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安全知识培训.职业病预防
职业病预防内容•第一节职业病概述•第二节职业性危害因素•第三节预防职业病的主要措施•第四节公司可能的职业病•第五节职业健康监护•第六节职业病诊断一、基本概念第一节职业病概述职业性损害:化学毒物、物理因素、生物污染以及不合理的劳动组织、过大的劳动强度、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不良体位、生产条件设施不安全不卫生在一定条件下可对人造成有害影响,损害劳动人群的健康,统称为职业性损害。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工伤。职业病:指在生产劳动的职业活动中,确由职业危害因素作为病因引起的疾病职业性有害因素:又称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职业禁忌证:指劳动者从事特定职业或者接触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时,比一般职业人群更易于遭受职业危害和罹患职业病或者可能导致原有自身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在从事作业过程中诱发可能导致对劳动者生命健康构成危险的疾病的个人特殊生理或者病理状态。•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工艺、技术和材料,合理利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减少劳动者职业接触的机会和程度,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二级预防:又称发病预防,是指通过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结合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监测,以早期发现劳动者所遭受的职业危害。•三级预防:是指对患有职业病和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进行合理的治疗和康复。预防•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粉尘。按粉尘的性质可分为:无机粉尘(含矿物性粉尘、金属性粉尘、人工合成无机粉尘);有机粉尘(含动物性粉尘、植物性粉尘、人工合成无机粉尘);混全性粉尘(混合存在的各种粉尘)。•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存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各种毒物。•生产性噪声: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按噪声的时间分布分为连续声和间断声;7我国职业病情况:1.整体概况根据卫生部资料,中国现有约1,600万家企业存在有毒、有害的作业场所,约有两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遭受不同程度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严峻。2.职业病种类职业病患者中最大的群体为尘肺病患者(70.2%)。其次为职业中毒群体(19.1%),主要为苯中毒、镉中毒及铅中毒。其它职业病种类(10.7%)包括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炎及职业性肿瘤等。•3.分布行业职业病患者主要集中在矿业(36.4%)、加工制造(14.7%)、电子(10.5%)、化工(6.3%)及建筑(5.6%)等行业,主要从事的是采掘、加工制造、装配、风钻爆破及切割等工作。在这些生产企业中,66.7%为民营企业、21.4%为国企及8.2%为外资企业等。•4.职业病患群体特征职业病患者出现病症的平均年龄为37.5岁。男性在职业病患者中占80.1%,女性占19.9%。在尘肺患者中的男性占91%。女性职业病患者主要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工作,因此较多患上职业中毒,占职业中毒患者的51.5%。•职业病患者的文化程度不高,初中及以下的占78.3%。同时,患者绝大多数为农民工,占总体的84.3%。•行业分布广泛:职业病防治工作涉及30多个行业,法定职业病名单达115项;接触职业危害人数、职业病患者累计数量、死亡数量及新发病人数量都居世界首位。•病发时间短:职业病患者从开始生病到身体出现病症,经历时间的平均值为6年。其中在3年内出现病症的达32.2%。•经济损失严重:每年中国因职业病及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人民币,下同),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职业性疾患影响劳动者健康,造成劳动者过早失去劳动能力。近年,急性职业中毒明显多发,严重影响社会生产。10第二节职业性危害因素一、来源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来源于原料、中间产物、产品、机器设备的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污染性因素等职业性危害因素,均与生产过程有关。11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长时间强迫体位劳动、个别器官和系统的过度紧张,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3、与作业环境有关职业性危害因素①厂房布局不合理,厂房狭小、车间内设备位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②生产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等;③露天作业的不良气象条件。•(1)、尘肺1.矽肺;2.煤工尘肺;3.石墨尘肺;4.炭黑尘肺;5.石棉肺;6.滑石尘肺;7.水泥尘肺;8.云母尘肺;9.陶工尘肺;10.铝尘肺;11.电焊工尘肺;12.铸工尘肺;13.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二、职业危害因素分类(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3.外照射慢性放射病;4.内照射放射病;5.放射性皮肤疾病;6.放射性肿瘤;7.放射性骨损伤;8.放射性甲状腺疾病;9.放射性性腺疾病;10.放射复合伤;11.根据《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放射性损伤(3)、职业中毒1.铅及其化合物中毒(不包括四乙基铅);2.汞及其化合物中毒;3.锰及其化合物中毒;4.镉及其化合物中毒;5.铍病;6.铊及其化合物中毒;7.钡及其化合物中毒;8.钒及其化合物中毒;9.磷及其化合物中毒;10.砷及其化合物中毒;•11.铀中毒;12.砷化氢中毒;13.氰气中毒;14.二氧化碳中毒;15.光气中毒;16.氨中毒;17.偏二甲基肼中毒;18.二氮氧化合物中毒;19.一氧化碳中毒;20.二硫化碳中毒;21.硫化氢中毒;22.磷化氢、磷化锌、磷化铝中毒;23.工业性氟中毒;24.氰及腈类化合物中毒;25.四乙基铅中毒;26.有机锡中毒;27.羰基镍中毒;28.苯中毒;29.甲苯中毒;30.二甲苯中毒31.正已烷中毒;32.汽油中毒;33.一甲胺中毒;34.有机氟聚合物单体及其热裂解物中毒;35.二氯乙烷中毒;36.四氯化碳中毒;37.氯乙烯中毒;38.三氯乙烯中毒;39.氯丙烯中毒;40.氯丁二烯中毒;41.苯的氨基及硝基化合物(不包含三硝基甲苯)中毒;42.三硝基甲苯中毒;43.甲醇中毒;44.酚中毒;45.五氯酚(钠)中毒;46.甲醛中毒;47.硫酸二甲酯中毒;48.丙烯酰胺中毒;49.二甲基甲酰胺中毒;50.有机磷农药中毒;•51.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52.杀虫脒中毒;53.溴甲烷中毒;5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55.根据《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职业必中毒性肝病;56.根据《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急性中毒182、物理危害因素(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中暑)、高湿、低温、高气压(减压病)、低气压(高原病)等。(2)电离辐射有x、a、β、r射线和中子流等。(3)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电磁场、微波、激光等。(4)噪声。(5)振动。(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1.炭疽;•2.森林脑炎;•3.布氏杆菌病皮毛的炭疽杆菌、蔗渣上的霉菌、布鲁杆菌、森林脑炎、病毒、有机粉尘中的真菌、真菌孢子、细菌等。如屠宰、皮毛加工、森林作业等。(6)、职业性皮肤病•1.接触性皮炎;•2.光敏性皮炎;•3.电光性皮炎;•4.黑变病;•5.痤疮;6.溃疡;•7.化学怀皮肤灼伤;•8.根据《职业性皮肤病诊断标准(总则)》可以诊断的其他职业性皮肤病(7)、职业性眼病•1.化学性眼部灼伤;•2.电光性眼炎;•3.职业性白内障(含放射性白内障、三硝基甲苯白内障)(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1.噪声聋;•2.铬鼻病;•3.牙酸蚀病(9)、职业性肿瘤•1.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2.联苯胺所致膀胱癌;•3.苯所致白血病;4.氯甲醚所致肺癌;5.砷所致肺癌、皮肤癌;•6.氯乙烯所致肝血管瘤;•7.焦炉工人肺癌;•8.铬酸盐制造业工人肺癌(10)、其他职业病•1.金属烟热;•2.职业性哮喘;•3.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4.棉尘病;•5.煤矿井下工人滑囊炎25三、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①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②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26③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④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如苯蒸气、磷蒸气等。⑤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27四、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1、呼吸道凡是以气体、蒸汽、雾、烟、粉尘形式存在的毒物,均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内。毒物一旦进入肺脏,很快就会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循环而被运送到全身。较大的粉尘大部分可以被鼻毛滤掉,气管上的纤毛可以将沉积在气管壁上的粉尘通过粘液运送到咽部排除,只有较小的粉尘才能到达肺部。粉尘微粒越小,对人体危害越大。282、消化道毒物经消化道进入人体的原因:一是个人卫生习惯不良,手沾染毒物后没有及时用流动的水清洗或清洗不彻底,就进食、饮水或吸烟等进入消化道;二是由于饮食、水等被毒物污染。3、皮肤脂溶性毒物经皮肤吸收后,还需要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具有水、脂溶性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裸露的皮肤出汗时更容易被毒物侵害。29五、毒物在体内的过程1、毒物的分布毒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部分随淋巴液)分布全身。当体内毒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发生中毒。毒物在体内各部位的分布并不均匀,同一毒物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也不相同,有些毒物相对集中在某些组织或器官中,如铅、氟主要集中在骨质中,苯多分布在骨髓及类脂质中。302、生物转化毒物吸收后受到体内生化过程的作用,其化学结构发生一定改变,这个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其结果可使毒性降低(解毒作用)或增加毒性(增毒作用)。(敌百虫——敌敌畏)毒物的生物转化可归结为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经转化形成的毒物代谢产物排出体外。313、排除毒物代谢产物可经肾、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排除,其中经肾随尿液排除是最主要途径,常用测量尿中的毒物含量来监测和诊断毒物吸收和中毒的情况。32六、毒物对人体的危害按照职业危害因素(毒物)作用的性质,对人体的危害可分为:刺激性、腐蚀性、窒息性、麻醉性、溶血性、致敏性、致癌性、致突变性、致畸性等。1、刺激性•对皮肤的刺激:许多化学品能引起皮肤干燥、粗糙、疼痛,这种情况被称作皮炎。33•对眼睛的刺激:眼睛接触化学品会产生流泪、酸痛等感觉。伤害程度取决于毒性的大小和采取急救措施的快慢。•对呼吸道的刺激:呼吸系统接触化学品后会引起气管炎、肺炎、肺水肿。2、过敏皮肤接触环氧树脂等化学品会产生过敏性皮炎(皮疹或水泡)。呼吸系统接触甲苯、福尔马林等化学品会引起职业性哮喘(咳嗽、呼吸困难)。343、窒息(缺氧)单纯窒息:环境中的氧气被惰性气体(N2、CO2等)所冲淡,当氧的浓度降到17%以下,机体会出现缺氧,引起头晕、恶心,严重者会死亡。化学窒息:化学品能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机体缺氧。O2+hbhnO2CO+hbhbCO。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要大于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300倍以上,CO含量达0.1%时就会造成严重缺氧。还有氰化氢、硫化氢等毒物都会引起化学窒息。354、昏迷和麻醉乙醇、乙醚、烃类会导致中枢神经抑制,出现昏迷和麻醉现象,严重者会死亡。5、全身中毒有些化学品会引起一个或多个系统中毒并扩展到全身。6、致畸麻醉性气体、水银、有机溶剂等会对胎儿造成危害,导致胎儿畸形。367、致癌长期接触一定化学品会致癌,潜伏期一般为4~40年。如:砷、石棉、镍等会引起肺癌;苯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镍、木材、皮革粉会引起鼻腔癌;苯胺、皮革粉会引起膀胱癌。8、致突变试验结果表明80~85%致癌化学物质对后代发育都有不同程度影响。379、尘肺(矽肺)尘肺是微小尘粒沉积在肺组织中引起肺组织弥漫性、纤维性病变。潜伏期一般为5~15年。石棉、石英粉、
本文标题:安全知识培训.职业病预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184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