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杨炯《从军行》赏析一、时代背景•唐朝建国基业的根本,在于北朝由鲜卑化汉人形成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因此,唐朝前期,虽然有科举制,但是高级人才的选拔升迁,其实还是需要加入关陇军事集团,在战争中建功立业。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文人投笔从戎,或者加入边疆名将的幕府效命的真正原因。•另外,唐朝初年,边境并不太平,突厥经常入侵。甚至长安都经常受到震动。二、社会文化心理•唐朝前期,文人普遍有建功立业的理想。由于科举制录取的名额有限,投身边关,报效国家,同时建立一番功业,光宗耀祖,是极为普遍的文化心理。唐朝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尚武精神•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少年行》其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祖咏《望蓟门》:“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高适《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土,一经何足穷!”•岑参《送李副使赴碛qì西官军》:“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李贺《南园三十首·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三、诗歌赏析•汉朝是第一个大一统政权能够进行长久统治的王朝,这给继隋而起的唐朝树立了榜样。由于这个政治因素,汉朝文学也深刻影响了唐朝文学的创作。比如汉朝乐府诗对于唐朝边塞诗创作,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政治既然取法汉朝,以汉朝作为理想的政治标准,与此取向互为因果的就是对汉代著作的热衷和阅读。爱汉朝,所以要读关于汉朝之书。关于汉朝的书读得多,对汉朝就更充满感情。•——杜玉俭《唐代文学与汉代文化精神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第1版,第14页。•我唐没隋法汉,孜孜矻矻(zīzīkūkū,勤勉不懈的样子),以事草泽。•——唐朝·王定保《唐摭zhí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何秦隋二叶而亡也若彼,唐汉一家之盛也如此?——萧颖士《为陈正卿进续尚书表》,《全唐文》卷322,第3267——3268页。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汉代边疆民族知识与唐朝边塞诗•唐代边塞诗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边塞诗中的叙事背景很多是在汉朝。唐代边塞诗是以汉代边境战争情况为话语背景的。不论是传统的乐府体裁还是写现实的边疆情况,这种倾向都明显存在。——杜书,第70页•唐诗中把唐朝和域外对举时,直接把当时所处的朝代称为“唐”只是极个别的例子,大多数都是“汉”、“胡”对举。换言之,边塞诗是以汉代边疆情况为话语背景的。——杜书,第71页•唐诗中常出现的汉朝地名:三边(并州、蓟州、幽州)、天山、阴山、狼山、交河、燕支山、燕然山、卢龙、龙城、云中、金微山、榆关、青冢、单于台等。•唐诗中常出现的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李陵、苏武、张骞、班超、窦宪等。•唐诗中常出现的汉代武官官阶:都尉、校尉、都护、轻车等。•唐诗中常出现的汉朝少数民族名称:匈奴、楼兰、月氏、条支、乌孙、丁零等。•唐代乐府古题的边塞诗题目,主要有《从军行》、《出塞》、《入塞》、《塞上》、《塞下》、《陇头水》、《凉州行》、《关山月》、《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燕歌行》、《出自蓟北门行》、《雁门太守行》等等。•《从军行》为汉魏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本来是可以歌唱的。但是到了唐朝,由于古曲失传,杨炯创作这首诗的时候,只是借用这首古曲名作为诗题。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就称为“乐府古题”。《从军行》,在这儿不是反映的是古代乐府曲调,而是诗歌的内容是反映从军的辛苦的。——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3~14页•唐朝边塞诗中的《从军行》,有五言律诗,比如杨炯创作的这首。也有七言律诗,比如王昌龄创作的《从军行(之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杨炯是“初唐四杰”之一,是唐高宗时期有名的神童,但是恃才傲物,并没有做过大官。杨炯没有从军打过仗。他创作这首诗实际上是借机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关于此诗的主题思想,有两种看法:唐汝询在《唐诗解》中以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中以为作者看到敌人逼近西京,奋其不平之气,拜命赴边,触雪犯风,以消灭敌人,建功立业,不象书生那样无用。前者以为这是一首讽刺诗,后者以为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述志诗。这样,从第二联以下,二人的体会都不同了。我以为吴昌祺的理解比较可取,因为第一联已说明作者心中的不平是为了“烽火照西京”,如果说他是为了武人显赫而心有不平,这一句就不应该紧接在“烽火”句下了。——施蛰存《唐诗百话》第14~15页•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
本文标题:杨炯《从军行》赏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37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