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滦州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刘建国滦州设立于辽朝,历经金、元,明、清时期,滦州隶属于永平府,1913年改州为县。滦州有八百九十年的设州历史。滦州初始于辽,繁荣于明清,是永平府下属的唯一州级行政机构。据光绪《滦州志》记载,滦州幅员辽阔,南北长200里,从燕山余脉直达渤海之滨;东西长150多里,从滦河一直延伸到唐山西部的丰南区。大约包括今天滦县、唐海、滦南、古冶、开平、丰南市和唐山市区大部或一部。清朝初期,丰润、玉田也曾隶一度隶属滦州。滦州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过重大地影响。滦州位于永平府辖境西南,地处燕山余脉和冀东大平原交汇之处,是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碰撞的前沿。公元923年,辽太祖律阿保机向南开疆拓土,占领卢龙后,在横山脚下滦河西岸的台地上首建滦州,隶属于辽国辽兴军平州(州治在今卢龙)。辽、宋对峙时期,滦州是辽国南下攻宋的前沿基地,辽朝除在五京设立统军提辖司外,只在滦州和设立统军提辖司,滦州成为辽国南下扩张的孔道。辽金更替之后,金国曾升平州(州治在卢龙)为南京,滦州成为畿辅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金、宋两朝南北对峙时期,“金据河北,河以南皆宋地,河北漕粮不足以供军食,乃因粮塞外,自板城撒河一带,泛舟滦河,输归金京”,滦州为金朝重要的运粮通道。金朝在宋朝使节回国时,于途中有三个设宴欢送的地点,滦州的偏凉汀是金朝款待宋朝使节回程所设三个站点之一(其余的两个设宴欢送的地点是“兀室郎君宅”、信州),根据《大金国志》记载“守将迎于此,回程锡宴于此”。滦州的设立对辽、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写道“州控临疆索,翼蔽畿甸。负山滨海,称为形圣,契丹置州于此,所以厚榆关之防,联络营平,觊觎幽冀也,其后拱手而取燕云,女真袭其迹,宋室为之糜烂”,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这段记述,是对滦州极其重要地理位置最中肯的记述。滦州境内的滦河,也是一条母亲河,她哺育了滦河两岸儿女。早在四万多年前,就有原始人类活动在滦州东北部地区,她们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此后在滦州地区的东灰山、岩山脚下,陆续发现了大量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生活遗迹,并出土了大量渔坠、陶器、石器、房屋遗址等,这些情况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里开始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斗争。商朝建立后,汤王封滦河流域的墨胎氏为孤竹国国王,孤竹国传国千年,直到春秋时期才为齐桓公所灭。孤竹国时期,滦州地区为孤竹国辖地,孤竹国给后世留下了“兄弟让国”、“叩马而谏”、“义不食周粟”、“寻蚁求水”等宝贵精神财富,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称孤竹国王子伯夷和叔齐为“贤人”,孟称伯夷叔齐为“清圣”,孤竹国人民培育的“戎菽”“冬葱”“据需”对中国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巡辽西郡,对这一地区“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的大好状况刻石记述。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动乱之后,隋唐时期,随着对辽东的用兵,滦州地区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唐朝在这一地区增设马城县,加强滦河水运,滦州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这里已成为唐朝东部经济文化非常发达的地区。辽、金、元三朝均属少数民族,人称之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游牧习性比较强,加之三朝统治下的滦州属于其内地,故三朝对城镇的军事防御作用不如汉族人建立的明朝那样注重,一直到明朝建立之前,滦州城一直是一座土城。明朝的中后期,由于国力下降,明朝的国境线南移到了今长城一线,滦州城距离明朝的国境线仅有百里之遥,蒙古族的骑兵时常越过长城,沿滦河河谷深入到滦州城附近,滦州城受到了蒙古骑兵的威胁,滦州知州多次重修滦州城,将之由一座土城变成了青砖包墙、四门坚固、雉堞巍然的设防城池,城池之外有深广各两丈的护城河,滦州城的规模初步成型。清朝初期,滦州地方官重视滦州城的修缮和保护,除了做维护之外,还在滦州城墙上的四角修建了角楼,在城东门城墙下修建了御水石闸,那时的滦州城周五里二分,高三丈一尺五寸,厚二丈,宽一丈五尺,跺墙一千一百五十八个。东门曰御滦门,南门曰安岩门、西门曰迎恩门、北门曰靖远门,并有朝阳街、安岩街、迎恩街、靖远街等著名街道。东、西、南、北各有月城。滦州衙署、文庙、常平仓、义仓、海阳书院、魁星阁、关帝庙、衙署后花园、城隍庙、萧太后庙、李家大院等建筑为滦州城内的著名建筑。这些建筑,采用青砖灰瓦,用卷棚式硬山顶、卷棚式悬山顶、卷棚式歇山顶封顶,另外还有庑殿式顶、攒尖顶等,典型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特点。特别是清朝后期,铁路从滦州城北经过,并在偏凉汀(今城北老站村)设站,滦河边上的偏凉汀(今城北老站村)村东是滦河上的著名的水运码头。滦州城及其附近地区成为当时水路、铁路、公路的交通要冲。作为滦州政治中心的滦州城,城内商业发达,店铺林立,商旅往来络绎不绝。滦州城达到了最行盛时期。1913年,永平府建制撤消后,滦州改属直隶省津海道管辖。滦州文化底蕴丰厚,圣贤卓立,英才辈出。滦州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和谐礼让的圣贤文化、“尚节义、勤稼穑”的平民文化以及由于历史上多次战争和移民造就的多民族多元文化。上述文化脉络,成为滦州文化的源头和主流。青龙山是滦州的历史文化名山,位于滦州城西北约25公里处,是一座儒释道三教聚集的宗教名山,山顶有三霄宫,西山口处有规模庞大的延古寺,此外还有望海楼、罗汉洞、碑林、山神庙、土地庙、财神庙、黄山士院、望海红崖寺等。青龙山罗汉洞中有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刻有数十尊罗汉,这些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山腰岩壁上,罗汉大小、位置各不相同,分布较广,有的被草木遮盖,有的躲在岩石后面,有的跳腾,有的踞坐,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罗汉洞整座摩崖石刻刀法简练,技艺娴熟,衣饰纹理,生动准确,情态神姿,活灵活现,给人以极强的艺术美感,是永平府辖区内少有的佛教文化艺术珍品,青龙山曾有“景忠盘山秀可餐,不及碣石天下传。三山若与青龙比,三山在地龙在天!”之说。文峰塔位于滦州城南三里处,建于公元947年辽世宗时期,康熙六年即公元1667年,康熙首次东巡,驻跸研山,下滦河观渔,上山巡塔,文峰塔自此声名远扬,碧霞元君祠是文峰塔西侧的一座道教洞观,研山文峰塔、碧霞元君祠是是佛教、道教文化融为一体的标志。滦州药王神庙位于滦州城北紫金山上,修建于明朝,庙门内是上下两层的玉皇阁,玉皇阁下层为砖石空心拱券式结构,登石阶可上至二层楼阁,阁内供木雕玉皇大帝坐像,楼阁建造精美,飞檐斗拱,四角翘起,阁后即为药王庙正殿,大殿三楹,殿内坐北朝南供有三尊塑像为“三皇”,殿的东西两侧分供太师歧伯、太乙雷公、神医扁鹊、仓公、淳于意、医圣张仲景、良医华佗、太医王叔和、皇甫士安、抱朴子、葛洪真人、药王孙思邈、韦慈藏等13人泥塑配享从祀,药王庙是滦州古代建筑艺术的结晶和代表。滦州最具特点的建筑是众多的坛庙祠宇。州城内外四邻有各类庙宇40余座。属于按朝廷统一规制公祭的有:社稷坛、先农坛、厉坛、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文庙、东岳庙、城隍庙、八蜡庙、虫王庙、火神庙、药王庙、龙王庙、马神庙、文昌庙、吕祖洞、魁星阁、福德祠、张横渠祠、杨少卿祠等;属于州内公祭的有:四贤祠、张公祠、节孝祠、忠义孝悌祠等;属于民间私祭的有:三官庙、真武庙、增福庙、玉皇庙、碧霞元君庙、昭惠王庙、海神庙、石佛寺、广福寺、荐福寺、大觉寺、望海金山寺、蚕泊峪寺、观音庵、白衣庵、慈悲广嗣庵等。州城西北角还有一座北大寺,纪念的是辽代名将萧天佑和萧天佐兄弟。城内最具规模并极尽奢华的建筑是滦州州衙和李家大院,滦州州衙前后六进,里面既设书阁、花厅、会客室、退思堂,后面还有一座后花园。亭台楼阁,溪水泉石,应有尽有。整座衙门,不但建筑宏伟,而且肃穆庄严,令人望而生畏。李家大院位于城内西大街路北,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全院占地约16000平方米,院主李子寿,时人因此称此院为李家大院。其平面布局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构成了三院一体的建筑组群,因为整个大院为一主两侧的布局,所以临街大门也就建成了相对独立的三个大门,每个大门前都铺有九级台阶,房前门侧筑有月台,月台两侧置有拴马桩和上马石,二门与大门一样,也是沿横轴东西向平行布局,并排三座。每座门楼的楼顶,俱是庑殿顶,墙头砌有活动花砖,门楼饰有山水、花鸟、人物等图案。中心院落在布局上采用了在纵轴线上布建主体建筑—正厅,东西两侧围绕正厅布建配房,再以回廊在左右两侧将配房与正厅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庭院格局,在廊院两侧回廊与厅房相接部位各有一个月亮门与东西侧院相通。李家大院以正厅的布置最为豪华:厅门迎面设紫檀底座穿衣镜,地面铺以烫蜡黄花木地板,中堂顶悬五盏琉璃吊灯,厅后各有卷房,厅内南壁嵌有水银玻璃镜,在大厅的后面布建三排正房,作为寝房,寝房两侧各有宽八尺的箭道,此外李家大院还有东、西跨院(侧院)。东跨院有辅助建筑四层,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四合院,为账房、柜房、医房等的居所。西跨院建筑相对稀疏开阔,构成了一个相对幽静的环境,主要用途是书房、学房和花园。李家大院的总体布局,在形式上采用了一个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布置建筑,进而构成相对独立的院落,再以重重院落相套,向纵深方向发展,横向配置以门道、走廊、围墙等建筑,构建成一个整体的建筑组群。这样的建筑组群,虽然他表面上是一个民居,但是,它却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貌的豪宅,人称之为“京东第一家”。城内四条主街及各巷弄间建有牌坊。御滦街一带有20座:承流宣化、澄清、忠直、秋闱荐鹗、奎光、黄甲联芳、吏科都谏、惠民、桂籍传芳、春浪攀龙、大都谏、绣衣、科弟世家、大京兆、三世进士、忠节、恩纶叠锡、五世大夫、科第联芳。迎恩街及各巷有13座:儒林、壬辰进士、朝阳鸣凤、戊辰进士、庚子举人、青云得路、山东佥事、癸丑进士、登云应宿、兵科都谏、三宰百里、金门典礼、宠褎三世。靖远街及各巷有12座:兴贤、育才、亚元、绣衣、义民、世恩、地官、乔梓联芳、癸未进士、方伯、耸壑昂霄、司直。安岩街及各巷有5座:进士、登庸、壬辰进士、禹门鲲化、贞节。南关有1座:贞节。这些牌坊成为滦州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古代滦州文化教育发达,滦州学宫(孔庙)设立于辽朝时期,历经金、元、明、清,1913年改为学堂,滦州学宫有近千年的历史。除了学宫外,滦州书院文化发达,滦州书院,旧名海阳书院,是在原横渠书院的基础上改建的。横渠书院是为纪念北宋关学创始者张载先生而建。张载逝世后,由于北方战争频仍等多方面的原因,关学逐渐式微。元朝时期张载五世孙张晋被赐第于燕,食邑于滦,张晋携全家迁到食邑之地滦州,在滦州宣扬关学,并城东南隅筑书室,奉先人手泽,将书室题名为“横渠新院”。1529年,“横渠新院”改为横渠书院。清朝滦州知州孙昌鉴改为横渠书院为海阳书院为。滦州书院,办院极其正规,从设课内容到奖惩措施,从收入来源到支出去向,各有定制,毫厘不差。滦州书院是我国北方较早的一座正规书院,开创了了北方正规书院教育的先河。在滦州教育文化中,久负盛名的是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宣统二年(1910)7月,直隶提学使傅增湘委派日本明治大学毕业的张云阁来滦州筹办师范学堂,张云阁把校址选在滦州火车站附近的洋火公司,以院内的空房子做临时教室,当年招收了第一批学生设班开课,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最初就诞生在这里。1911年5月,新校舍在滦州城北关建成,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从洋火公司院内迁入新校址。这是一所不同于旧式教育的学堂,虽然她还是由清朝政府创办,但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变化。办学宗旨虽然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西方的教育思想已经渗入到中国的教育之中了。当时学校开设了:修身、读经、教育、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化学、法制经济、绘画和手工、农业、乐歌、体操等16门课程。直隶第三初级师范学堂是冀东秦皇岛、唐山地区第一所近代化师范学校,新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突破了传统的经学教育方式,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嫁接到了中国传统教育肢体之上,使老树开出了新花。诞生于明朝时期的滦州皮影,也称滦州影戏,是滦州地方文化的奇葩。滦州影戏,是明代滦州安各庄人黄素志所创,是对中国皮影的推陈出新。《辞海·滦州影》中对滦州影的解释是“滦州影,皮影戏的一个剧种。流行于河北,起源于河北滦县(旧名滦州),已有三百年左
本文标题:卢龙滦州古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04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