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专题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专题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深入思考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并指出生态问题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辩证统一。•1、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马克思2、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3、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竞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毁了;他们更没有料到他们这样做,竞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期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迅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恩格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恩格斯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和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和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程度就越迅速。”•——马克思(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1955年,毛泽东向全国发出了12年内绿化祖国的号召。•1958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提出“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都绿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同年11月毛泽东在郑州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自然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长远规划,积极推动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健康发展。•1979年2月,在邓小平提议下,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的决议。•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1983年邓小平在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第三次环境保护会议通过了八项管理制度,提出“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揭示了保护环境的本质:“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一个重要标志”,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指标和要求,力图使中国避免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不仅创新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且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和对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着想的态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十八大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建设总布局•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1.生态文明的定位原始文明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历史维度新的文明形态原始文明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历史维度新的文明形态现实维度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物质文明2.生态文明的内涵•广义: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制度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狭义: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3.生态文明的产生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物质财富。人类在创造和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二)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断新部署1.树立一种全新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坚持一个政策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3.提出一项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4.明确一条建设途径。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5.确立一个目标体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6.建立一套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市场化机制制度体系。7.实现一个奋斗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胡锦涛(三)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升华•1.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认识1980年代初,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九五”计划决定实施可持续战略。“十五”计划首次提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五中全会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发展是第一要义,环境是重要支撑。•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既对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也对人类社会总体可持续发展起基础性的决定作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这实际是提出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思路,就是以生态文明建设牵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4.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积极贡献我国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放全球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已不具备当年工业化国家转移污染、转嫁环境成本的条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需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从根本上摒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为全球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做出积极贡献。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化学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4.29%和12.45%,基本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6.7%,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大幅度减低。•环境质量局部改善。2005年到2010年,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三类水质的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提高30.3个百分点•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森林覆盖率提高2.16个百分点,退牧还草区牧草质量提高,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加大,全国沙化面积减少•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提高能效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二)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1.资源条件先天不足重要资源人均拥有水平过低我国人均耕地、林地、草原面积、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分别为世界水平的7.7%、7.1%、63%。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60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缺水,100多个严重缺水。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大致为1∶5∶4,工业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这是我们资源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的选择有限。2007年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仅占27.8%,发达国家煤炭消费比例大多不到20%。而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高达69.5%。电力生产78%依靠燃煤发电,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2009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耗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水泥分别达到8.7亿吨、5.67亿吨、2600万吨和16亿吨,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2009年我国GDP是美国的1/3,但能源消费总量与美国相当。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集中出现了,呈现出结构性、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时空压缩,是指发展中国家可以凭借后发优势把发达国家需要很长时期完成的任务压缩到很短的时期完成,但也会把发达国家在很长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压缩到很短的时期里同时出现。4.法律制度体系缺失(1)缺乏非正式制度的必要支撑•民众热衷消费攀比•追求开SUV、大排量车,频繁更换手机•官员习惯GDP论英雄•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考核指标和政绩考核机制,严重误导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走向。(2)法律法规不完善,操作性差一是立法滞后,存在法律空白。二是缺少配套,可操作性不强。•三是政出多门,导致效率低下。(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突出•一是执法机构重叠职责不清。•二是执法遭受地方保护干扰。•三是执法行为缺少有效监督。5.节能环保技术落后长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由此带来的水质、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居世界前列。不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也不可持续。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
本文标题:专题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0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