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室内设计 >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掌握昆虫主要目、科特征,了解虫害的防治方法;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了解病害的防治方法;能识别田间杂草,并制定防除方案。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目标:(1)具备熟知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的能力。(2)具备熟记与设施园艺作物有关的昆虫主要目、科特征,并能准确进行识别的能力。(3)具备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的能力。(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要求项目类别教学内容考核要求参考学时项目一绪论1.植物保护基础的范畴和任务2.植物保护基础的重要性3.植物保护基础的特点4.植物保护基础的发展概况1.了解植物保护基础的范畴和任务2.植物保护基础的重要性和特点2项目二昆虫的形态昆虫的形态1.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l)头部基本构造(2)头部的附器2.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1)胸部基本构造(2)胸足的构造和类型(3)翅的构造和类型3.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1)腹部基本构造(2)腹足的构造和类型(3)翅的构造和类型4.体腔分区和内部器官的位置5.消化系统、排泄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6.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7.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8.实训(l)昆虫的头部及其附器的观察(2)昆虫的胸部及其附器的观察(3)昆虫的腹部及其附器的观察1.掌握昆虫身体构造与功能2.了解昆虫形态对虫害防治的意义3.熟悉昆虫体腔分区和内部器宫4.熟悉昆虫消化系统排泄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5.了解昆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6.了解昆虫的内部器官对虫害防治的意义16项目三昆虫的生物学特性1.昆虫的繁殖发育和变态(l)昆虫的繁殖方式(2)昆虫的发育和变态2.昆虫的行为和习性(1)简单反射(2)趋性(3)本能(4)食性(5)群集性3.昆虫的生活史(1)昆虫的世代和生活史1.了解昆虫的繁殖发育与特性2.熟悉昆虫的变态习性3.掌握区分农业昆虫重要目、科的主要特征12(2)休眠与滞育4.农业昆虫重要目、科识别5.实训(1)昆虫繁殖方式的调查和比较(2)昆虫生活习性的调查(3)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及其主要科的特征观察(4)鞘翅目、鳞翅目及其主要科的特征观察(5)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与蜡类、软体动物的特征观察项目四昆虫发育与环境的关系1.气候因素2.生物因素3.土壤因素4.人为因素1.掌握昆虫发育的气候因素2.了解昆虫发育的生物和土壤因素4项目五害虫防治原理与方法1.害虫防治基本原理2.植物检疫3.生物防治4.化学防治5.害虫综合治理6.实训(1)害虫防治的基本方法(2)害虫的综合治理1.掌握害虫防治基本原理2.能制定常见虫害的防治方案12项目六植物病害的基础知识1.植物病害的概念2.植物病害的发生要素3.植物病害的症状(1)病状的类型(2)病症的类型(3)症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4.植物病害的分类(1)根据病原的性质划分为非侵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2)其他分类方法5.实训(1)常见植物病害发生要素的调查(2)常见植物病害的症状的观察(3)植物病害分类方法的比较1.熟悉植物病害发生的要素2.能准确识别植物病害的病症和病状3.了解植物病害的分类方法12项目七植物病害的病原物植物病害的病原物1.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及所致病害(1)缺素症(2)土壤水分失调1.了解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2.熟悉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3.掌握植物缺素症特征14(3)温度不适(4)有毒物质的污染(5)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及防治2.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及其所致的病害(l)植物病原真菌及其所致病害(2)植物病原细菌及其所致病害(3)植物病原病毒及其所致病害(4)植物病原线虫(5)寄生性种子植物3.实训(1)植物缺素症特征比较(2)非侵染性病害的调查及防治(3)真菌无性抱子和有性抱子类型观察项目八病原物的寄生性、致病性与植物的抗病性1.病原物的寄生性2.病原物的致病性3.植物的抗病性4.实训(1)病原物寄生性的调查(2)病原物致病性的调查(3)植物抗病性的调查1.熟知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对病害防治的意义2.了解如何利用植物的抗病性8项目九植物病害的发生、流行与环境的关系1.病害的侵染循环与流行2.病害发生、流行与环境的关系3.病原物和寄主的互作机制4.实训(1)病害的侵染循环的调查(2)传染病害发生流行与环境条件的关系(3)非传染病害发生流行与环境条件的关系1.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过程2.熟知植物病害的流行与环境的关系10项目十植物病害的诊断、预测与防治1.植物病害的诊断2.植物病害的预测3.植物病害的防治4.实训(1)植物病害的诊断(2)植物病害的预测(3)植物病害的防治1.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方法2.能制定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案12项目十一田间杂草的识别与防除1.杂草的种类识别2.杂草的发生特点和危害性3.杂草的防除4.实训田间杂草的识别与防除1.能够在田间区分杂草的种类2.能制定常见草害的防治方案8项目十二农药应用技术1.农药的基础知识2.科学、合理及安全使用农药3.实训(1)波尔多液和石硫合剂的配制及质量检查(2)常用农药质量的简易识别与农药残留的快速测定方法1.掌握常用农药质量的识别与农药残留的快速测定方法2.能制定和优化农药使用方案3.能科学、合理及安全地使用农药6总课时116(四)教学实施1.教学建议(1)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生产一线,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课程可多用现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建立“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2)本课程应结合设施园艺植物和食用菌生长的季节,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相应职业能力。(3)学生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4)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要尽量将最新科研成果和成熟稳定的先进技术充实在教学内容中,保证本课程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先进性。改变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2.教材编写建议(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2)教材编写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可操作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导性,以实践性、实用性内容为主,尽量做到文字描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寓教于乐。(3)教材编写应立足于当地本行业的发展现状,将植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等及时纳人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行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五)考核与评价1.改革传统的“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侧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引导学生具有严谨的学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在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前提下,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学习态度、工作作风、考试等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要突出阶段评价和过程评价。3.考核时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注重评价内容的整体性,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学生养成规范操作、安全操作的良好习惯,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节约资源、爱护仪器、保护环境等意识与观念的形成。4.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以特别鼓励,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本文标题: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47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