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七讲中国传统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如从《诗经》算起,它已经历了长达3000多年的没有中断的发展历程,以其辉煌成就而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和美学要求。中国文学不仅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精神风采,而且以其连绵不断和高潮迭起著称于世。在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瑰丽奇特的上古神话开其端,接连诗经、楚辞、诸子散文,而后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此起彼伏,此隐而彼显,不断创造出与时代风貌相契合的文学奇观。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学的民族特征第一,始终体现了关注现实和人生的伟大精神第二,自古强调教化功能,主张“文以载道”第三,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诞生于文字之前。中国古代文学“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与此同时,中国文学又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下面,我们从诗歌、散文和叙事文学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一、诗歌至迟在公元前6世纪,《诗经》就基本编定了。《诗经》中的诗歌主要是四言诗。到了公元前4世纪,南方兴起了另一类诗歌——楚辞。它的形式是杂言诗,句末多用感叹词“兮”字结尾。到了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开始兴起,经过魏晋南北朝诗人的不断努力,在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到了唐代,五、七言律诗的格律成熟了,这种格律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谐调诗歌的声调,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唐以后,又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即“诗言志;”在艺术上则是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二、散文散文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卜辞与稍后的铜器铭文。《尚书》的出现,标志着散文的形成。之后,散文分别向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两个方向发展。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先秦散文。秦汉以后的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和骈文两大类。前一类以散行的单句为主,后一类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但二者也有相互交融的情况。古文和骈文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大体说来,魏晋六朝是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时期,而自中唐古文运动之后,古文又渐渐地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直到近代白话文兴起为止。秦汉以后的散文除了叙事、论说之外,又增加了抒情的功能。例如在“唐宋八大家”手中,散文的三个功能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叙事文学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但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的小说。魏晋及南北朝的小说有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它们对后代的笔记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到了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唐传奇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的成就。与此同时,民间的说话艺术也开始发展,到宋代已产生了成熟的白话本小说。在此基础上,明清之际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标志着古典小说达到了高峰。叙事文学的另一门类是戏曲。它萌芽于汉代百戏,经过唐戏弄和宋元杂剧的阶段,到元杂剧而臻于成熟,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等戏剧大师,以后又进一步演变为明清传奇和近代戏曲。唐代传奇小说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1313-1375)和乔叟(1340-1400)早5个世纪;而关汉卿、王实甫则比莎士比亚(1540-1616)早三个世纪。第三节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一、《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前11-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所以《史记》中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诗篇至迟在孔子出生前就已经编定,后经孔子删编整理和评价,被推为儒家经典,列为“五经”之一。《诗经》的作品本来都是合乐的歌词,因此按照音乐的类别和作品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一是《国风》共160篇,也叫15国风,就是从十五个地区收集的民间歌谣;二是《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是宫廷宴饮的乐歌;三是《周颂》、《鲁颂》、《商颂》,分别是西周王室和春秋前期鲁国、宋国用于祭祀的乐歌。《诗经》的作品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广阔的社会生活。如《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等,对那些不劳而获的贵族进行了辛辣的揭露和嘲讽。总之,《诗经》在整体上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表现了干预人生、反映社会的批判意识。(参见教案左页诗文)古代学着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纳为“赋”、“比”、“兴”三类。“赋”是指直接的叙述和描写,“比”是比喻和比拟,“兴”是从意义、声音等方面的类比关系来引发诗歌。《诗经》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一)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二)确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三)确立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怨而不怒”的含蓄、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四)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比兴。《诗经》中的名篇名句《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崇丘》:瞻彼崇丘,积土成高;相彼大海,积水成涛。卷石积多,其形嵯峨;勺水积久,势若江河。宝藏货财,靡所不足;积善之家,必有余福。鸟兽鱼龙,咸遂其性;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诗经·邶风·击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黍离》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采葛》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诗经·子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它山之石,可以为错。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诗经·鹤鸣》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日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鹿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雨雪霏霏。——《诗经·南山》二、《楚辞》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种新诗体,因其具有鲜明的楚地文化色彩而得名。战国时兴起于楚国,汉代也有不少作家模仿这种样式写作,经刘向、王逸等人整理,编成《楚辞》。“楚辞”就成了这类作品的通称。《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约前339-前278),包括宋玉、景差、贾谊、刘向等人的作品。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国殇》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长达373句、2400多字的《离骚》,是古代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抒情长诗。因为《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所以也称“楚辞”这种诗体为“骚体”。“骚人墨客”也就成了文人学士的代名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和对理想的不倦追求,两者融会成一种撼人的精神力量。历代学者对《楚辞》的研究,构成中国文化中的“楚辞学”。屈原和汨罗江的故事屈原怀沙自沉汨罗江,与汨罗江结下了千古渊源。自此,沿江岸地人民缅怀屈原而吃粽子,投粽子于江中;并于五月初五举办划龙舟比赛来纪念他;2005年,汨罗市成功的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龙舟大赛。这位世界文化名人自此更是妇孺皆知,影响全球。《国殇》: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枢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罗。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上。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兮***,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猨啾啾兮又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山鬼全文翻译: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雷声滚滚啊细雨濛濛,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三、先秦散文中国古代的散文,一向就被看作是“经国大业,不朽盛事”。文人借助文章可以雄视千古,垂名百代,可以表达自己的功业道德和治国理想,因此历代文人都很重视散文创作。中国的散文除了纯文学的散文以外,还包括政论、传记、史论等等。中国散文以先秦散文为起点。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历史散文主要集中于《尚书》、《国语》、《左传》和《战国策》。《左传》是编年体,《国语》、《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左传》是“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种。《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士们的言行,许多故事写得有声有色,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鲁仲连义不帝秦》,均为古代散文名篇;再比如刻画人物性格,《荆轲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等,均入木三分。哲理散文集中于诸子著作,以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为背景,它以论说为主。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此时散文主要是语录体,代表是《论语》。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散文体已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孟子》、《庄子》。第三个时期是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是《荀子》、《韩非子》。《老子》的语言凝练,哲理深邃,像格言诗。《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对话的形式出现,可谓言简意赅。《孟子》和《庄子》的内容大多是论辩之辞,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其散文以雄辩著称,具有很强的逻辑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庄子》是道家经典,是庄周及其后学所作。《庄子》的散文具有变幻诡奇、汪洋恣肆的风格特征,在论说时大量运用寓言和幻想,具有浓郁的诗意和抒情色彩,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其他如《荀子》则比喻和辞藻丰富多彩,《韩非子》中的寓言生动精彩、逻辑严密。过秦论——西汉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shào)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第七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4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