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论家庭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1《论家庭教育中的急功近利》智慧周的沙龙,似乎很多家长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自己在努力学习,在努力改变,为什么孩子的变化却没有期望的那么大?反省其中的原因,无外乎“急功近利”四个字。首先,我们盯错了对象。郑委老师反复说过,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盯自己、学原则、悟规律,可是我们虽然在学习、在改变,可是我们的眼睛却在盯着自己的孩子。我们期望自己短短几周的学习改变,就会看到孩子立即的很大的改变。我们应该重新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真正改变了,家人才会改变。如果我们总是期望着别人的改变,那就又转会了“有条件的爱”。脑海里闪现一下郑委老师的“爱是无条件的不要求回报的”示意图,或许会让我们变得不那么急功近利。林清玄老先生说,他认为简体字中有四个字是最失败的了,爱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爱是心之所受,而简体字却把最重要的“心”字给去掉了。所以爱是要用心的,只有心改变了,态度才会改变。其次,我们还没有真正领悟到教育的本质。短短几周的学习,大家都很兴奋,希望学了就用,用了就见效。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更多的是对我们家长境界的挑战,而这种境界,是与我们过去的知识背景无关的,需要我们彻底放下心来,以空杯的心态去虚心学习。虽然我还远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但是我已经能感受到,这种境界不仅仅会让你教育出优秀的孩子,更会让你找到你自己生命的意义,更能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所以,郑委老师反复强调“听话,加坚持”的重要性,只有空杯才会听话,只有坚持,才会领悟到本质。最后,我们太着急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多年错误教育行为的积累,怎么会因为我们一时“小小的改变”而一日化解?教育孩子的核心一定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而这种和谐、愉悦、互爱的亲子关系是长期正确行为模式的结果,在我们做到真正的改变之前,岂能过早奢望?其实,我们只要放平心态,降低要求,就会发现孩子已经因为我们“小小的改变”发生了一些变化,只是我们太急功近利、要求太高,以至于没有看到孩子的进步。事实上孩子真的比我们更宽容、比我们更会去爱。我体会,在我们真正的从内心深处降低要求之前,不要过多奢求孩子的改变。在我们无休止的要求与说教下,孩子已经形成了某种条件反射性的自我保护,他会本能地认为你又会有什么新的要求。我们应该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帮助,最渴望的是我们无条件的爱,他比我们更希望能够打开心扉,能够找到理解、关心、尊重与平等。所以,此时的我们,只应该潜心修行,学会去爱,体会真爱,你会发现,改变的过程原来并不那么痛苦,孩子的善良总能温暖你的内心,孩子的宽容总能让你感动万分。在我们用心去体会过程时,用宽容去发现孩子的进步时,以平等的姿态去欣赏孩子的闪光点时,我们收获的就是快乐,是美好的回忆,是其乐融融的幸福的家。郑委老师:写得好,包HY是个智慧妈妈!从她近1个多月的学习感受中看到了她的努力、坚持、思考、进步。我常常说,学生学得好是因为学生有智慧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老师不能把自己当回事,有这样有智慧的学员,我感到很骄傲。以下是包HY其它的学习感受,大家看看她的悟性和坚持:教育的根本是德行,德行的根本是孝道文:郑委我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经历过几个阶段,为此,我在2012年写过一篇文章来记录我的心路历程《我就是一名教育工匠》,,那篇文章记录了我从事家庭教育行业的8次蜕变,每一次蜕变都是痛苦后的内心愉悦,现在的我正在经历第9次蜕变,昨天收到我的学员广西南宁朱海瑕老师的留言:“做教育要准备凄凉寂寞一辈子,不想做官,2不想出名,安贫乐道才能做教育。”看来朱海瑕老师的学习又上了一个很高的层次,祝贺你。我从事家庭教育学习和研究经历可以用三步走来形容:从研究当代家庭教育学术流派转向研究西方心理学流派最后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我相信只要以“效果”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从业者,都会经历着三个阶段,我的很多学员,我都把他们引上了这条路,朱海瑕老师就是其中一个,她已经开始走入第三个阶段了。同时朱老师又给我发了几篇最近她写的文章,我会逐步发布到我的博客上,朱海瑕老师给我的邮件内容如下:郑老师,您好!我写了第一篇文章,断断续续写了三千多字,写完有一种成就感,写是一种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也是让自己心里进行一次很好的洗礼,近期我习惯做读书笔记,我觉得是很好的方式,我计划今后每周写3篇,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看书(呵呵,坚持一个月了),加油,相信自己一定行!越写越智慧,坚持朝着修行的道路缓慢优雅地行走。呵呵,我还把N久前的的博客打开,今后记载我的修行历程。郑老师,这是我的博客地址:,希望得到郑老师的指导,谢谢了!晚安!我把她写给我的邮件放在博客上公布于众就是想把朱老师自己给我的承诺变成“公众承诺”,激励她坚持。朱海瑕老师的这篇文章主要讲德行,和我们学习过的学员一定会深刻体会“德行”教育的重要性,知道重要但真正去做的,去坚持做的人非常少,德行?!请记住下面这这四句话就足够了,当然做起来很不容易,但真正能做到了,人生就大不同了:1、德行的底线是“不伤害和不妨碍”,前提是学会站在别人角度思考问题,也就是“尊重”;2、德行的根本是“孝”,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根本无从谈“道德”;3、德行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也就是我课上讲的“不伤害不妨碍八句话”;4、德行的最高境界是“止于至善”,每天想自己的不足去努力改正和进步的人,那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也一定是最优秀的人;好,让我们来看看朱老师写得文章吧,可以给我们带来思考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关于德行的论述,其二是关于她对公公婆婆的内心转变,可以给全天下的媳妇看看。教育的根本是“德行”文:爱与幸福学员朱海瑕从事教育十六年,现在回想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自己是迷茫的,因为根本不知道教育根本是什么,跟着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前进,从此迷失了自己,成了"成功就是幸福"的错误典范。(郑委老师:这不是错误,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阶段,也是我们修行的一部分)2004年孩子出生了,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念头: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于是辞掉公办学校的教师工作,开办了培训学校,几年的事业打拼,自以为自己是做教育的,自己就3懂教育,希望孩子好,要求孩子好,心里有着强烈的私利:只有我的孩子好,才会得到家长的信赖,学校的生源才会更好。"现在回想自己的想法多么自私,孩子成了自己事业发展的"武器",(郑委老师:说得太好了,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只有在利他的基础上,不想着利己,那真正才是利己的)当时开办学校的初衷都是错误的,什么是教育?如何才能把孩子教育好?有幸2010年接触了郑委老师的教育思想,潜心学习,并得到郑老师的亲自指导点拔,于是对中国的家庭教育现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郑老师的指导下近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开始了缓慢优雅的习学之旅,并产生了极度的心里愉悦,兴奋得几度难眠,感叹我们老祖宗的圣贤教诲很伟大,遗憾的是五千年的文化到了今天就已让大多数世人抛在脑后,可喜的是自己越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越感到郑老师的伟大,能够用简单明了的方式把教育的本质淋漓尽致的展示给我们。(郑委老师:所以说我自称是教育工匠,工匠的工作就是把古圣先贤的思想变得家长“听得懂、可操作,有效果”,这就是我的工作方向。)什么是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简单的两句话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上行下效,教育者要教孩子正确的事情,要教孩子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了善良的心就会有善良的行为。那么如果教,我们能要求孩子做吗?作为家长我们唯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因为教育孩子其实就是教育我们成人做人的过程,所以教育最根本就是教做人,即德行,具体来讲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何为“孝”?,没有学习圣贤教育之前还自以为是的认为我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女儿、一个好媳妇,简单地认为“孝”就是要尊重长辈,听他们的,我们做的最多的是给父母钱、给父母买补品、给父母买衣服,生日的时候回去看望他们。学习圣贤教育后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错了,“孝”就是孝养父母,顺父母的意思。我们从父母那获得了生命,我们应该知恩、感恩,孝道是根本,我们应真诚地关怀、帮助长辈,尊敬长辈是使命、是责任。学习圣贤教育心里一直反思“孝”我做到了吗?(郑委老师:每天都有这样的反思就是止于至善了。)对自己的父母,我尊敬他们,定期电话问候,逗他们开心,及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尽量少让父母担忧,我用真诚的心在关怀他们,对自己的父母我觉得自己是合格的女儿,可是对公公婆婆(孩子的爷爷奶奶)是我最需要反思需要修正的,(郑委老师:从这一点上足以证明朱海瑕老师的人生迈向了一个崭新的台阶,钦佩!)结婚十一年我并没有发自内心的接纳他们,孩子八岁了,自从怀孕起他们就来和我们同住(其实是在照顾我们),八年多的相处,我们是和睦的,但是其实都是表面上的,我对他们没有诚心、没有真心关怀、没有帮助,我对他们都是无止境的要求,内心里还是看不起他们是农村人,生活习惯不好、没有文化,看不起他们家庭清贫,埋怨公公婆婆在我们经济困难时不能给与我们帮助,还不断的要我们给与……,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四月份婆婆因为老家有事需要回去,两个星期我们没有老人的日子,一家三口过得一团糟:没人做饭只能吃快餐,没人搞卫生,家里乱七八糟,没人接孩子,我们忙得昏头转向……,儿子给爷爷打电话时说:“爷爷,你们快点来吧,我们家没有你和奶奶不行啊,爸爸妈妈都没有时间煮饭,家里很乱,你们快点来吧。”没过几天婆婆就来了,因为学习了《弟子规》,我一直在反思:对待公公婆婆,我孝了吗?找到合适的机会我和老公说:“我觉得我们对老人的方式是错误的,老人是要孝的,我们不能对他们有要求,其实我们应该有一颗平常的心,我们欢迎老人来和我们一起住,我们养他们,他们来享福,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可是我们现在要老人来的目的是帮我们打理家务事,我们没有尽孝。”老公听了恍然大悟,感动地抱着我说:“老婆,谢谢你对我爸妈的爱,有你这样的老婆,我很知足。”(郑委老师:感动)4“百善孝为先”,原来我们都错了,自认为老人帮带孩子是应该的,帮助做家务事应该的,我们要求他们按我们的方式做事也是应该的,他们做不到我们有情绪也不是我的错。《弟子规》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应勿懒;父母敬,需敬听;父母责,需顺承。”短短的几句圣贤教诲我们:“对父母要有恭敬的心,不管是一言还是一行。”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是恭敬的,是真诚的,就会发自内心地对一周围的人都恭敬。《弟子规》有:“出必告,反必面。”回顾结婚十年来,我和老公从来没有主动把工作上的事情告知公公婆婆,其实内心就认为他们只是一个农民,没有知识、没有见识、没有经济能力,告诉他们,他们也无法给我们帮助,可是公公婆婆总是不断地向我们的员工和朋友打听我们事业的发展状况,我们知道后还回去责怪他们多管事,我们出差或外出从来没有主动如实告诉他们我们的去向,现在回想我们是多么的“不孝”,我从来没有站在公公婆婆的角度考虑他们会为我们担心。这些年很少主动真诚地陪伴他们,没有考虑他们内心的需求,没有给与他们精神粮食……。此时夜已深,泪水情不自禁地往下流,我在忏悔,我错了,我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媳妇,我发自内心地谴责自己没有“尽孝”。感谢自己,我在学习了,我要反思,尽管之前错了,但是现在开始也不晚,转变观念“及早尽孝”,对自己的父母要“孝”,对公公婆婆亦需要一份真诚的“孝心”。我已在学习圣贤教诲,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此时我想起了郑老师的教育思想:“孩子的责任是孝敬父母,不伤害不妨碍父母我们要尊敬长辈。”郑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了我们要“孝”,但是是否能“做”就看我们是否能“悟”,感谢郑老师,带领我们走上了“孝”道。“悌”,圣贤教诲告诉我们:“兄友悌恭”,兄弟姐妹要相互关爱、相互爱护,我们的家庭才会和睦、才会幸福。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很难体会“兄友悌恭”,可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延伸到我们的学校,孩子与同学、师长也可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郑委老师的教育思想也提出:“不伤害不妨碍同学,我们要团结友爱。”就足以印证了
本文标题:论家庭教育中的急功近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76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