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传统文化-除夕的传说
中国传统文化一年级五班杨懿家长杨光春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人们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行为、风俗、习惯,以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通常文化包括了文字、语言、音乐、文学、绘画、建筑、戏剧、电影等。中国传统文化,是自远古时期生活在现今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慢慢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了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什么是文化?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比如我们吃饭时用到的瓷盘、瓷碗、筷子;我们看的京剧、黄梅戏、川剧;还有水墨画、围棋;竹笛、二胡这些乐器;还有我们独特的节日风俗习惯。甚至于平常服饰、食物(包子、馒头、油条)都富含着深厚的特有的传统文化色彩。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个单词。大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很多神话传说、天文、地理、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每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和形成的必要条件。春节是我们一年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关于她的传说也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不一样的,春节的传说。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在不同时代,春节有不同名称。在秦时叫“元日”等;到了汉代,又被叫为“岁旦”、“正旦”;魏晋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等;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则称为“元旦”、“元日”、“新元”等;而清朝,一直叫“元旦”或“元日”。不管怎么叫,“元”和“旦”的叫法是最多的。为什么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辛亥革命后,因为要改用国际通用的日历(就是我们现在用的阳历),为了区分阳历和农历的“元旦”,袁世凯将“元旦”指定为了阳历一月一日,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年”字在甲骨文中被写成“人拿着禾苗的样子”,取禾(谷子)成熟了,人背着谷子的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谷丰登”。通俗的说法就是“过年”“过年”起源于西周初期时,国王祭拜神明和祈祷来年丰收的日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全民的祭神祈年的日子。所以从时间上来讲,“过年”其实是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就开始了,人们便开始“忙年”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过年为什么是开从二十三就开始了呢?为什么大年三十晚上要叫“除夕夜”呢?过年都有些什么风俗呢?这些风俗怎么来的呢?我们就来听个故事吧!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它长的像狮子,头上有只独角,生活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夕”。它的样子非常狰狞,生性凶残,专吃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小虫子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夕”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夕”的活动规律,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会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作恶,而且出没的时间都在晚上,天亮了,它们便会回到山林中去。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而“夕”出没的这一天又正好是一年的最后一天,算准了“夕”肆虐的日子,人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生死关口来过(这就是年关的来历了),并且想出了很多逃避“夕”的办法: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就开始:打扫庭院,祭拜神仙,到了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做好晚饭,然后熄灭所有的烛火,清理干净灶堂,再把宅院的前后门封住,然后一家人都躲在屋里静静的吃饭。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因为人们不知道吃了这顿饭后,一家人会不会被“夕”吃掉,所以这顿饭置办得非常丰盛,全家老小围在一起和和睦睦,团团圆圆的用餐(这就是年夜饭的来历)。为了能逃过“夕”的迫害,人门在吃饭前都会再祭拜一次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希望能平安的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大家也不敢睡觉,都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后来就逐渐形成了“熬夜守岁”的习惯。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有一年,有一家人在祭拜灶神的时候不小心,把蜂蜜给打翻在灶台上,而灶神因此吃到了香甜的蜂蜜,于是上天向天宫的玉帝说了很多的甜言蜜语,让玉帝终于答应指派天神下凡帮助人们捉拿“夕”。于是一个被叫做“年”的天神被玉帝派到了凡间。“年”长得胖乎乎的,个子又很小,就像一个十岁的小孩一样。他在腊月二十九来到人间,他如让人们在所有的门上挂上红红的布条和红色的灯笼。所有的窗户上贴上红红的布块,和自己的画像,还准备了很多的竹子在家里,并且和大家约好了:在听到他和“夕”战斗的声音时,就一起点燃这些竹子。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到了三十这天晚上,“夕”像往常一样来到了人们居住的村庄,一到村口,它就发现了家家户户的门框上,窗户上贴满了红布,挂满了红灯笼,还有一个胖乎乎的,只穿了一件肚兜的小孩的画像。它觉得这些人太可笑了,“不过画上的胖小子看起来到是很好吃的样子,先把他找到尝尝味道”“夕”心里想着。于是,它大口一张,呼啸着冲进了村子。一进村子它就看见了那个只穿了肚兜的胖小子,肩上还搭着一条红绸,手里拿一截青竹,正在笑嘻嘻的看着它。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这使它非常的生气,因为这是第一个见到它,而不害怕的人类。于是它向小男孩扑了过去,这个小男孩就是天神“年”了,别看他长的不大,本领却不小,他那根红色的布条叫“混天绫”(哪吒也有一条),青竹则是从王母娘娘的瑶池边上采来的,也是很厉害的法器,于是他们就打了起来。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当人们听到了他们的打斗声音时,家家户户都按事先约好的那样,一起点燃了竹子,“砰”——“砰”——“砰”——燃烧的竹子在炉火中连续不断的发出震耳的响声(这就是爆竹的来历),火光忽然间在黑夜里乍起,红彤彤的一大片,把整个村子都映红了。人们还拿着锣鼓,用力的敲打着,四面八方都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声音,“夕”被吓的浑身发抖。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随着声音越来越大,越来越广,“夕”终于受不了了,慢慢的它的眼睛开始模糊起来了,漫天的红色让它产生了幻觉,它以为是天兵天将下凡了,到处都是,可恶的胖小子也无处不在,怎么也逃脱不了这小子的围追堵截(它把窗户上“年”的画像也当作了“年”——这就是“年画”的来历)。天快亮了,“夕”只得无赖的提起最后一点力气仓皇的逃出了村子,逃进了深山,它还指望着等这可恶的胖小子走了,再来报复人类。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天亮了,人们都看到了“夕”的仓皇逃跑,人们都非常感激“年”于是都出来拜见“年”,向他表示感谢,也希望“年”能够一直呆在村子里保佑大家。可是神仙是不能在凡间的,于是“年”把预防“夕”的方法都告诉了人们:要大家腊月二十九在门上挂红灯笼、红布条,窗户上贴红纸,三十晚上燃爆竹,并且要持续到正月十五才可以。中国传统节日除夕的传说后来人们发明了纸和火药,这些习俗慢慢的就演变成了贴对联、贴窗花、贴年画、放鞭炮(人们用火药制造出了火炮,再编成辫子的型状,这就是鞭炮了,它可比爆竹的声音更大了)。从此,“夕”再也没有来过了。人们为了纪念“年”和灶神,就把腊月二十三叫做了“小年”,拜灶神时会在灶门涂上蜂蜜,让灶神在天宫为人们说好话;三十晚上就叫做“除夕夜”;腊月二十三到三十叫做“年关”;“拜年”的习俗也保留下来,演变成了对亲朋好友的祝福。中国传统节日压岁钱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全身黝黑的小妖,瘦的就像只剩下骨头一样,却长着一双洁白的手,它的名字叫“祟”,每年的年除夕夜就出来害人,只要他的手在熟睡的小孩头上摸三下,小孩就会被惊醒,吓得哭起来,然后发烧,讲胡话,几天后聪明机灵的孩子,都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在除夕晚上,点亮灯火团坐在家中,不睡觉,称之为“守祟”。中国传统节日压岁钱在嘉兴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这一年的除夕夜,夫妻俩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在床上玩,不准睡觉。为了让孩子不困,他们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后半夜,可是他们的孩子太困了,还是睡着了,包着八枚铜钱的红纸包丢到枕头边上。夫妻俩也困的半眯着眼,靠在床头打起了打盹儿。中国传统节日压岁钱忽然,一阵风吹开了窗户,吹灭了蜡烛,从窗外窜进来一个黑矮的小妖,这就是祟。他飞快的奔向床边,正打算摸孩子的头时,突然枕头边闪出了一道刺眼的红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被惊醒了,看着安然熟睡的儿子和逃跑的祟,他们惊疑不定。赶紧叫醒了孩子,发现孩子好好的,没有生病,枕边的红纸包还在隐隐的泛着微弱的红光-------原来就是这个红包救了他们的儿子。中国传统节日压岁钱于是第二天,他们就把红纸包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在第二年的除夕夜,也都学着把包了八枚铜钱的红纸包,交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们放在枕边睡觉,果然小孩们同样没有受到祟的伤害。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些钱叫做了“压祟钱”。又因为“祟”与“岁”同音,人们慢慢的就叫它“压岁钱”了。谢谢同学们
本文标题:中国传统文化-除夕的传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634339 .html