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论文——野生动物保护
野生动物保护摘要:19世纪,有许多人类赖以为食的物种,例如欧洲野牛(Bisonbonasus)和美洲野牛,都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处境,可它们的数量曾一度是相当多的。在这有一个背景之下,人们开始了对自然资源开发中伦理问题引起了注意。19世纪末,美国的旅鸽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而灭绝了,英国的巨铜灰蝶也因为湿地排水而消失了,这一切立即引起了社会的警觉,人们开始关注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之后,各国纷纷开展了一些自然保护行动,并成立了不少专门的协会。直到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本次大会要求签约国采取行动,来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签署之后,许多国家纷纷为本国的生境和物种制定自然保护行动计划,同时也增多了自然保护方面的活动,还揭开了急需但已被人们所忽视了的研究领域。野生动物的保护已然成为当今社会迫在眉睫的议题,而对它们的保护要从经济,法律,舆论等方面来进行。关键词:灭绝原因经济支持法律保护舆论宣传一、濒临灭绝的原因动物是地球上一项重要的可更新资源。自有人类以来,对动物资源的利用一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随着人口增长和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动物资源的依赖更有所增加。由于环境的恶化和动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森林、河流、湖泊、土地等)日益缩小,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对生物多样性最直接的威胁,就是来自于对其所依赖生境的破坏。虽然动物生境的改变也有自然的因素,但绝大部分的破坏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在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工业过程都要烧煤,也要熔化金属,所以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质。所以大气变暖,酸雨等问题也就接踵而至,虽说现在看上去气候变暖不太剧烈,但据侧,在未来的50年里,地球将平均变暖1~4°C;而酸雨对鱼类赖以生存的水体,动物最终食物的来源——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都存在着危险。由于多数物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范围都是狭隘的,它们的进化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物种今天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他们适应了过去已经变化的环境条件。如果未来的条件变化的比过去快,那么许多物种就不能足够快地进化来加以适应,也就无法继续生存,它们的适应能力跟不上环境的变化速率。而人类更为直接地破坏动物生境的途径是乱砍伐树木,使土地沙漠化······使野生动物失去栖息地。以及为了获取动物资源,直接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使野生动物被捕杀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其本身繁殖的速度。而对于自然本身所造成的破坏,比如说地震、火山,它们改变了野生动物原来生活的栖息地,使它们完全在这些自然灾害中灭绝或是数量大量减少造成濒临灭绝的境地。但这些方面相对于人为使之灭绝的可能是小之又小的。二、经济支持保护野生濒危的动物,资金的投入是一定的,其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时首选的措施之一。按世界自然联盟(IUCN)所采纳的定义,自然保护区是指:专门用来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陆地区域和(或)一个海洋区域。它是一个自然资源所在的区域,也是一个与文化资源有关的区域,还是一个用法律或其他有效手段来管理的区域。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这些受保护的区域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生态过程;保存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变异,防止自然遗传遭到不可逆的损伤;保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保卫物种持续利用所必需的栖息地;并为科学研究、教育、培训、休闲及旅游提供机会。施行物种的再引进,发展和壮大野生种群。再引进工程是保护、壮大极度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所谓的再引进,按照IUCN(1998)的定义,物种的再引进是指“在某个地区重建某个物种的尝试,而这个地区也曾经是该物种历史分布区中的一部分,但该物种在这里消失了或正在灭绝”。把濒危物种再引入到野外,这常常是个能抓住人们注意力的实践活动,它可以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问题的意识。而现如今,物种的再引进这种实践活动正在变得日益普及,光是《IUCN物种再引进手册》所登记过的项目对象,就大约有217个物种,还有更多没登记过的。像拯救阿拉伯大羚羊、黑足鼬、大蓝灰蝶等物种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饲养下繁殖(captivebreeding)是对濒危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主要方法,其目的主要是复壮而不是代替野生种群,通过饲养下繁殖建立的饲养种群,可作为未来复壮或甚至重建该物种的野生种群的储备。物种的消失通常发生在其自然栖息地消失之前。当这样的物种即将灭绝时,饲养下繁殖可把它保存起来,直至重新得到可安全栖息的自然栖息地。另一种情况是有的物种在自然栖息地尚有残余,但剩下的基因物质已不足维持野生物种的生存,需要由饲养种群输给新的基因加以复壮。对这样的物种,饲养种群和野生种群都等同重要,对它们必须加强管理。建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管理系统,对动物资源进行科学管理,按最大持续产量允许的范围开发利用。通过资源监测,可以了解濒危动物野生种群数量的消长和分布区的变化,为国家制定有关保护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开展濒危动物的生物学研究,有利于了解濒危动物的致危因素,研究解决濒危动物的救护活动。例如:美国政府1937年制定《联邦政府野生动物恢复决议援助计划》,通科学研究、栖息地管理、狩猎管理、人员培训等各个方面来实施科学管理。使当时濒危的白尾鹿、北美马鹿、叉角羚羊等物种在数量上明显提高。三、法律保护法律保护野生动物是最强制的手段。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而制定法律。通过明文规定的法律条文对捕猎、杀害保护动物等已构成犯罪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资源的强制促使才能引起人民的重视,减少对动物的捕杀,减少对脆弱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如同现地球上最大的动物——鲸。自9世纪以来一直是商业渔猎的目标,人们捕鲸目的是为了获取其肉、油其他产品。由于当时猎手比较少,武器也原始,捕捞率还不高,所以在许多世纪里,这些活动对鲸种群的冲击并不大。可到了19世纪,蒸汽捕鲸船和叉抢的出现,捕捞量和利润也急剧上升了,离岸不远的那些鲸,种群出现了迅速衰竭,捕鲸船不得不向更远的远海和海岸驶去,去寻找新的目标。20世纪初,人们还组织了捕鲸船队,并配置了能在海上处理尸体的船只,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捕鲸的效率。1903/1931年,捕鲸最高产量达到了总重360万吨,但这还没有达到年捕鲸个体数量的峰值,直到1960/1961年才达到9万只的高峰。这两个数值的不同步现象,反映出种群在被耗尽的同时,鲸的个头也在变小,它也是过度开发的特征之一。194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成立了,它是人们对当时捕鲸高峰的一种反应,也是出于对利润低落的考虑。该委员会是由大部分捕鲸国家与某些不捕鲸的国家所共同组成的,制定一些条文,为每种鲸和每个国家制定捕鲸限额。从而使鲸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回升。四、舆论宣传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是我、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而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这件事情来说,我们要的不仅仅是监督政府对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还应该注重宣传在我们大众之间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播放有关野生动物的宣传片来加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利用刊登报纸,广播的宣传来达到效果;还可以使用信息,邮件,人人,微博等现代手段加强意识。这个世界是人类和动物共同拥有的世界,二者息息相关,共同生存。人类无止境的贪婪毁灭的不仅是动物,更长远的来说也是我们人类本身。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我们在地球能长久地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参考文献:【1】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动物科学》科学出版社【2】[英]AndrewS.Pulling著《保护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本文标题:论文——野生动物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01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