教育目的从重视程度看: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非正式决策教育目的从范围看:内在教育目的外在性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功能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输入标题输入标题•通过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来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02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社会依据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三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东西方儿童观的差异•老师怎么和孩子说话•美国、英国:Doyouthink?建议、商量•中国:命令•孩子什么时候开始会“想”•美国认为:2个月•中国认为:2岁••孩子和妈妈的关系••中国:孩子是妈妈的亲骨肉•西方:孩子是独立于妈妈的另一个人•对儿童的控制策略•中国:对儿童的控制比较严格、严厉,希望儿童听话、守纪律。•西方:低控制,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教育结果•中国:对成人高度依赖,看待事物的功利性,低报负,低自尊,低自信,对成人和权威的顺从•西方: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视个人价值,对成人和权威不盲从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美国提出现代人必须具有三种素质和五种能力。三种素质:①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②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根据符号图像进行思维分析。③个人品质:即热爱工作,有敬业精神,自重,有自信心;有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自律,能正确评价自己;正直、诚实,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五种能力:①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包括对时间、经费、设备、人力的利用和支配。②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作为集体的一员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坚持以理服人,调整利益以求妥协,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③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④综合与分析能力。⑤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美国小学教育目标•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增进儿童的心理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发展儿童有效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发展儿童符合民生生活的价值观;•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活动•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学习基本技能•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就业技能•胜任公民职责•善于运用闲暇时间•具有道德品质美国中学培养目标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①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日本教育界十分强调加强德育,并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②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③有独创性;④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⑤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二)人的依据•顺序性和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人本位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本主张:•把人的个性发展及其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本性得到自然发展;•主张按照人的本性和发展需要来规定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萨特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的观点不一:•(1)古希腊智者派•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目的。•(2)文艺复兴时期•以人道主义和人性论为基础,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摆脱宗教神学束缚、求得人的解放和个体自我意识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为教育的根本目的。•(3)自然主义•18至19世纪自然主义(以卢梭为代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基于变革压抑人的自然本性的各种制度的要求,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认为个人自由、幸福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把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发展作为教育目的根本依据。•(4)人文主义•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康德和裴斯坦洛齐为代表),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5)人本主义•20世纪以来的人本主义主要针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人的异化问题来阐述人的价值取向,重视维护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倡导人的主体精神和各种需要的满足,主张教育以人为本,把培养人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自由发展、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等作为教育的根本所在。评价: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不乏进步意义,特别是在文艺复兴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同时,在人的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要、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把教育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看成是不可调和的,这种倾向易在现实中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因此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中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主要观点:1.教育的目的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发展。2.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延续。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的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纳托普(P.Natorp,1854-1924)、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A.Comte,1798-1857)和涂尔干(E.Durkheim,1858-1917)等。•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不是都一致的:•(1)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教育要造就社会化的人,就应按照社会需要来培养人。例如,涂尔干把塑造“社会的我”当作教育目的来看待。•(2)基于社会(国家或民族)稳定或延续的重要性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国家利益无条件高于一切,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例如,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认为:“国家的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就是造就公民。”纳托普认为:“在教育目的决定方面,个人不具任何价值,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评价:人的存在和发展无法脱离社会,离开社会,人也就无法获得其发展的社会条件,从这一点上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具有不可否认的意义。但它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见人,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3.价值取向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的的根本价值取向,既有利于避免一个社会的教育对人的压抑,也有利于避免教育对人的培养脱离社会实际与发展的需要。•(2)就价值取向的实现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理解成二者在实践中“平分秋色”,应予以动态、发展的把握。•(3)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的发展上。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一)社会本位论(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其核心是人的发展。•因此,选择确立教育目的必须要依据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把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价值取向,避免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单向化、片面化。•2.适应与超越问题•适应是指教育对现实社会当前需
本文标题: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38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