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之饮酒》新人教版课件
[晋]陶渊明饮酒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死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少有大志,抱有大济苍生的理想。进入仕途后,做过一些小官。41岁任彭泽令仅八十余天,因看透腐败的官场,解绶辞官,毅然归隐。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陶渊明集》。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创作的,大都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诗歌的朗读很讲究,那么,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请你来试一试。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品一品•1、诗人既然在人境结庐,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说说你的理解。•2、“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构室。人境:人世间。而:却。车马喧:喻世俗交往的打扰。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尘俗的烦扰。居住在喧嚣的尘世,为什么生活是如此的平静、心灵是如此的安宁呢?原来是自己保留着一颗远离俗世的心。这几句语言朴实,却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君:诗人自称。尔:这样。二句承上两句设问设答。颇富哲理:心既远离尘嚣,那么处于众人集聚之境,也就如同偏僻清净之地了。“心远”是思想远离官场的意思,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1至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南山:庐山。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写诗人高尚情致.一个“见”字妙笔生花,“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诗人在自家的菊园里采菊以佐酒,悠闲地抬起头来欣赏南山美丽的景色。这两句诗语言简洁,明白如话,但意境清新、纯真,展示出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旷达的心胸和闲适、恬淡的心境。卡盟平台卡盟平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南山的气象。日夕:傍晚。相与:结伴。还:飞回巢。写南山美妙的晚景。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样美妙,诗人从中体会乐趣。而飞鸟归巢自然勾起了诗人辞官归隐的联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中:此地此时的情景,总指隐逸的田园生活。真意:包括自然情趣和人生真谛。辨:辨别,说明。忘言:不知怎样用言语表达。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但诗人并未明辨。世界上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5至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写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2、选出你喜欢的诗句读一读,谈谈你喜欢的原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我合一,心和自然亲近。“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结合诗作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这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但是,要改选社会,消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4、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心远地自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喧”。“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心远”。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相关连接(考一考)•一、背诵默写: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2、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对陶渊明的《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表现了诗人不慕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寻找乐趣的恬适心情。B、本诗平淡自然而诗意隽永,情与景相应成趣。C、本诗的主旨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D、诗中的“菊”、“山”、“气”、“日”、“鸟”这些极富诗情画意的景物都点出了“真意”的所在。C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A总结:这首诗是作者自叙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从古高人只是心无凝滞,空洞无涯,故所见高远,非一切名象之可障隔,又岂俗物之所妄干。”(王士祯《古学千金谱》)这首诗中,景、情、理三者巧妙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我们学过陶渊明的哪些作品?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名片·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一名(),字(),自号()。是()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性格:爱好:喜爱的花卉:理想追求:代表诗作:潜元亮东晋陶渊明集田园诗;饮酒诗;咏怀诗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嗜酒”;“著文章”。“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世外桃源
本文标题: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之饮酒》新人教版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04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