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教学案例——诗歌鉴赏(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
1教学案例——诗歌鉴赏(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案例背景】古诗词是五千年华夏,先人们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遗憾地发现,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想像的相差甚远。绝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读背也只是应付差事,为了考试而已。相反,学生对一些流行的曲子却倍加追崇,常挂嘴边,其点狂的程度并不逊于当年我们对古诗词的如醉如痴般的追捧那么古诗词教学方面能否迎合学生达到一种默契,达成古典与流行之间的通融与融合?【案例原因探寻】(一)造成现状的客观原因1、在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下,学生的阅读空间狭小,阅读品位降低。现在的高中生课业负担都非常重,再加上网络、电视、广播和流行音乐的冲击,学生课外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可谓少之又少。学生整天忙于功课,他们没有太大的兴趣也没有大块的时间来读长的篇名著,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阅读局限武侠、动漫等书籍中。这些书在学生眼中可谓图文并茂,情节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携带方便,便于隐藏,而且一个中午就能读上一本,所以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经常性的阅读这些书,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深受其害,如我们经常可以听见学生张口就来周星弛的口头禅:“哇靠”“哇塞”,更有甚者能把他的经典台词“曾经有一段爱情放在我面前……”倒背如流。千篇一律的说话方式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位难以提高,拿到高雅的古诗词就没精打采,无兴趣去读。2、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不能吸引学生。3、呆板的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激情。(二)造成现状的主观原因现在有一部分高中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偏差:1、“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2、“学古典诗词落伍了,不够现代”学生主观上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流行歌曲,却不知有许多歌词都是由古典诗词改编而来的。所以他们会觉得学古典诗词是“落伍”,跟不上时代。3、“为了考试,我愿意在语文课堂上读读古典诗词,在课外我从来不读这些诗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同时,高考作为一种选拔和导向,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古诗词的重视。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占11分。2【案例实录描述】王维《山居秋暝》教学实录:一、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人中,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是谁?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王维的心灵,从捕捉诗人主体形象入手,来感受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魅力。(板书题目王维唐)二、课文赏析:首先,让我们走近诗佛,了解一下作者。(2)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去,晚年在辋川别墅,长斋奉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王维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意欲隐居的愿望先听老师读一遍,大家边听边想象诗中的画面,标出韵及韵脚字。来,同学们诵读一遍,注意韵脚字读音要略微拖长些儿。读得不错,但诗中的情味还没完全出来。这是一首五言律诗。(3)题目:“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天气(背景)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景物:月、松、泉、石(主体)颈联: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颔联和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十分山村美丽的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用轻快的调子读最好,末联:诗人愿望(抒情)末联出句是陪衬,“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来读,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好,我们一起读一遍,怎样?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道出了作为画家的王维,以画道入诗,诗的构图感极强,由此,许多鉴赏者却至此而止,实在是仅得皮毛,未识诗趣。要得诗赏之妙,就必须抓住诗人主体形象,进行解读。诗人主体形象是打开诗人心门的金钥匙。(4)那么,什么是诗人主体形象呢?请看大屏幕。诗人主体形象是指蕴藏在客体形象之下的带有作者浓郁的主观色彩的自我形象。客体形象就是指作者在诗中刻意描绘的物象,如优美的景物、发人深省的古迹、耐人寻味的事物等,客体形象往往会鲜明的呈现在读者面前。把握主体形象,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感情。同学们知道,在叙事、抒情类诗歌中,诗人主体形象一般是比较鲜明的。只要得法,较容易抓取。你看一首老杜的这首《旅夜书怀》:(5)3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只要抓住加点字,一个老病孤独,老病飘零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注意:诗人对自己的描述再看一首白乐天的《邯郸冬至夜思家》(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拌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抓住了加点字一位思家游子的形象也就清晰可见了。注意:动作形象、写他人,也写自己我们再看一首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6)去岁..今晨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注]室人降日:妻子的生日抓住了加点字,我们就能深刻了解到诗人是一位倦于漂泊之客。注意:往昔、现在与将来;注意借物写人写景诗诗人主体形象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我们试着从下面几个问题的探讨中,来寻求写景诗读取诗人主体形象的方法和规律。(7)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从这些描绘中你能感出怎样的诗人形象?①诗人的身份是什么?一般游客吗?(点击)②“空山”如何理解?③颔联、颈联之美,美在哪里?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第一个问题,来,请你回答。诗人是一位留驻在山中的人,而不是一般的游客。也只有留驻山中之人,才能悟到山中秋景之妙。第二个问题,你来说说?“空山”的理解(8)(点击)点拨:明明既有泉水的叮咚声,又有浣女的喧哗热闹,更有趁月夜渔舟呀!明确: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空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第三个问题,难了点儿,我们做一下分解。(点击)(9)⑴.颔联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这些景物组合起来有什么特点?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4景、人的组合,构成一幅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⑵.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10)明确: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王维《济上四贤咏》)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王维《献始兴公》)小结一:诗人笔下所绘俨然世外桃源,而我在其中。景物似信手拈来,自然清新,其淡远之境,大有陶渊明遗风。诗人仿佛高飞天际的白鹤,高耸云端的青松,其淡泊、纯洁、恬静之心可见可感。另外,从大家的学习积累中,我们也知道,诗人笔下的月、松、泉、莲、青竹、渔舟等景物不仅代表一种气节,也代表一种精神。联系我们所讲,请概括王维主体形象?(11)好,你说我写。归结诗人主体形象:向往田园、欲隐山林,淡泊出世、洁身自好。小结二:诗人并非“郁郁不得志,寂寞入山林”之士。从本诗景物中,你能看出诗人是喜是忧吗?这就是王维。他似乎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对这些景致他仿佛只是冷.静的旁观者.....。不只是这首,王维的其他诗歌也多是如此。比如他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已完全陶醉于自然的美景和淳朴的民风之中。诗人在那清寂空灵的山水田园之中,收取了心灵的恬静安宁。联系王维晚年半官半隐,长斋奉佛的情状,我们就会深刻感觉到:这时,诗人的情与大自然的美景已然融为一体,这里的山水风物就是诗人情怀、追求和人格美的载体。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唯有这里安静、淳朴的山居生活才是自己的生活理想。因此,诗的尾联,是诗人情不自禁的感情流露:任凭春花落尽,这眼前的秋景依然美丽宜人,“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我自可继续留住山中,抛却俗事的纷扰,尽享田园生活乐趣。下面,我们一起归结写景诗捕捉诗人主体形象的方法:(12)1.注意诗中景物特点及内涵。2.还原田园生活图景。3.联系诗人生平。4.感知诗人情感态度。三、迁移延伸5用本节学到的方法鉴赏王维的《竹里馆》诗,并进行唐诗素描(1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学生素描展示:风安静地栖落在叶片上,黑夜张开了眼睛。幽密的竹林,是比天空更深的海。星星是一些溺水的鱼吗?无论怎么努力划动翅膀,却总是逃不出这片寂寞的水域。一个人,独坐在时间的一隅,黑暗漫过了他的梦境。突然,所有的寂静,都碎成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弹琴的人,十指轻飞,滑过每一根琴弦的声带。天籁的雨点,如一些高高低低的语言,跌进了记忆的河流。一只被音乐叫醒的小鸟,飞出窝,捡拾起一句一句的诗行。密林深处,尘世的喧哗已然遥远。没有人知道,有一方静土,可以收留起岁月的浮华。今夜,手握琴盘的人,目睹了太阳的殒落。月亮升起来了。这个黑夜的伤口,又把一些清冷的光辉抖落在大地的手掌上。琴停了,鸟睡了,花开了,风悄悄地展开了透明的羽翼。一个人,独坐在自己的影子里,怡然自乐。任千年的月光,照亮了一生的道路。四、布置作业:(14)课外阅读其他唐代写景诗,有兴趣的同学可对其进行素描,写在本子上,下节课交流。【教后反馈】学生优秀唐诗素描选登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点亮灯,展开家书。你的笑容就隐藏在文字的后面,灿烂着,温暖着,还有些许淡淡的泪痕。你的牵挂,你的思念,你的轻轻细细的话语,越过千里迢迢的黑暗,越过心,飞抵我寂寞的窗台。而我,却总是把早已定好的归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说不定哪一天可以走进你守望的目光。巴山不觉,春光早逝,一转身,秋已深了。雨渐渐沥沥地落下来,挤满了小池。这群无家可归的孩子,又将陪我度过一个孤独的夜晚。依稀是梦,你坐到了窗前,静静地看着我。烛光是一朵刚刚开放的小花,把你装扮得那么年轻,那么美,就像许多年前掀下红盖头的那个晚上。朦胧中,抓起你柔若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乐和依靠。我拥附在你的耳边,温柔地说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个展信的秋夜,那场渐渐沥沥的雨。【案例思考与启发】启发一:6以上说明,教师一定要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更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与能力,才会开发出生动而充盈的课堂素材,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启发二: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启发三: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材,那么最好的教材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启发四: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启发五:让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亲近文本-------诵读。“读书是积累、培养语感、强化语言机智、受到熏陶的过程。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是读书,在读中涵咏,语文最突出的就是强调读书。语文课上最难处理的是怎么样组织学生读书。老师们还是习惯于“这节课怎么讲,那节课怎
本文标题:教学案例——诗歌鉴赏(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29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