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醉翁亭记欧阳修欧阳修我作者简介及出处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1009-1072),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因为同情范仲淹遭贬斥,写信切责高若讷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令。后回朝任太子中允、龙图阁直学士等职,以后又被贬知滁州、转知扬州等。回朝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另外他还和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六一居士传》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李清照辛弃疾青莲居士少陵野老东坡居士半山老人易安居士稼轩太白子美子瞻介甫幼安【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林壑蔚然潺潺翼然晦明辄醉环滁野蔌觥筹交错伛偻琅琊阴翳hègōngyŭlǚsùchúyìchánwèihuìzhélángyáyì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峰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和宾客来到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就)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一、引入(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酿泉-有亭翼然(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亭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分析第一段想一下,能否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这段有一个名句,请将它找出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日出而林霏开”(朝)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云归而岩穴暝”(暮)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云归而岩穴暝暮——晦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明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佳木秀而繁阴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形成一片浓阴,风霜高洁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落而石出水流减少,石头裸露(显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写山中之景和出游之乐。第二段山中之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抒情:乐亦无穷分总这两段的内容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1)课文哪些地方写了“美”?诗情画意,秀丽多姿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其二,朝暮变化之抓住特征描写景物是写景的好方法,本段抓住四时的景物特征,分别是:春:,夏:,秋:,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4)这段中有一个成语,请找出来并解释它的意思。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真相大白。其三,四季变幻之结构:醉翁亭记景美亭美,尽显山水之美山间朝暮四时之景美,其乐无穷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者呼,后者应,(互文:前者后者呼应/前后呼应)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水来酿造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洌,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错杂地)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在尽情地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滁州人的欢乐图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之乐与民同乐主旨:(从外到内)下一页下一页“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下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趣乐趣乐趣以……为乐快乐写日暮醉归:•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分析第四段一、引入(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酿泉-有亭翼然(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亭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二、写山中之景和出游之乐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分总)三、写滁人的游游和太守的宴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从外到内)四、写日暮醉归: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1、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鱼肥酒香,山肴野蔌,起坐喧哗。乐人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与民同乐“太守醉也”句中“醉”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醉”?“醉”的含义就是“乐”,因为太守施政有方,滁州人安居乐业,实现太守与民同乐的理想,所以“醉”也就是非常“乐”。2、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读罢却让人觉得不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思想情感。作者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就是欧阳修的高洁志趣。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全文以“乐”字为线索,通过描写琅琊山的美景以及人们游山的欢乐,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写作特色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2、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1.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或别有用心(多含贬义)。2.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了,石头就露了出来。现在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3.前呼后应: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4.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常含贬义)。本文成语3.骈散结合,相映成趣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本文共用25个“而”,表示前后词句并列、顺承、转折、修饰、递进等关系。说说下列语句种“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云归而岩穴暝。3.朝而往,暮而归4.溪深而鱼肥5.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递进,而且;重读表顺承,不译;轻读表修饰关系,不译;轻读表示并列,可不译;轻读表转折,却;重读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应有陶醉语气)(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应是得意语气)(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应有陶醉语气)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应是得意语气)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文中的“也”字大致表示以下几种语气:A.陈述;B.肯定;C.感叹1.太守归而宾客从也。2.树林……禽鸟乐也。3.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醉能同其乐……太守也。(A)(C)(C)(B)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
本文标题:醉翁亭记省优质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39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